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清明将至,草木含悲。雷达先生的猝然离世,让人哀痛扼腕,沉思无语。认识雷达先生20多年了,他的丰厚深邃、宽广宏阔,他的率真素朴、蔼然亲和,令人永难忘怀!这位享誉文坛、为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正在被亲人和朋友们深切悼念着,深情追忆着……作为从甘肃走出去的作家,雷达先生和《飞天》杂志的几代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3月31日下午,惊悉雷达先生猝然仙逝,万分悲痛!虽然从事文学创作,但与雷达先生相识很晚,2005年6月,在兰州。那时,耗时八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修改七次,定稿,向雷先生求序。那部小说70多万字,又有很强的实验性,读起来费劲。让雷先生看完这么多文字,实在太辛苦。但先生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  相似文献   

4.
正雷达先生是我的恩师。2005年夏天,他受我的硕士生导师彭金山先生之邀来西北师范大学讲学,其时他在兰州大学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我读过他的著作,十分敬仰。一时见到先生本人,心中更是激动,便表达了想考取他的博士之愿,没有想到他表示欢迎。后来,我如愿成了雷门弟子,可谓人生之幸。先生在兰州大学做博导10年,前后指导博士10余人,这些同学现大都在高校工作,有不少成就突出。先生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非  相似文献   

5.
<正>1983年7月1日,我刚从食堂打饭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林甘泉所长找我说尹达先生昨天病重住院,家属已经陪护一夜,让我与先生的几位学生轮流到医院替换家属。我匆匆吃完早饭赶到协和医院,高岚师母简单讲述了先生的病情,把主治医生、护士长、护士介绍给我就走了。我在病房静静陪伴先生三个小时,以为再过一个小时就可以替换回所了。不想就在这时,先生突然呼吸急促,我赶忙找来护士长、主治医生。他们一边抢救,一边让我联系家属、单位领导。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一位83岁的退休军人。退休前在我国空军唯一的专机部队服役。每当想起50多年前我通过努力攻克了当时国家重要专机上的关键设备航行雷达问题,并荣立三等功时,心情便激动不已。航行雷达,又名气象雷达,是专门安装在运输机或轰炸机上的特种设备。航行雷达对长距离、大半径机动航行的飞机而言,就好比人的眼睛,尤其在复杂与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对保证飞机准确、安全飞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  相似文献   

7.
素不相识的人,仅凭面相便认出一个画家来,于我是很吃惊的事。 与京开先生走进一家餐馆,落座,点菜。菜上来,小噬小酌之中就见一年轻小姐始终徘徊不去,眼里既有犹疑又有渴望,终于按捺不住,小声问我对面坐的是否京开大师。那一问实则是个小计谋,让我听到也让京开先生听到,又用坚定恳求的目光望定京开先生,使京开先生无所逃避。其实,她早就认出京开先生了,认出京开先生是凭借对报上所刊京开先生肖像的记忆。有她开头,与京开先生的这餐饭就吃成了“马拉松”,几个年轻人闻讯纷纷围将上来…… 京开复姓澹台,1955年生于山东胶州市,自幼痴迷中国书画,80年代初入中央工艺美院深造,1988年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著名史学家陈述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先生的怀念越来越加深切。在先生离世20天以前,即1991年12月15日,我曾到北京西郊法华寺村去看望先生,聆听先生的指示。当时,先生玉体尚好,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临别时,先生照例启身送行。我看到外面天气有些寒冷,一再劝阻先生止步,先生不听,步送我出楼。我走出百余米,先生仍站在楼前,久久不肯  相似文献   

9.
正得到雷达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突然。虽然知道他近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没有想到竟走得这么急,这么早!初识雷达,是在1982年春节过后,那时我还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四,因为参加了系上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诗歌专集"的工作,老师安排我和于进、王震到北京版本书库查阅资料并征询一些在京专家和当事人的意见。季成家老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新增选的全国政协常委名单中,我看到了李默庵的名字。他,就是著名爱国人士、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现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李默庵先生吗?想到这里,我就决定去采访他。 4月17日,我按照约定时间到他的北京新居去采访他。这是一所高20层新建的大楼,楼里宽敞、明亮、舒适。这位老人在会客厅里热情接待了我。他虽87高龄,但仍神采奕奕,保留着军人气质。他热情爽朗,让家人给我泡茶拿烟,并接着就和我开门见山地谈起来。我是第一次见他,但很快就有一见如故之感。这次采访使我对李默庵先生有了更多了解,也使我对他更加敬佩。 热…  相似文献   

