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拓技术是以纸墨为依托,使用特定工具将被传拓物体上的文字、图样、纹饰等内容拓印在纸上的一种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拓技艺除了起到提取文献、保存资料的作用,在收藏、展示、教育等文化上的价值也逐渐彰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传拓技术应当以现代审美审视其内容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相适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材料相融合,将传统技艺与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领域相连接,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走现代创新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8)
正一、金石传拓技艺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且有别于以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因为它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工艺,且与该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故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传拓技艺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传拓技艺是用传拓工具将纸、墨覆盖于被拓器物,并将其上的  相似文献   

3.
传拓也称拓本 ,拓制的成品称拓片 ,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实物“印刷术”。传拓使用萱纸、墨和一些小工具 ,适宜于有铭文的青铜器、碑文、玉器 ,各类浮雕、漆雕、浅雕及钱币等 ,我国现存的古代书法字帖 ,绝对大多数是来自古代石刻碑文的拓片。传拓能对被拓物保留几乎一致的复制效果 ,拓片具有极好的观赏性和艺术再现性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也无法取而代之。五、六十年代 ,上海、北京的书画社经反复试验 ,成功采用传拓方法印刷 (复制 )国画 ,称“木刻水印” ,经复制的国画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 ,…  相似文献   

4.
传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高湿地区,传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传拓中容易晕散,传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传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高湿度环境下的传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传拓及铜鼓传拓为例,说明传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相似文献   

5.
若要对钱币深入研究,著书立说,或者作为资料,相互交流,除照相之外,传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现代社会,照相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传拓还是不可偏废,因为它具有照相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拓片和照片应该互为补充。钱币的传拓方法很多,主要有墨拓,蜡墨拓和硃红拓几种,就拓片效果和长期保存的角度而言,无疑以墨拓为最好。蜡墨拓则是一种简单快速的传拓方法,只要有宣纸和蜡墨(笔墨店有现成的蜡墨可买),携带方  相似文献   

6.
传拓是一种古老的复制术,是保留碑刻所承载的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论述传拓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贡献、技法,阐述了拓片在当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需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拓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一种难得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这一技术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滥觞期、发展期、鼎盛期。对各期代表人物以及传拓风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全形拓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变规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传拓,即选用特定的工具、纸、墨把碑碣、金石、竹木、牙骨等质地较硬的器物上所刻的文字或纹饰拓印下来,从而形成拓片。它能客观如实地反应其物质状态,故是文物博物、考古研究、陈列展览、史学运用及书家借鉴等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代影相等科学技术虽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始终难以取代这门古老的传统技术。当重要原碑刻或器物的文字、纹饰被损坏或者失传,拓片不仅成为珍贵的艺术品,而且还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此,传抗在文物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工作。我国传拓技术起源较早,权舆隋唐,盛于两宋,发展于明…  相似文献   

