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一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流,聂荣臻与邓小平就是这股热流中的两分子。1920年1月14日,聂荣臻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  相似文献   

2.
刘长明 《纵横》2010,(1):43-47
1956年10月的一天,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里,就他的工作安排征求聂荣臻意见。当时邓小平曾经提出了三个职务让他选:一是分管科学技术,填补被调去当外长的陈毅留下的空缺,二是还回到原来担任的岗位任北京市市长,第三就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聂荣臻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从此,也成就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关于“科技元帅”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12)
聂荣臻元帅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今年正是聂老帅的百年诞辰。我是聂帅的老部下。1939年7月,我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刚刚16岁,就随军东渡黄河,突破日军层层封锁线,来到聂荣臻司令员麾下的晋察冀军区。当了一段儿童剧团团长后,就调去办《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报》。聂荣臻司令员对报纸工作很关心,经常亲临指导,从此开始了我同聂帅的接触。整整六十年过去了,我虽然  相似文献   

4.
范秘书范秘书名叫范济生。今年73岁,已经离休在家。到了他这个年龄,也许最爱回忆往事。他拿出影集指着相片,给我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我从1945年跟随聂帅,一直到1967年。那时我年轻力壮,跟聂帅学了不少东西。”聂帅不爱多讲话,讲一句是一句。那还是战争年代,范秘书才24岁,聪敏机灵。聂荣臻只要一喊:“范秘书!”他边答应着边脚不点地的往聂荣臻跟前跑。这时聂荣臻已经开始交代任务了,等到范济生跑到跟前,他的话已经说完了。刚开始范济生听不大懂聂荣臻的四川话,听不明白也不敢问,也不敢走,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聂荣臻就把任务…  相似文献   

5.
于1937年8月出狱的陈独秀万念俱灰,不久即偕同他的妻子潘兰珍去了重庆,然后再到江津。为何陈独秀要选择江津度过晚年呢?这是因为陈独秀的挚友江津人邓仲纯相邀的缘故。邓仲纯乃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重孙,曾同陈一道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在一起搞革命。邓仲纯在江津城黄荆街开设了延年医院,陈独秀多病,为方便看病,也许是他愿意到江津的原因之一。不久,他又在邓的帮助下移居江津重镇白沙。陈独秀在白沙居住两个多月,曾应白沙聚奎中学校长邀请,给全校师生讲演。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陈独秀中等偏高个子,面目清癯,但目光炯炯有神。  相似文献   

6.
帅文洁 《江淮文史》2007,(1):158-162
陈独秀一生跌宕起伏,连他身后的墓葬也是坎坎坷坷,颇有周折。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后来在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和亲朋好友大力帮助下,才得以安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  相似文献   

7.
路遇陈独秀     
张定 《炎黄春秋》2001,(1):56-57
1940年寒假,我和三个好朋友考入江津中山中学高中二年级。开学前,我们一起乘船由重庆去江津,看见船长室里坐着一位很有风度的长者,一打听,他是陈独秀,就住在江津城墙脚下。我读过他写的《我对抗战的意见》小册子。从这本小册子上我懂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必须奋起抗战才能挽救中国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命运;又知道他是有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小镇募捐为抗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是中国历史上平民化、大众化的将军。在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为募集抗日经费而奔走呼号。1943年他赴四川20多个县市卖字、卖画、演讲、游说,动员各阶层捐资献物。那年的3月,冯玉祥在江津县(今重庆市辖)的工厂、学校、机关、商会、教堂作了一场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踊跃解囊支援抗战。特别是3月15日傍晚在白沙镇的演讲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傍晚抵白沙白沙镇位于长江畔,距江津县城45公里。那天,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乘坐小轮船从江津逆水行驶,于傍…  相似文献   

9.
正江津邓氏我是四川江津人,江津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父亲邓燮康早年由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邵志刚(邵力子次子)介绍加入共青团,1930年担任私立奎聚中学第一任校长。奎聚书院门楣上有一幅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祖父题写的。我记得幼年时父亲曾经为我讲解过。他做过四川商业银行的总经理。解放初期,国家要振兴  相似文献   

10.
1926年的广州,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感召下,全国有识之士纷纷奔赴广州。我与江津20余青年结伴,于同年3月抵达羊城,经投考,与其他5人被毛泽东任所长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录取,在那里度过了终身难忘的8个月。农讲所设在番禺学宫,又称孔庙,建筑宏伟,殿分前、中、后3层。前殿是教员宿舍和办公室,毛所长住前殿耳房,中殿是讲堂,后殿是饭厅,学员住在饭厅两侧的厢房。农讲所学员生活实行半军事化,全体学员编为一个总队,两个中队,6个分队。总队长叫赵自选,系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每天清晨,学员都进行两小时军训,有时也拉到野…  相似文献   

11.
再识鸳鸯     
吴东  桂林 《旅游》2013,(1):84-85
去过很多地方,有一处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它让我在观念上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那种真实与虚假、美好与丑恶、浪漫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使我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四面山位于重庆的江津县内,人杰地灵。江津县曾造就了像聂荣臻元帅这样数位当代的中华英杰。四面山所有的自然景致都是天设地造,没有一处人工的附会。最难得的是历史上从没有开发,没有任何污染,完美保留了自然古朴的容貌,在今天看来,真正称得上"世外桃源"了。据当时给我们当导游的罗小姐介绍,四面山完好保留  相似文献   

12.
1938年8月至1942年5月,陈独秀在重庆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4年时光。他先在江津县城、施家大院等地小住。1939年5月,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蛰居江津县乡下偏僻的鹤山坪上的杨家石墙院,在这里,他“谈笑少鸿儒,往来多草根”。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11)
今年12月29日,是聂荣臻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多年来我一直怀念聂老总,他的容貌、他的声音经常会在我的脑海中出现。1997年4月9日我就写了这篇文章,在抽屉里放了两年。现在是到了应该拿出来的时候了。我曾直接在聂荣臻领导下工作了十年,从1957到1966年。1956年2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先后由李富春、陈毅、聂荣臻任主任。李富春管的时间最短,陈毅管的时间有半年多。那时周总理直接管得不少。而聂  相似文献   

14.
四个老婆     
《湖南文史》2009,(8):M0003-M0003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幺,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四个老婆     
《文史博览》2009,(8):M0003-M0003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幺,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西洋北京镜     
刘冬梅  张永龄 《旅游》2005,(10):78-81
他(她)们来自于世界各地,他(她)们生活在皇城根北京,他(她)们喜爱并从事着比北京人还北京的中国传统。他(她)们给予这些传统以新的生命,也从这些传统中开始他(她)们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周均伦 《百年潮》2017,(3):16-21
正1925年6月底,因为国内大革命急需懂军事的干部,正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的聂荣臻,接到中共旅莫支部通知,要中国班结束学业,尽快回国参加大革命。当时在中国班学军事的共有26人,聂荣臻是中国班的党支部书记。接到通知,他立即做回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给每个学员做结业鉴定,又组织全班去听了一次共产国际代表季诺维也  相似文献   

18.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19.
吴健雄和胡适,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一个是20世纪著名的华裔女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与居里夫人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科学家之一。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她说,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吴仲裔,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胡适是她少女时期的偶像,一生的师长,影响着她一生的诸多选择,甚至成就了她的伟大事业。他说,做吴健雄的老师,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她是孤儿、是组织的关爱让她活了下来。为回报社会。她悉心照顾一位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为终生服侍他,她把爱情交给了他。不能生育的她,在20多年中抚养了130多个弃婴,使这些没家的孩子找到了新家。详情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