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书画家到敦煌,如果不看莫高窟是一种"病",看完莫高窟"病"得更厉害了。当走出莫高窟的时候,好像飞天神女就在自己的天空飞舞。再看那山、那石、那草、那树,都有了佛性,都生动鲜活,值得敬拜!初夏,我陪画家吴荣杰、书法家耿毓亮老师游三危山,给我们开车的依然是老朋友刘平哲,我喊他平哥。三危山,又叫卑羽山,在莫高窟的对面,莫高窟又建在鸣沙山的东壁悬崖上,两山遥相辉映,宛如一对亲兄弟。中间隔着一条河,这  相似文献   

2.
小宁 《文史天地》2002,(1):64-64
画家眼里的世界与常人有别。一些不被众人看重的地方,画家则有可能在那儿画出一幅好的画来。画家的眼睛比手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画家的作品反映出他对生活的认识程度,思考的深度。技能娴熟的画家很容易产生,而有思想的画家则是时代的骄子。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市江安路月季园一幢普通的房子里,住着一位著名的百岁画家,他就是当代著名水彩画家、一级美术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协会员、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和上海粉画协会名誉会长、美术教授、美术教育家李森老先生。1996年3月4日,上海美术馆举行了李森老先生...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乐傅于366年开凿了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涧窟,但现在仍不清楚到底哪个窟为乐傅所开。他开的第一窟很可能被后人改造或早已坍塌不存。一般认为,现存最早洞窟是大佛殿北边的第275庸,我们注意到早期若干洞窟如272窟、267窟等都在这附近,而且267、268、269、270、271等窟是若干小禅窟套叠在一起,几乎可以合并为一个洞窟,可见早期洞窟体量之小,亦可见莫高窟洞窟形态一直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5.
邓尔雅是广东近代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善小学,精鉴赏,亦工诗。他的诗被收录于《南社丛刻》与《南社湘集》的为数颇丰。有趣的是,在1915年南社的内讧当中,蔡哲夫就曾公开倡议让他代替柳亚子,主持社内的选诗事务。  相似文献   

6.
章念驰 《世纪》2022,(2):14-17
<正>2005年12月24日,冬日的早晨,天刮着少见的大风,终于吹灭一盏明灯,刮倒了一棵大树——即两岸皆敬仰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23日下午,汪道涵还饶有兴趣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论着马英九,这是我们上海东亚研究所写的分析报告,忽然他感到不支,倒下了,医院立刻进行了抢救……他的秘书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你是不是再来看一次老先生,也许这是告别!”之前关于他的病危通知书曾发过几次,但都平安度过了。这次电话让我深感不安。我赶到病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莫高窟第409窟、65窟和榆林窟第39窟的开凿年代提出了新的认识。作者根据对莫高窟第40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对该窟重修于西夏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窟是西州回鹘阿厮兰汗在敦煌重修的洞窟;根据对榆林窟第3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指出该窟亦是西州回鹘皇室成员或达官显贵在敦煌开凿的洞窟。以上两个洞窟的重修和开凿年代都为北宋末年。此外,作者根据莫高窟第65窟存留的西夏文题记及与重修壁画间的层位关系等,提出了该窟重修年代不是西夏初年而是北宋末年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盛夏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绿树成荫,游人如织.一群俄罗斯大学生围在一起,倾听一位面目慈祥、头发银白的外国老先生介绍哈尔滨。他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对这座城市和人民无限的爱,他流利的俄语、声情并茂的演讲,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里三层外三层把他团团围住。我感到非常奇怪,难道这位老先生是位导游吗?我使劲地挤进人群,利用老先生说话间歇机会,与其攀谈起来。我用俄语问他是哪儿的人?老先生毫不犹豫地用汉语回答:“哈尔滨人。”  相似文献   

9.
王凯 《湖南文史》2013,(10):25-25
世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名闻天下,岂不知他的鼠画也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老先生因出生于农历鼠年(1864年),故对历来口碑不佳却位居十二生肖之首的这个小生灵情有独钟,为此还得了个“鼠画家”的戏称。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史研究馆馆员。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屈义林老先生,以九五高龄。亲自撰写了一本四十余万字的生平回忆《义林奇遇九十年》,近日已由中国香港东方艺术中心正式出版。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回忆录。屈老用质朴而优美的字,叙述了他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经历,介绍了他同诸多艺术大师和社会名流徐悲鸿夫妇、蒋兆和、潘玉良、何鲁、程千帆夫妇、吕凤子、黄稚荃等人的君子之交和真挚友谊,  相似文献   

