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奇 《贵阳文史》2010,(4):72-73
<正>求学时代1929年2月25日,吴雁南出生在四川省荣昌县(今属重庆市)吴家镇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宗国,在镇上一所小学教书,母亲陈朝碧,在乡间务农。4岁时,他即跟随父亲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10岁开始入小学二年级,13岁即小学毕业,其后到县城一所新创办的私立伯桥中学上初中。1945年秋,他  相似文献   

2.
潘森云 《南京史志》2010,(10):32-33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朱自清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作于1925年10月的一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子情深。1917年冬天,朱父在家境惨淡、母亲去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的父亲孙寒冰,曾经以创办中国第一本《文摘》、宣传抗日、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出《毛泽东自传》而受人称道。不幸的是他于1940年5月27日,在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的大轰炸中牺牲,死时才37岁。此后,我的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含辛茹  相似文献   

4.
黄启量 《铁军》2020,(2):33-34
陶和寿先生一岁多时,父亲陶家齐与母亲朱维珍同时被日军刀劈于南京江宁湖熟的城岗头上。长大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机关人员,还有学生都去他父亲墓前扫墓祭奠,他才知道,父亲是个烈士。从此,父亲陶家齐就在他的心中树起了一个高大的形象。稍长一些他就有了一个愿望:重走父亲走过的路,了解父亲的战斗故事,理清母亲陪伴父亲被日本鬼子残害而死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2015,(4):93
贵刊2014年第9期上发表了我父亲起草、本人整理的《柴山保往事》(简称《柴》文)。2015年第1期发表了夏宇立先生批评《柴》文的《柴山保往事之谬》(简称"夏文"),现回答如下:一、"夏文"3次提到作者父亲入伙易本应民团,说作者在易本应部中一干就是5年。这是对《柴文》的误读。《柴》文没有说父亲曾经入伙易本应民团。父亲逃难离家后是靠3个不到14岁的孩子养活的,1931年九月初二病死于荒郊野外。成为孤儿的三兄弟在易本应民团那里只混了几个月就  相似文献   

6.
李诚 《江淮文史》2010,(2):64-67
李诚(1906—1977年),原名泽宗,字敬夫,安徽石台人。曾师从桐城文派末期名士马通伯,是当代知名学者马茂元、舒芜、吴孟复的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少年时期,曾于晚间求学李诚先生近5年之久。他在1997年5月17日发表于《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称自己的恩师是一位有实无名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民初桐城文人轶事》是李诚先生未曾发表的一篇遗作。  相似文献   

7.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原主编俞伟超先生于2003年12月5日因病逝世。为了纪念俞先生,本刊特发表《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封信》和《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铸的学术丰碑》、《读<盘龙城>思恩师》一组文章,追思俞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缅怀父亲     
编者按:韦瑞霖先生是广西区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分管文史资料工作。1993年《文史春秋》创刊后至1997年底兼任《文史春秋》编委会名誉主任。韦瑞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生。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刊发韦瑞霖先生长女韦玉华、长子韦秉振撰写的《缅怀父亲韦瑞霖》一文以为纪念,同时也表达我们全体编辑同仁对韦瑞霖先生的怀念。父亲韦瑞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亲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父亲是广西永福县农家子弟,出生在战乱纷飞、黑暗落后的旧中国。1931年父…  相似文献   

9.
荣宏君 《纵横》2009,(7):52-54
《纵横》杂志2009年第3期刊登了金宝山先生撰写的《绘画大师吕凤子》一文,文中写到吕凤子与徐悲鸿的交往,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事实并非如此。我为撰写《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一书,查找了诸多史料,特别是《悲鸿自述》和王震先生的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等书,均未有金先生文中所提之内容。吕、徐相识是在1927年徐悲鸿欧游归国之后。金先生文中写到1918年徐悲鸿受蔡元培之邀北赴旧都出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也不属实,真实情况是徐悲鸿恩师康有为先生写信给北平的弟子罗瘿公,嘱他帮助徐悲鸿谋留学法国一事。徐悲鸿到北平后结识了华林,经由华林介绍,  相似文献   

10.
照片上这对夫妻是我的父亲母亲。1956年,订婚达8年之久的父亲母亲在上海结婚。母亲逝世19年后的2004年,76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珍藏了近50年的结婚照郑重地交给我大哥保存。大哥请人将照片翻拍,让我们五姊妹每人拥有一张。  相似文献   

