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综合作用为动力系统,形成了兼具有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等诸多特点的发展模式。21世纪的地理学将通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这一基本概念的确立与运用而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与相邻科学交叉更加深入、学科内部的发展更加合理、微观机制进一步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方法不断更新以及思想方法论得到特别重视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人文地理学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复兴与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要继续围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把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纵深层次推进,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实践应用的人文地理学,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突出新的实践形式,把全球化与本土化、全国化与地方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化与同城化、中心化与空心化、信息化与可视化、生态化与低碳化、科学化与现代化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研究的8大方向。在人文地理学科建设过程中,敢于挑战经典理论,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经典理论,敢于直面现实,学会向权力讲授真理,敢于当科学勇士,倡导科学精神,不可变成官场的奴隶。  相似文献   

3.
王恩涌  曹诗图 《人文地理》2016,31(6):159-160
正"中国人文地理丛书"重大知识工程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中国民族地理》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潘玉君等著《中国民族地理》系人文地理学大师吴传钧院士主编的、代表中国现当代人文地理学最高水平系列学术著作的"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的一卷,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资助项目。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地理问题。《中国民族地理》是国内外第一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人的基本假设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科学理性与感性存在的经济人、政治人、自然人、生态人、社会人、文化人、感性人、复杂人等各种以人为研究视点的地理学研究中所体现的人的个体与群体、微观与宏观、阶层与阶级、感性与理性等的特征、作用、类型和差异。在总结各种地理学人的分析方法、范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地系统地理人平台和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认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0,15(1):52-55
本文以东北经济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为基础,以人地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通过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东北经济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区划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在当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结合山西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困境,对乡村振兴微观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的重要驱动因素。从人才、文化、组织、产业、生态等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调整乡域系统人地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先生90华诞。为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吴先生70多年来对中国现代地理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吴先生“治学与创业并重”的人生信念和治学精神,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贺寿座谈会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9.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改观了人文环境,这个环境是添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并与它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人文体"。因此这个人文体内的各种人文现象与事物的分布与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人文现象与事物和它所依存的地域系统(即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论与学说,就是"人地关系论"。这种"人地关系论",正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人地关系理论中有代表性的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人地关系协调论渗透着当今颇有影响的两大思维方式-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印记。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缺陷与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人地关系协调论等理论的不足息息相关。全准思维方式的提出克服了上述两种思维方式的弱点,也为我们认识人地关系带来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任启平  陈才 《人文地理》2004,19(5):69-73
本文对东北地区百年来人口、城市、交通发展与人地关系变迁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发展的性质把东北百年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然后对东北地区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揭示了人口、城市、交通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指出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组合为一个整体向前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受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外力和内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共同成为影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冬子 《人文地理》2003,18(4):93-96,41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认识地理实在的并协和泛协这两个原理,给出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讨论了两者在"人地关系"解释中的意义。并协是指相反的而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泛协是指非优势关联或无界介入关系。通过对客观实在的理论解释模型(包括引力模型、量子论模型和系统论模型)的讨论,引伸出了地理学的泛协概念,分析了并协和泛协的关系。引力论的地理学意义是建立地理变量和空间的确定性关系;量子论的地理学意义是揭示地理实在构成中的研究者时空背景的作用,用并协表达实在的关系;系统论的地理学意义是肯定事物之间的时空差异在整体的变化中弱化,而共性则强化。这三论都包含一定的优势作用,系统论中的"学习"是较自觉的优势强化过程。针对现实的地理实在的表现,我们提出了非优势关联的原理即泛协原理,实证性地分析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中地理事实的并协性和泛协性,认为两者统一于地理实在之中。并协性表现观测者的优势作用,而泛协性强调非优势关联。地理事件的泛协性将从根本上导致"环境决定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家君 《人文地理》2005,20(1):81-85
首先评述了目前人地关系研究概况,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界定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和研究内容,接着从自然村域的角度设计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定量研究思路,包括人地关系内部作用机理、单村研究、多村比较研究及不同空间尺度研究的推绎等,最后指出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应结合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彦光 《人文地理》2003,18(5):7-10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首先,认为全球化强化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推动现代性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化的空间及可能性在递减。全球性经济活动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更大程度的制约。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型式和相互联系,也不意味着人类会自觉减轻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分析了全球化给人地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从区域扩展为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化走向网络化三个新特点。最后,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人地关系的政策调整的新思路。一是倡导全球化条件下的先行性的人地关系伦理,二是要建立优化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评估网络和政策网络。  相似文献   

15.
西非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登山 《人文地理》1996,11(3):34-39
西非萨赫勒地带是世界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国际社会对这里荒漠化问题的关注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运动。本文提出了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四个机制模式,并分析了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带荒摸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金波 《人文地理》2005,20(4):119-124
本文本着批判地吸收不同学科领域有关文化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在系统论与生态观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地理学研究文化生态学的优势,对文化生态学从基本概念到核心理论进行了重构,阐发了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其研究对象、现代文化生态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研究领域观点。试图籍此完善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增强其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国土规划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成  李开宇 《人文地理》2003,18(4):37-41
该文结合国土规划性质及地位的探讨,针对国土规划的特点,笔者认为,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解决国土规划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其中,国土资源安全理论和城乡融合理论以及动态规划理论等是进行国土规划的理论支柱。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土规划的目标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目标组合,应采取理论指导、专家论证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最后提出了未来国土规划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8.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中关注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人地关系的调控途径;在野外调查、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生态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协调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中要整合人地关系研究,拓宽旅游型海岛的研究领域,重视乡、村级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问题,尤其要先解决环境脆弱地区外来游客的影响和相关利益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