11.
一芳 《古今谈》2010,(3):31-32,33-35
画家吴声,原名吴自强,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意吧。 我知道画家的时候,他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于我是亦熟亦不熟的“半生不熟的陌生人”,上世纪80年代的吴声已经很有名气,当年出版社待遇好,  相似文献   

12.
韩紫石拒官     
民国初期,海安县的韩紫石(国钧)老先生曾出任江苏省省长一职。由于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受群众拥戴声誉好。1925年以后,他不满军阀统治,辞官退隐,在家赋闲。  相似文献   

13.
安徽芜湖画家萧云从(1596-1669),相对清初画坛的主流群体如"四王画派",一向被视为非主流画家。论者多认为他与皖南诸派有密切关联,其作品亦往往被认定与黄山有关。查实萧云从未曾踏足黄山,其生活和重要艺术活动多集中在南京和扬州,活动地区和生活经历建构出萧云从丰富多样又迥异于皖南诸派画家的艺术风格。萧云从既建立了个人风格,又不能简单地归入某一画派,作者透过对这位非主流派画家生平和画艺的探讨,为研究明清之际复杂多元的画坛情况提供另一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4.
李成 《丝绸之路》2012,(15):5-10
<正>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坐上大班车,迎着太阳,向着东方开去,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从事影像工作的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怀着一颗朝觐的心,迎接着莫高窟一次次的朝阳和落日,这是一份满足、宁静和自豪。莫高窟洪水2012年6月5日,我像往常一样,起床看了看窗外的天气,毛毛细雨是那样富有柔情和伤感,地处西部的敦煌迎来一场雨是多么的不易啊!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雨在敦煌下了一夜。我不知道多少次在莫高窟祈祷过,多么盼望小雨来的次数多一些。当我的祈祷应验后,我又是多么的懊恼,它怎么会形成巨大的洪水。  相似文献   

15.
保护敦煌莫高窟这份珍贵的世界化遗产有功,于右任、张大千、常书鸿的名字我们熟知。然而,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并宣传敦煌艺术,四处奔走、呼吁保护敦煌艺术还有一位热血志士,他就是中国名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16.
保护敦煌莫高窟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功者如我们熟知的于右任、张大干、常书鸿等人,然而,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并宣传敦煌艺术,四处奔走呼吁保护敦煌艺术者,还有一位热血志士,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17.
70多年前,在塞纳河畔与敦煌文物的一次偶然邂逅,彻底改变了来自西子湖畔的青年画家常书鸿的生命轨迹。为了心中那份召唤,他放弃了繁华优越的巴黎生活,来到黄沙漫天的莫高窟,更将此后60年的荣辱沉浮和恩爱情怨都留在了大漠深处的敦煌石窟中。 因为出生于敦煌而被父母取名为“嘉煌”——在57岁的常嘉煌看来,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他和敦煌的一份解不开的缘,由此他才会放弃在日本的多年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又回归了敦煌。  相似文献   

18.
董源潇湘图     
董源字叔达南京人,生于五代南唐(公元937前后),曾做过南唐的北苑副使,所以又称为北苑.他是后来人们所称赞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画家之一,是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他善于用富有水分的笔墨写出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宋朝的米芾对他的评价是"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我们从这幅潇湘图里也可以看出,这个评论是并不夸大的.他不但是当时的大画家,而且给后世的画坛开辟了新的蹊径,释巨然就是继承了他的衣钵的传人,宋代的米芾父子也吸取了他的技法加以变化.他这一派的画  相似文献   

19.
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曾荣获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张大千,一位声名遐迩、名噪中外的艺术大家。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城郊一个书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56,(9)
南京白下路益仁巷9号伍正亮老先生说他在1938年1月间,因避日寇逃到安徽无为县。有一天在离城六七里处曾看到一块刻有太平天国年号的分路石碑;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