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国考     
霍人,真姓,起于山西霍山,历夏商,逐渐与东夷族文化相融合,而含有鸟图腾的痕迹。到夏末,霍人已有一部分南迁于安徽霍山,成为商朝的属国,周初,地入于东夷族之潜国。而留居山西霍山的一部分霍人,到周武王灭商后,霍侯因助商人抵抗周军,便被周武王所禽。于是,周武王便封第八弟叔处于霍,为侯爵。不久,周成王继位,霍叔处与兄蔡叔度、管叔鲜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反叛,但很快被周公旦所平定。霍叔处被废,而以其子继位为霍侯。到春秋初年,被晋献公所灭。而姬姓霍国有一支随周昭王南征荆楚、淮夷,与随、唐、蓼、应诸国的一支移封于南方。霍人又在今河南霍阳立国,约在春秋时,与应国同被楚国所并。楚于是迁一些霍国遗民于今湖北房县、竹山的霍水、霍山。而安徽的霍山、霍邱亦纳入楚国的版图。  相似文献   

2.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3.
姬姓笱国当封于西周初期,其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东之枸邑故城,周成王初年,笱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笱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笱国为晋所灭,其遗族东迁于今河南省宜阳县南,笱国旧地遂并为晋邑,封于晋大夫原氏黯为采邑。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发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姬发采纳弟弟周公旦对商朝遗民进行安抚以稳定天下的办法,以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爵位分封旧臣、王亲和新朝功臣,建立诸侯国。第二年,姬发因病去世,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周成王登基时十二岁,由周公摄政。  相似文献   

5.
柞伯鼎记载伐南国、伐昏两次战争."广伐南国"的不是周公,而是昏国.主持伐昏决战的是虢仲,而非柞伯."南国"为西周南畿国土,而与"南夷"有别.昏与柞、蔡相近,皆在淮河流域内外.昏原为东夷,后被周征伐,不断南迁淮上,与淮夷共处,成为淮夷.为扩展土地、返居故地及报复周,而"广伐南国".  相似文献   

6.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所存留的部分资料、尤其是编钟铭文的内容十分重要,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资料表明,该墓墓主即器铭所见的曾侯與,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80年左右的春秋末年,可与早年曾侯乙墓的出土材料互证。铭文记载曾侯與自称"余稷之玄孙"、"伯适上庸(用),左右文武,……。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不仅与早年季氏梁出土戈铭曾穆侯之子又称"周王孙"的资料相呼应,又与叶家山M111所见"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器铭相关联,说明叶家山墓地所代表的西周曾国与东周曾国一脉相承,为周王室支系所封,属姬姓小宗。器铭"伯适"、"南公",当曾国始封之君,表明曾国应是成王时期被封于南土,以镇抚淮夷,统领江夏,与文献所载周初分封齐、鲁、燕于东土、北土,藩屏王室的情形类似。钟铭有关曾侯复楚的记叙,与文献所载公元前506吴师入郢、楚昭王奔随的史实相印证,对解析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曾、随之谜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仲山父食采于今河南济源市"阳樊"之前,"樊"之名已经存在。周宣王分封仲山父之樊国在信阳,姬姓,后灭于楚,公室被安置于今襄阳,于是今襄阳有樊城(邑)之名,后楚文王曾以之为都称樊郢。至于齐地樊国,为嬴姓,应是土著东夷人所建,后为莒国所灭。  相似文献   

8.
徐与舒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与舒的关系,在史籍中并无详细的记载,只是近代学者在研究它们的历史和有关东夷史料时才引出了徐、舒关系问题的探讨。目前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同源说和异源说。这两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文献为主,辅以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曾进行过激烈的探讨,但最终各自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材料,对徐与舒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 古徐国,据文献记载,与江、黄、奄、钟离等国同属赢姓,学术界尚无异议。只是对于它的族属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认为徐属淮夷①。西周金文中也有直接称之为南淮夷的②,因为徐位于周之南土的缘故。《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杜注:“二国皆赢姓”。《书序》曰:“成王伐淮夷,遂践奄。徐即淮夷。” 二、徐夷不属于淮夷。根据它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奄、宫、邾等相近,同为少氏之后③,与东夷、淮夷皆有别,淮夷是居住在淮、扬二府而滨海地带,和徐夷居住在淮河以北、微山湖以南的徐州(铜山县)一带不容混淆,并认为把徐、淮同东夷揽到一起是汉人以后的事,在春秋以后,徐、淮在古文献中还是分述的。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相矛盾,但都赞同徐源自今苏北或鲁南...  相似文献   

9.
《文博》2021,(3)
伯■鼎铭"■侯""侯于■"之"■"从■、亙声,学界一般误亙为亘,故误释"■"为韩、垣、■之声"亙"与亟或亟声字音近,可读为"極"。伯■鼎铭中的極国是西周姬姓古国,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灭于公元前721年,始封则在周初平定三监东夷之乱后。  相似文献   

10.
论东周燕国青铜器杜迺松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王朝政权,继续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曾封同姓和异姓诸侯,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之目的。①周成王时,"封召公放北燕。"②召公即召公爽,与周同姓。召公封燕与周公封鲁一样,由其元子就国,为第一代燕侯,而召公本人则供...  相似文献   