11.
我和朱偰先生(1907-1968)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过两次交往,一是他曾在江苏人民出版社为我审阅书稿;一是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和深入聊天。交往的媒介都是与太平天国史有关。虽然我与朱偰先生的交往频率不算高,但他的金玉良言让我铭刻难忘、受益匪浅。朱偰先生于1968年十年动乱期间冤屈谢世,令人惋惜。斯时因笔者也正蒙受灾难,故未能前往吊唁。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抚今思  相似文献   

12.
徐弘道 《古今谈》2002,(3):12-12
约在1962年,客居台湾的名大画家张大千先生画了一幅画,通过旅居在香港的我的叔父徐正旅先生寄给我,让我转交给周启人先生。这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高约一尺六、七寸,宽约一尺二、三寸,画不大,但用笔粗犷雄健,水墨淋漓。  相似文献   

13.
我与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先生相识将近20年了。我们的相识是由于石川先生捐赠200万元建设三门峡市历史博物馆。从初识到成为好朋友,我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过程。在石川先生即将回国之际,回忆我与他交往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14.
正雷达先生曾对我说,就他自己的散文写作而言,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作家。我十分理解先生对于西部文学的心绪,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站在全国文学的制高点评价和推介西部作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同时,他又倾心散文写作,许多书写西部乡土的原乡散文已成为当代散文经典。我和丁帆老师主编的《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中  相似文献   

15.
张海瀛 《炎黄春秋》2004,(11):21-24
我是1964年初,拜吴晗先生为师攻读明史的。当时,吴晗先生有两个研究生。除我以外,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张显清同志。吴晗先生考虑到我们两人的学习进度不同,便让我们分别求教,每周一次,我被安排在每星期五的下午。先生为了使我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又同院、  相似文献   

16.
我对白寿彝先生的道德学术仰慕已久 ,但有幸直接面聆教益 ,还是近二十年来我跟随先生编写《中国通史》的一段时间。1 983年 ,我第一次参加了白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的《中国通史》(秦汉卷 )的编写会议。 1 986年又蒙先生不弃 ,约我和高敏教授与先生一起共同担任秦汉卷的主编 ,并让我担任全书编委会委员。从此以后 ,我便在先生的直接教诲下 ,除了为本卷的编写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外 ,同时也使我走上了更为开阔的治学道路。白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一代宗师。他在许多学术领域 ,诸如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  相似文献   

17.
正雷达先生去世了。4月果然是残酷的。离京千里之外的兰州,是雷达先生就读的地方,是他故乡天水所在地甘肃的省会,兰州大学是他的母校。4月的兰州花儿怒放,但却阴风飕飕,黄土满目。追念先生的《皋兰夜语》,那是迄今为止对兰州最深刻的抚摸。念念不忘《王府井64号》,那沉重苍劲的笔调是对北京中国的深情诠释。  相似文献   

18.
费新我先生,虽则早已闻其大名,但真正接触交往,还是在我于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调到政协工作后。因同费先生有了交往,所以也就熟悉了他的儿子儿媳费之雄、詹小娴夫妇。其间,与我交谊颇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民政协报》总编工禹时除好是费新我的忘年挚友。因这两层关系,我逐渐了解了费新我倾情书画艺术而不辞辛劳、坚忍不拔的许多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9.
正雷达先生走了。就在这样一个清雨飘零的时节离开了文学和人世。先生毫无疑问是属于文学的,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活力都献给了文学。作为这个场域中很少的几个能在批评和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卓著成就的文化人之一,他可以称得上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像一个文坛上的雷达,始终站立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探测、观察和研判当代中国文学的运行与走向。  相似文献   

20.
当我看到《一地鸡毛》这部小说的名字时,就充满了好奇。而作者刘震云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家,尤其在最近刚看了由他做编辑,冯导拍的《1942》对我感受颇深,让我更加体会到刘震云先生的伟大,所以对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奇怪作者为何要起名为《一地鸡毛》呢?也许是社会的种种烦恼之事犹如一地鸡毛般的凌乱吧,很有意境的比喻,让人瞬间佩服作者的独到见解,看完小说后,个人觉得写的很现实,给人以警醒,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地鸡毛》中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主要写了小林家由窘迫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其中包含了各种关系,比如:上层与下层的关系、家人与保姆的关系、家人与邻居的关系等纷繁复杂、发人深省。小林家的一系列生活问题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小说开始就描写了小林与老婆为一块豆腐而争吵,这样的开头已经隐射出后文他们改变的结局,现实的逼迫不得不随波逐流。起初小林那纯真的内心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风气的洗涤之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结婚之前的文静,不爱说话,不爱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应该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梦见自己睡觉,上面盖着一堆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最终变成一对对祈雨的蚂蚁。”主人公小林每天周旋于豆腐、菜篮子、妻儿、保姆、单位、找关系这些恩怨是非之间,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曲折离奇。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