11.
照片上这对夫妻是我的父亲母亲。1956年,订婚达8年之久的父亲母亲在上海结婚。母亲逝世19年后的2004年,76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珍藏了近50年的结婚照郑重地交给我大哥保存。大哥请人将照片翻拍,让我们五姊妹每人拥有一张。  相似文献   

12.
一九O九年 三月六日生于东京牛述区(今新宿)新小川叮,为家中长子。父亲系兜叮股票交易所的跑街,母亲原系和歌山市的艺妓。一九一五年六岁 入涉谷第一普通高小。十岁时转至涉谷大向小学。此间,对《立川文库》、 《日本少年》等书刊发生兴趣。一九二O年‘十一岁 父亲投机成功、独自经营股票交易所。在表兄指导下,投寄童谣创作于《赤鸟》杂志。一九二一年十二岁 入青山学院中学部,一度受到基督教的感化。遂即醉心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一九二五年十六岁 十二月,被编人成城第二中学四年级。次年,因学校升格为七年制高中,乃入高中部文…  相似文献   

13.
难忘父母情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1878年10月1日出生在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今属上海市)。17岁时,他父亲病故,终年39岁,黄炎培曾写诗纪念。比较而言,黄炎培怀念母亲的诗更多。他认为,“世界上有美人,最美的是母亲;世界上有好人,最好的是母亲。”他记得,大约他十岁左右,一天午饭,有一碟菜,他想吃。母亲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啊!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黄炎培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1929年他52岁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母训一则──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的短文,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14.
杨松林 《纵横》2009,(6):42-44
电视剧《潜伏》的热播,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和母亲。父亲杨章武(1905--2001)也是先参加国民党的革命,后投入到共产党的革命。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正在河南大学上学的父亲跑到南京,报名国民党军总政治部干部养成所去参加革命。在养成所碰上正在躲避追捕的温健公。温健公虽比父亲小好几岁,但17岁时已是广东省港大罢工的领导人。当时父亲对温的才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5.
王觉非教授与欧洲近代史研究高岱王觉非教授1923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因父亲在郑州一家报社工作,7岁时便与母亲一道来到郑州,进入了郑州县立第一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河南沦陷,先生又随母亲和妹妹流亡到湘、桂、皖等地,后在安徽屯溪进...  相似文献   

16.
正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阴历四月初八诞生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贺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乳名多杰。多杰的父亲名叫拉浪杰,母亲名叫拉浪吉,多杰还有一个年长他五岁的姐姐,叫李毛先。多杰两岁时父亲病故,3岁时母亲带着姐姐和他返回母亲的娘家,5岁时母亲把年幼的他送到古雷寺一位叫洛赛的老僧人处。洛赛老僧人是多杰母亲的伯父,他见这小外孙多杰眉清目  相似文献   

17.
一、拜师学艺“寄萍堂上数恩情,立雪赢来泪暗倾。 一事无成余已老,人前怕说是门生!” 这是我的父亲王文农在垂暮之年怀念他的恩师齐白石老人所作的一首诗。 父亲祖籍湖北大冶。1932年从武昌艺专毕业后,为求深造,离开父母妻儿,只身前往北平,考入京华美术学院中画系。 一个崇尚艺术、由南方小镇来到名城古都的24岁青年,马上被京城一处处艺术殿堂所吸引,学习之余,他又积极结交良师益友、名人雅士,其间,认识了任北平印社社长、在艺术界极为活跃的湖北同乡吴迪生先生,二人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18.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淘”到了有黎元洪智囊之称的瞿瀛先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的文章。《楚天都市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随后,瞿瀛先生的小女儿瞿绵女士联系到了我。2012年12月初,我和她见了面。86岁高龄的瞿绵女士,满头银发,十分健谈。谈起自己父亲瞿瀛先生。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3月9日下午,在吴军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王一知女儿龚伊红的家中。龚伊红今年已87岁。当吴军先生向其母亲龚伊红介绍说,从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来的客人,想听听外婆王一知的事迹时,龚教授便讲起母亲王一知跌宕起伏而又伟大的一生。王一知,原名杨代诚,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的原型。1945年在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的前几天晚上,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