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经考证得知,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帝为扩大对外交往,命郑和统率60多艘海船、2万多名兵员首度下西洋。王景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受永乐皇帝钦点,官居总兵之职,与郑和同为正使统率兵马,七下西洋。  相似文献   

2.
明朝初期,三保太监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奉命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堪称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3.
杨波 《郑和研究》2006,(1):92-93
众所周知,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他伟大的七下西洋的航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等下西洋谕访各国,郑和受命后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开航,船队达福建长乐后等候季风,季风来临后,船队开洋,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并在古里立碑。永乐五年九月初二,船队回到国内。  相似文献   

4.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这是一件闻名世界历史的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对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在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在福建停留候风和进行补给,在福建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园丁 《郑和研究》2004,(7):48-48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肩负着明王朝授予的重大使命,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及经济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经人介绍认识郑勉之先生时,他说自己是郑和的第十九世孙,是"自"字辈,后来参加革命时自己改掉了"自"字辈名字。我先是一愣,有点惊讶,随后是迅速的常识反应: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奉皇命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创写了令人心潮澎  相似文献   

9.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和外交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下西洋都经过福州闽江口一带,并停泊在太平港,伺风开洋。他在福州留有如下主要遗迹:  相似文献   

10.
正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领他浩浩荡荡的船队驶向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以此为开端,郑和的远航活动总共进行了七次,直至郑和本人在航海途中去世。600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所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还有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帝国的武功,"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有说是为了发展朝贡贸易,营造万邦来朝的盛世。  相似文献   

11.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下西洋”的事迹已为人众所熟知。“七下西洋”的时间是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经历了二十九个年头。那么,宣德八年以后有无活动呢?  相似文献   

12.
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洋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历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寻踪郑和航海遗迹,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六百年前那段历史的壮阔波澜。  相似文献   

13.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14.
《郑和研究》2003,(2):36-36
自从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朝廷派郑和通使西洋(明朝时将婆罗洲以西海域称为西洋)以后,太仓就和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超前轶后的壮举。郑和成为震惊世界的海上巨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长达28年的航海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刺访华,不幸病卒于德州便是其一。成为中国与菲律宾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纪念苏禄国王访华600周年之际,撰写此文,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观点,为的是让更多读者去了解这段历史。也对现今“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赖晨 《文史春秋》2014,(12):37-39
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阿洋,为了等候风汛和进行补充翻译人员、增加水于、修造海船等远航补给工作,其船队每次都要在福州停留一段时间。那么,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瀛涯胜览》是明朝初年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籍。作者马欢是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回教徒,通阿拉伯文,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之职。郑和使团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共七次,马欢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时间分别是永乐十一年冬(1413年各)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8月)、永乐十九年春(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9月)、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8月)。此书有马欢序,序末云:“永乐十四年岁次丙申黄钟月吉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明成祖执政的22年间,在大兴土木、对外用兵和下西洋三个方面,做出了令史学家可圈可点的几件大事,使明朝永乐年间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出现了四海宾服、万邦朝贺的盛世局面。永乐盛世所以出现,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笔者通过大量史实论证郑和下西洋对“永乐盛世”做出的突出贡献,对史学家称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次下西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行程远至于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以及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