11.
新夷夏东西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 ,也就是说 ,它们是先后由两支族属不同的先民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无疑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不可能也是东夷文化。先夏无夏 ,亦无东夷。事实上山东龙山文化是融合组成二里头文化的源头之一。夏代时在今冀鲁豫皖地区夏人居西、东夷居东、先商居北、淮夷居南 ,夏人与淮夷联姻联盟 ,先商与东夷关系密切 ,这就是夏代夷夏东西的战略态势。一直要到商代中期 ,商文化才开始进入山东地区 ,经过商周时代的征尸方、征东夷后 ,华夏族大举移民东方 ,东夷才逐步地融合到华夏族中来 ,表现为岳石文化的东夷文化终于完全消失了  相似文献   

12.
既往对西周服制的研究集中于服制形态的居多,而对西周服制的建构及其反映的国家结构形态与国家治理研究不足。西周王朝以建立五服制的方式建构国家结构形态,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治理。周成王可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建立起甸服:第一,册命王朝大臣,赐以管理大小不等的土地和数量不等的若干族群;第二,划出特别的区域安置征服的异族与历史上遗留的姬姓族邦,设立邦君及其臣僚,管理这些族邦。周成王以赐命、封建的礼仪,建立大小不等的诸侯宗族体系,形成侯服、宾服。周成王举行会盟诸侯、方国的典礼,将征服的淮夷、荆蛮划为要服,戎狄划为荒服,使要服、荒服亦融入到周王朝国家之中。由是周王朝建构起以周王为天子,西部以宗周五邑为中心及甸服内朝臣、邦君宗族为主,东方以成周为中心的甸服朝臣、侯服宾服诸侯,南部、东部蛮夷方国,西部、北部地区戎狄方国臣服于周的国家结构形态。周王朝通过册命礼仪赐朝臣采邑,册封诸侯封地,纳方国于要服、荒服体系的方式,实现了对宗周地区、成周地区及地方诸侯体系和边疆方国地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政治、军事上的强国徐国不仅是疆域上的大国,而且在当时还是东方诸国的领袖,曾多次率领东方诸国与周王朝相抗衡,堪称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国。首先,徐国在淮夷、东夷中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当东方诸国的主心骨。《后汉书·东夷传》:“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九夷”,同卷解释:“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九”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指分布在东方的各个民族、部族。“三十有六国”意义类乎“九夷”,指多个部…  相似文献   

14.
王琳 《华夏考古》2012,(3):62-66
沈子也簋是研究先秦古沈国的重要史料,根据其铭文推测沈国始封应与周初分封凡、蒋、胙、茅、祭等六国同时,而不应在昭穆时代,沈国地望应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乡西。沈国地处西周王室与江淮诸夷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起到藩屏西周王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谁是鲁国的始封之君 ,周公旦抑或其子伯禽 ?自古至今聚讼未决。今天的学者多主“伯禽封鲁”说 ,其主要依据为《鲁颂·宫》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载的两条材料 ,但这两条材料明显有可疑之处。“伯禽封鲁”说之所以影响大 ,盖由崔述的鼓荡所致 ,然而崔氏的考证远非一贯正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鲁”是“文之昭”,这是一条铁证 ,证明了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历史上 ,周公旦曾两次封于鲁。但由于他是武王、成王两代人的助手 ,所以两次受封均不曾就国 ,而是由其长子伯禽代就封 ,故有“伯禽封鲁”说  相似文献   

16.
“舆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实行“封诸侯,建同姓”制度。周武王伐纣,灭了商王朝,不久周公东征,讨平企图复辟的商纣残余势力,周人及其同盟者在中原和东方建立了许多侯国。“封诸侯”就是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域,一块块地瓜分给他们的兄弟子侄与异姓同盟者;“建同姓”就是以姬姓为主体。周王和异姓侯结为姻亲,互为甥舅,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网络。从此周人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建起“国”对“野”的统治。由于征服者只是少数,为了防止当地人民的反抗,修建了许多城堡,进行武装保卫,这就是所谓的建国。“国”字最初写成“或”,它…  相似文献   

17.
夭国与散国族姓问题之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夭国与散国曾是西周时期两个较著名的方国,对于其各自的族姓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依据相关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夭国为姜姓、散国为姬姓的观点应较为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自二里冈上层文化时期开始的商人东进,在山东境内造成了商与东夷文化的对峙。地理格局的差异,对商人在其东土不同区域的统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商人东进改变了夷人的分布地域、政治结构、经济生活和文化面貌,造成其内部体系的初步分化;加上周人东征,最终造成了淮夷与东夷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墓葬规模、等级、随葬铜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有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河南新野小西关与湖北枣阳段营春秋墓皆系春秋早期姬姓曾国墓葬,段营的墓主为曾子仲■,小西关墓葬系其子辈夫妇合葬墓,曾子仲■系曾侯■伯之子。结合近年出土的曾侯與编钟铭文来看,新野一带在周初曾国始封时即为其疆域范围。  相似文献   

20.
巴人是先秦时期华夏边缘的一支族群,由于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早期的历史与地望都十分模糊。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的记载,认为巴人是古东夷族西迁鄂西北融合当地土著居民而形成,在夏及商前期活动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丹阳地区。在商代中晚期,由于受到商人的压迫而西迁至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宝山文化。在商周之际,巴人流散,一部随同蜀人北迁至宝鸡,建立了■国,并参与了武王伐纣。武王见巴人勇猛,在巴人故地封建了自己的宗亲,建立了姬姓巴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