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顺地戏,顾名思义,是不上庙台、不筑舞台的,在山野平坝上演唱、跳打、伴奏简单、粗犷原始的戏曲,故名地戏。安顺地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这种彩绘木雕面具,是溶汇、服务于跳神、祭祀、驱鬼逐疫和戏曲的综合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化妆手段。这种戴面具的地戏,虽是贵州省内以汉族为主,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戏曲;但它却又主要地流传在安顺各地带有“屯”、“堡”、“旗”、“关”、“哨”、“营”、“场”等地名的寨子,如刘官屯、双堡、卫旗、塘关、新哨、猫营、狗场等等。要辨识这些演唱地戏  相似文献   

2.
“拨头”考     
“拨头”是与“兰陵王”“踏谣娘”同类的唐代歌舞戏,但“拨头”究竟是一种曲目,还是一种表演形式,一直存疑。本文联系日本唐乐中的“拔头(ba tou)”舞以及日本法隆寺“拔头”假面实物资料加以考察,确认“拨头”是以拨头甩发为主要特徵的龟兹乐舞表演形式的类名。并辨析了《通典》和《乐府杂录》二书记载的差异及其原因,认为此戏能在玄宗千秋节上演,可能与开元年间关注猛兽的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3.
文身,我国古代称之为“扎青”。唐代起大街上就有人以刺文身为职业的,而且技术已相当娴熟,刺出的文身图案或者文字精细得犹如画、写上去一般。明代人在其《白话笑史》一书中,就说了一些唐代因文身而产生的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坛上有两本贵州人创作的长篇戏曲问世,其中之一便是题为“古盘问花居士填词”的《梅花缘》传奇。(另一本为傅玉书的《鸳鸯镜》传奇)。古盘,即今贵州普安。问花居士,据《贵州通志·艺文志》言:“盖(任)璇别号也。”任璇正是普安人。关于任璇,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甚少,《普安直隶厅志·人物志·循吏传》有一点简短的记载:“任璇,  相似文献   

5.
文身,我国古代称之为“扎青”。唐代起大街上就有人以刺文身为职业的,而且技术已相当娴熟,刺出的文身图案或者文字精细得犹如画、写上去一般。明代人在其《白话笑史》一书中,就说了一些唐代因文身而产生的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周礼》记载了“六诗”这一术语,但并未给予详细解释,後代解说纷纭,但迄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旨在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重新审视《周礼》这一记载,肯定“六诗皆体”说,探讨兴诗存在的可能性,并追溯兴字本义及其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倪泳 《江苏地方志》2023,(2):30-32+35
<正>现在流行的茶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茶道。对茶道形成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者,除了“茶圣”陆羽和“茶僧”皎然外,还有唐代泗州临淮(位于今江苏盱眙县境内,与盱眙县城仅隔一条淮河)人常伯熊。常伯熊,名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但可以确定他与陆羽和皎然同为中唐时期人。据唐代《封氏闻见记》和《新唐书》以及康熙《泗州通志》记载,常伯熊在临淮举行首次有历史记载的茶艺表演。[乾隆]《泗州志》云:“常伯熊,泗人,  相似文献   

8.
划拳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拳又叫“豁拳”、“猜拳”,古人又称为“拇战”。这是一种饮酒时助兴的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喊数,喊中两人伸指之和者胜,负者罚饮。明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俗饮以手指屈伸相博,谓之豁拳。”清人江蕃《汉学师承记·朱笥河》:“拇战分曹,杂以谐笑。”划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人皇甫崧《手势酒令》。在有的书中,《手势酒令》又称做“招手令”。据《类说》记载,“招手令”中,划拳者的五指与手掌指节,都分别取有名称:“压其虎膺”,“虎膺”指手掌;“曲其松根”,“松根”指手指关节;“以蹲鸱间虎膺之下”,“蹲鸱”指大姆指;…  相似文献   

9.
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帝国腹地的商人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疆域范围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概念,甚至对拂菻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或者其具体所指代的文明范畴有所误解。于是,对“拂菻”一词的理解,或者对于中国史籍中各个时期之“拂菻传”所指代的范围,就不能笼统理解为对拜占庭的描述,本文试图就宋史《拂菻传》中的一段记载说明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们。  相似文献   

