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刻学刍议     
在我国历史中,石刻文字的出现是很早的。大约相当于商代的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就出土大量的石刻符号或文字。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中出土的石簋上已刻有十二字的记事刻辞。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古文诗"石鼓文"的镌刻。到东汉之际,我国石刻文字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当时,不仅丰碑屡见,而且更有整部古籍范本的雕刻,竖立于洛阳太学的"熹平石经"就是在这时期问世的。以后各朝代石刻文字的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罕  相似文献   

2.
钟山风景区也有摩崖石刻文/霄铁摩崖石刻多指山崖石壁上历代镌刻的诗文、佛像,对研究风土人情、历史事件、文化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全国许多名山都有摩崖石刻。南京是六朝帝都,龙蟠虎踞,名胜古迹不计其数,但提起南京钟山的摩崖石刻,却鲜为人知。1975年秋天,南京...  相似文献   

3.
<正>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摹刻文字以记事记景,其起源于远古的记事方式,兴盛于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连绵不断。广义的摩崖石刻既包括文字题刻,还包括石质造像、岩画等。这里论及的摩崖石刻,一般为文字题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在江西的名山中挥笔,尤其是庐山、三清山等名胜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是江西山水风光的点睛之笔。镌刻在江西大地苍山上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4.
阳东京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现城垣已颓圮,仅存南大门(天祐门)。解放后,我们对该城进行调查和清理时,在门址墙根下发掘出三块满汉文石刻门额。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东京城门的故称,也为研究后金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三块石刻门额均呈长方形。其中满文门额长1.5、宽0.7米,以绿色砂岩镌刻,背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石刻文字的历史可追溯到周秦时期。一些重要的经典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了长久保存而镌刻在石碑之上,历几千年而未终止,从而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可靠依据。丝绸之路上的石刻资料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本文对丝绸之路甘肃段重要石刻资料进行了概说。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的石刻文献王明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几乎各县都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重要文献,被镌刻于石壁、石碑上,或书写于墙壁上,并保存至今。其中石刻文献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长时间的宣传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  相似文献   

7.
<正>石刻文献即镌刻在石质材料上、承载了一定语言内容的所有语言信息资料(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第7页),石刻文献多第一手史料,且不若史书之经传抄刊刻而有脱讹之病,故夙为研治史学者所珍视(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作为当时材料被保存下来,石刻文献具有真实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相较于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石刻文献具有更长的历史跨度,所载信息也更为丰富多样,以其数量巨大、  相似文献   

8.
摩崖石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所谓摩崖书法,主要是指镌刻在天然石壁之上的一些书迹。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日摩崖。"为摩崖石刻书法填上颜色古来就有之,好的填色技法能使摩崖石刻书法更容易让人们领略其气韵与神采,同时更能反映出摩崖石刻书法作品中的时代风貌与个体风格特征。本文以七星岩摩崖石刻填色的实际工作为例,试从填色工具与颜料、填色操作者的技术能力要求、重视摩崖石刻的个体风格特征等几方面给予简要阐述,以此作为对摩崖石刻填色技术与要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泰山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在遍及泰山上下、洋洋洒洒的碑碣石刻里,被郭沫若先生描述为"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开"的泰山经石峪石刻,可谓耀目璀璨,值得一游。 从泰山著名道观--斗母宫向北,沿斜向石阶甬道进深行,跨溪涧,穿密林,在峰尽头、谷口边、山崖旁,傲然挺立着一座造型古朴典雅,额为"高山流水"的石亭,亭呈四柱式,亭柱上镌刻着楹联,道尽了此处风光绝色、闻之可餐的自然景观,也隐隐藏透出了此地藏玄卧妙的诱人神秘。楹联是这样写的:"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横披是:源头活水。这是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兵部侍郎万恭登泰山、游岱麓,  相似文献   

10.
柳州古代石刻是岭南石刻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摩崖、碑碣、各种建筑雕刻构件三大类型,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柳州历史较为可信的重要文献,同时又具有书法、绘画、镌刻等方面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本文着重论述柳州古代石刻的发展、传承及其独特的文献价值,进而探讨石刻所反映的柳州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富顺县城东南35公里的赵化公社附近沱江边,原普安寨北门的岩壁上,有一处反映李永和、兰朝鼎起义的“保障东南”摩崖石刻。石刻离江岸高约50公尺,雄视沱江。天气晴朗,“保障东南”四个大字隔江亦清晰可见。石刻镌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呈匾额状,长约10米,宽约4米,分两个部分。左边“保障东南”四个横排楷书大字,每字约1.5米见方;右边竖书的小字跋文,记载了富顺县以肖镛(即肖云笙)为头子的地主团练武装,充当清王朝的鹰犬,伙同清军在石灰溪战斗中,血腥镇压李、兰起义军的情况。石刻全文如下:(标点系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陕西宝鸡市西关外的纸坊头村位于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玉涧河从村西断崖下南流入渭河,两河相夹的台地西南部为一处古遗址(图一)。玉涧河东岸断崖上暴露出不少灰坑和陶片,村南断崖上暴露出大量陶片堆积和几座西周墓葬,墓内小件铜车马器裸露在外,逢天雨常常被冲刷而下。1981年秋季,断崖下村民院内窑洞因天雨而坍塌,发现"(弓鱼)伯簋"等10余件西周初期铜器。  相似文献   