9.
赵希利 《四川文物》2009,(5):122-125
传拓工艺产生于唐代以前,其形式依赖了中国传统纸墨工艺的发明和成熟.传拓技术形成之初,以传播书法文字为主要功能.在文物研究中,拓本是重要的文物信息资料.传拓技艺在实际运用时,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建立符合传拓技术规范的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晚清全形拓由于制作目的不同,产生了博古清供和古器存真两种艺术风格。书画艺术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不求图像准确,亦不尽求拓自器物原件,只作为画面点缀而存在,目的在于"取象";金石收藏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以留传真实图像为己任,力求原器传拓,目的在于"存古"。全形拓是一种画、拓结合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画法局限,在晚清即使金石收藏家重金聘工、原器传拓的全形拓,也远远达不到金石学者期望的与古器物原件"不爽毫发"的程度。因此,无论"取象"还是"存古",主要是出于一种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1.
晚清全形拓由于制作目的不同,产生了博古清供和古器存真两种艺术风格。书画艺术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不求图像准确,亦不尽求拓自器物原件,只作为画面点缀而存在,目的在于"取象";金石收藏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以留传真实图像为己任,力求原器传拓,目的在于"存古"。全形拓是一种画、拓结合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画法局限,在晚清即使金石收藏家重金聘工、原器传拓的全形拓,也远远达不到金石学者期望的与古器物原件"不爽毫发"的程度。因此,无论"取象"还是"存古",主要是出于一种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物展览、文物类图书出版中,对古器物纹饰部分进行拓片制作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是作者在多年的文物传拓实践中,对如何用传拓的手段来表现器物纹饰美感的理论认识。本文的观点是:传拓古器物纹饰,必须要深入把握古器物的纹饰内容和雕(铸)造层次,并通过对墨色浓淡变化的自觉控制,才能达到“传神”地再现古器物纹饰神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拓印溯源     
拓印,也称捶拓,传拓,是用纸和墨将碑刻、铜器、砖瓦、货币等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印制下来的一项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拓印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金石、书法、碑帖、版本等提供了资料。即使在今天的文物、考古、工艺、美术工作中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那么,拓印技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同我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千百年来,拓印只是通过实际操作中的口授身教而流传,很少有系统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4.
金石传拓技艺的基本原则是使用纸张紧密附着于石刻(或器物)之上,然后对纸张进行扑(或擦)墨,从而制作出以黑纸白字(阳刻与此相反)为特征的拓印作品。唐代以前出现的响拓法虽然是使用画笔复制出在观感上与法书、绘画真迹一样的作品,但在紧贴文物原件"拓"的基本原则上与金石传拓完全一致,仍属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拓"。至于颖拓、全形拓,在作品形式上与金石拓片似乎差别不大,但因不仅融入了绘画技法,且全部或部分地脱离了文物原件,超离了"拓"必须紧贴原物(如石刻、器物等传拓对象)的基本工艺法则,虽亦名之为"拓",却属于一种更近乎绘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华夏人文地理》2013,(2):171-171
在中国有一门独特技艺,这技艺与文化传承关系密切。却完全是一手艺活。今天许多人连“拓”字读音也拿不准的情况下,传拓技艺能够继续传承。已经堪称奇迹。2009年我在汉中,作家王蓬介绍褒斜古道旁有张姓拓碑世家,其家传技艺堪称一绝,旷野绝壁上粗粝凹凸的《石门颂》,被他们拓印得字划分明神韵十足——可惜1967年石门修水库时。  相似文献   

16.
蔡鸿茹 《收藏家》2001,(8):53-55
友人林君从津门购得砚拓一轴,来天津艺术博物馆要求鉴定,经确认,这是著名篆刻家、传拓专家周希丁精拓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拓本。拓本长167厘米,宽67.5厘米,外题签“顾汝和精刻十石鼓研  相似文献   

17.
(三)选纸与用纸传拓铜器、王器、甲、骨等物,以前用六吉棉连纸或扇料纸。现在这种纸很少。有的号称六吉棉连纸,实际是净皮纸,较厚而粗,又有灰性。如用以拓碑帖、刻石,尚可;如拓细浅的铭文与花纹,就不清晰。过去陈簠斋所用的纸最佳,闻系吴(?)斋在南方代为定制,质细而薄。拓铜器、玉器、甲、骨等,宜尽量设法选用旧纸。如购新纸,须选薄而  相似文献   

18.
强明中 《东南文化》2013,(1):123-126
手工拓印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也是我国文博工作中使用的业务技术之一,它在保存、传播与展示历史、文化、艺术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手工拓制还是将动态文化遗产过程转化为静态文化遗产结果的重要工具,如今它正以全新的理念加之更博大的内容继续为保护、弘扬博物馆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乾清宫旧藏石鼓文和相关的御制诗文,梳理出弘历传拓石鼓、考证鼓文和新编,重刻石鼓几件史事。说明他本人对石鼓怀有浓厚兴趣,奉之为"千秋法物",同时他也从石鼓得到启发,一再阐明"述古兴贤"、"述古传今"、"重道崇文"的文治思想,并提出了保护、重刻和异地放置石鼓的具体办法。由此也推动了乾嘉考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经济发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要量,单靠抄写的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读书的需求,至唐朝进,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雕版印刷术与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着渊源关系,它是盖印与拓碑方法结合演变的产物。 据史籍记载,私人印章起源于周末,国玺则始于秦始皇、通行于汉代.起初,印章的使用方法是捺泥封,东晋以后改为印色(通常用红色).印章上刻的字,也由凹入的阴文.演变成凸起的阳文,以后又发展为反刻,印下来的就是正写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