10.
周雨晗 《收藏家》2022,(7):98-100
关于“舞马”的记载及历史追踪起源,在历史文献中随处可见,反映了古代帝王奢华的生活,舞马俑相关文物遗迹是唐代鼎盛时期的产物,是舞马历史的实物见证。唐代舞马俑传世极少,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公私博物馆中,收藏的彩绘舞马可谓独树一帜,堪称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就舞马的起源、发展及几家公私博物馆藏舞马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11,(7):158-159
自居易有诗赞叹良辰美景,日:“郁金香汗褒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对于“石榴裙”一词,我们可谓耳熟能详。但何谓石榴裙呢? 石榴裙最早指红裙。因为石榴花是上好的天然染料,由它染红的裙子色彩鲜艳,光华夺目,也称石榴裙。这是古代美女的钟爱之物,榴裙飘荡,观者亦随之心旌摇荡,有很多诗作记载了女子着石榴裙的美丽瞬间。杜审言在《...  相似文献   

12.
《史记》云:苏秦,东周洛阳人也。《战国策》云:苏秦,洛阳乘轩里人。乘轩里在何处,文献失载。《洛阳伽蓝记》虽有记载,但令人生疑。自北魏至明1000余年亦无苏秦故里记载,明清文献云为“洛阳古太平庄”,不知所据何本。苏秦墓在山东、河南有数座,真伪莫辨。洛阳太平庄村出土唐代“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证明了苏秦故里就在太平庄村,其墓亦在太平庄村南。  相似文献   

13.
“春秋笔法”,本即春秋时代鲁国史官记载鲁史(《春秋》)的遣词用字之法,自古以来便是“曲折”、“褒贬”的代名词,似乎古代史官记史偏好“弯弯绕”。但深入考察“传”《春秋》的《左传》关于《春秋》用语的阐释,却可发现,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这种“春秋笔法”,其实早已变味。  相似文献   

14.
对于唐代的租调税法,《新唐书》、《唐律疏议》及《唐六典》等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唐律疏议》、《唐六典》与敦煌文献等史料,对唐代"租"的种类与数额、"调"的数额作辨正分析。认为《新唐书·食货志》中对唐代"租"的记载比较全面,但对"调"的记载则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15.
, 《文史天地》2012,(12):94-94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妇的卧房,它是指宫廷中豪华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辞·招魂》:“嫡容修态,短洞房些。”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中虽然让“洞房”与“花烛”携手了,“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相似文献   

16.
《连厢》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厢》,又名《打连厢》、《霸王鞭》、《金钱棍》、《花棍舞》等,有悠久历史,为满族先世金代女真统治者“仿辽时大乐之制”(乐曲)所创制的一种“连唱带演”的歌舞,但歌舞分司——歌者不舞(演)、舞(演)者不歌,后发展为载歌载舞形式。舞具初“以竹鞭缀金钱”,后改为两端装有铜钱的“花棍”(用竹、木制成)。表演时花棍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四肢、肩、背,金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与歌声、舞步相和。所唱为“北京小曲”。《燕台口号一百首》原注‘歌童唱北音小曲,号“连厢儿”,亦曰“凳子”’,可资为证。《百戏竹枝词·…  相似文献   

17.
汉唐时代,士大夫在饮宴时,除了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便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以舞相属”。这种舞要求前一人舞罢,顺邀另一人起舞,即为属。属者,邀请之意也。当时,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客人再舞回报。这种交谊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很有讲究,否则就是失礼。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下旬,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首都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开展民俗、戏剧、宗教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一傩,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傩戏,在民间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傩祭写作“(?)”。据古文学家于省吾先生考释,乃是一种用人牲或兽牲,搜寻住宅,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山海经》即记载了祀神的歌舞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亦记载帝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就是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7,(3):20-21
观澜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东北面。 “舞麒麟”作为观澜客家人的民间活动项目,早在250多年前观澜松元厦村开基始祖陈振能来到这里时,就将舞麒麟的习俗也带到观澜来。据民国十四年陈氏振能族后人修订的《陈氏族谱》中记载:在陈氏振能族的“舞麒麟”队伍中,陈国宾和陈觐高分别于清咸丰十一年和清同治庚午年中武举人。  相似文献   

20.
杨炯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据新旧《唐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杨炯是终于“盈川令”①。但对“盈川”具体所在看法不一,《唐才子传》云卒于“婺州盈川”②,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辞源》则认为在今四川筠莲县境③。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代确有两个“盈川”;一在衢州,“如意元年分龙丘县置,元和七年省入信安”;一在黔州,“先天元年改(盈隆县)为盈川”,“天宝元年改为洋水”④。那么,杨炯之所任“盈川令”的“盈川”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根据杨炯的生卒年份结合两个“盈川”的设置年限来确定;二、根据当时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