13.
位于甘肃永登县大通河畔的连城,在其东北方向约10里是东大寺沟,沟东侧崖壁上镌刻有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陕西路提举刑狱使陈傅师巡按镇武军回时所作五言绝句一首,后有大同副将陈思恭、监押王励、知镇武军严永吉等题名。该题记发现后,曾于1989年在《兰州日报》上作过报道,但是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近据提供的石刻内容拓片,得以对之进行重新研究。我们根据石刻内容,参照史籍的有关记载,对石刻反映的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连城挦麻湾摩崖石刻对于北宋镇武军的地望确定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了解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宋代摩崖石刻,结合实地考察,认为文献所谓"西蕃、夏贼往来便道"为甘肃永登县水磨沟一线。在这条道路上,北宋以湟州为据点,由南往北先后夺取南宗寨、古骨龙城(震武军)、仁多泉城、石门堡,威胁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北宋湟州(邈川)为今青海民和县史那古城,南宗寨遗址为今永登县连城镇连城古城,古骨龙城(北宋震武军)在水磨沟山峡中、永登县民乐乡卜洞村登登城,仁多泉城在今永登县民乐乡铁峰村羊胸子城,石门堡在今永登县民乐乡三角城村的三角城遗址,统安城为永登县通远乡新站村新站古城。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是连接庄浪河谷地和水磨沟的节点,其古城遗址在今甘肃永登县中堡乡罗城滩村。  相似文献   

15.
白鹤梁题刻见诸记录的共183则而非通常所说的174则。白鹤梁水文题刻的石鱼标识不早于唐,题刻可以划分为唐、两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阶段。唐广德题刻是广德二年非广德元年,已消失的"称斗"石刻为唐大顺元年镌刻,大量南宋早期题刻反映了中原人士流入四川地区的历史背景。长江上游的历史最低水位是清嘉庆元年而非绍兴十年。白鹤梁题刻是人类创造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文明和传统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这20个字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留给钟山定林寺的摩崖遗墨。乾道乙酉即1165年,距今已800余载。摩崖石刻位于南京中山门外明孝陵西侧定林寺旧址,石崖上镌刻着的面积长90厘米,宽64厘米。定林寺是钟山70余所寺...  相似文献   

17.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全然与东胡鲜卑以及拓跋鲜卑毫无联系。 (2 )将李敞当时镌刻在洞壁上“石刻祝文”的有关内容与《魏书·礼志》对照后可知 ,《礼志》中拓跋鲜卑所谓的“旧墟石室”在乌洛侯国的说法是对《石刻祝文》 :“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闻旧墟 ,爰在彼方”原文之窜改。 (据“石刻祝文”则知拓跋魏的“先帝旧墟石室”之说源自乌洛侯神话传说 ,然不始于本民族 ,这是荒唐可笑的 ,其说之漏洞和破绽由此可见一斑。) (3)拓跋推寅南迁之大泽实即《山海经》的大泽 ,地在今河套一带 ,故知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 (4)拓跋魏屡以“西部鲜卑”自称 ,而西部鲜卑源自匈奴之属部 ,源出塞北之地。  相似文献   

18.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田华明在距邻水县城22公里的王家镇地龙村境内,有一大型较完整的摩崖石刻造像群。据史料记载,该造像群体是唐朝中和元年(841年),由华严宗僧众凿造。是邻水县迄今发现最早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镌刻于高耸的砂质石岩上,总长18米,高2.3米。石龛共...  相似文献   

19.
雷峰藏经     
《文物》2011,(11)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建造的著名佛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顶,2000~2002年对雷峰塔的考古发掘,出土五代石刻佛经残块共1100多件,镌刻五六万字。经过多年的整理,可以确定原完整的石经有近50件,这些石经原先放置在外套筒的外墙面上。五代石经的大量出土,  相似文献   

20.
临汝县文化馆藏“北齐造像题记”石刻一块,高0.80、宽0.24米。像右镌刻“太子像主严遵礼”等三人姓名,左刻“西堪像主静觉”,下面竖列三排造像人姓名,上排“北堪像主仇畅”及“邑子寇社钦”等七人;中排“邑子严安国”等三人;下排“邑子杨胡女”等八人;左下记时为“大齐天统三年(公元561年)年岁次丁亥十二月丁卯朔九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