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萨堆绣     
“堆绣”在藏地通常指的是”唐卡堆绣”,即是用堆绣而不是用画的方法来制作唐卡。藏区内最有名的堆绣主要集中在热贡(以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为中心的区域)一带.被称为“塔尔寺三绝”的塔尔寺堆绣即属于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为藏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隆务河畔。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题材,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绘制颜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热贡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3.
热贡作为一个地理名称,其范围被公认为指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同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府,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与甘肃省夏河县,青海省贵德县、泽库县及循化、尖扎县相邻,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热贡交流融合,形成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中心地带.瑰丽多彩、多元丰富的热贡文化要素,历经悠久的历史进程,在发展中兼容并蓄、融合共生,形成热贡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璀璨夺目的瑰丽明珠.  相似文献   

4.
《攀登》2021,40(4)
作为热贡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热贡堆绣有悠久的传承历史、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但当前,热贡堆秀产业文化发展面临着营销渠道狭窄、转型升级缓慢、传承体系断裂、乡土价值消失等困境。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挖掘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品牌价值,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寻找乡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找到乡村经济的新生长点,是热贡传统堆绣工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对黄南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三区建设"~((1))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桑杰 《攀登》2011,30(3):1-3
热贡是对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地域的藏语称呼,热贡文化是热贡区域内各民族多元的、原生态文化类型的总称。多年来,黄南州为保护和弘扬热贡文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今后,要转变观念,继续加大对热贡文化的宣传,更好地保护热贡文化,推进热贡文化产业创新,切实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图岩 《中国土族》2014,(1):9-10
娘本,土族,1971年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上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首届中国唐卡大师、青海民间工艺大师、青海省劳动模范.现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青海省民族民间艺术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青海黄南州热贡画院院长.  相似文献   

7.
藏族艺苑的一簇奇葩热贡艺术热贡艺术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宗教气息蜚声中外,是藏族艺苑的一簇绚丽的奇葩。热贡艺术的产生与藏传佛教的盛行密不可分。公元14世纪初,随着藏传佛教源源...  相似文献   

8.
张发宏 《攀登》2012,(5):128-132
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文化多样、形式独特、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本文对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原荣 《中国土族》2003,(3):34-34
自14世纪以来,黄南同仁地区的吴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撒日等村庄的藏族、土族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家家从艺、人人作画的浓厚艺术氛围,涌现了不少艺术大师。这里产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绘画、雕塑、堆绣等艺术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热贡艺术”。热贡艺人的作品不仅遍及藏区各地,还流传到南亚、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桑皮纸及其制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皮纸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在隋唐时期西域已出现桑皮纸。桑皮纸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明的见证物,但其制作工艺则包含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因而纸张乃至整个制作工艺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并构成了该文化遗产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萱 《收藏家》2011,(6):82-82
“莲生妙相——青海唐卡艺术精品展”于5月10日至7月11日在北京恭王府展出,向参观者展现青海热贡唐卡独特的藏文化艺术风格。本次展览集聚了45位唐卡艺术大师的112幅作品,包括手绘唐卡(红唐、黑唐、金唐、彩唐)、堆绣唐卡、刺绣唐卡、掐丝唐卡、剪纸唐卡、珍珠唐卡等多种艺术形式,展品构图精炼,造型生动,线条细腻,色彩丰富,风格华丽。除作品展示外,  相似文献   

12.
周一 《风景名胜》2013,(9):148-157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早在公元18世纪,这里就以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艺术一切门类的"热贡艺术"而闻名于藏区。在同仁县的吾屯,90%以上的男子都能够绘画或塑像,身怀绝技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热贡艺术因此也被称为"吾屯艺术"。推开吾屯任何一座土坯外墙的僧舍或者农舍的院门,所见到的景象都大同小异:或者雕塑,或者绘画,似乎每一双手都可以妙笔生花,他们只需轻轻舞动画笔、刻刀,就可以创造出线条流畅、光彩夺目的一幅幅唐卡和一座座塑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因信仰、风俗和自然环境等不同,丧葬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同一民族也因为风俗和环境等种种原因,丧葬形式也有不同。就热贡地区(热贡——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来说,按照死者的身份和死因就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等许多形式。其过程中和仪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热贡的神灵     
在青海省西宁市向南180公里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有一个叫热贡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祭祀山神的仪式,这种大型的原生态民间祭祀仪式在西部并不多见。他地处汉藏结合部,是古往今来较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及军事要塞。这片区域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相融现象非常明显,所以形成了“民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现实图景。祭祀山神的仪式民间俗称“六月会”。从2004年起,我每年如期赶往热贡采访祭祀活动,在祭祀现场,我仿佛徜徉在一个个远古的场景里,感受他们心灵的自由和身体的张力,并和他们一起狂欢。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老城区是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因瓷业发展形成的街巷里弄、码头、会馆、瓷行、作坊、店铺等,构成了别样瓷都的另一道风景线,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展示了瓷都真实的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闻,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特别是在国家历史上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系统保护。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通过将文献研究与专家问卷德尔斐法相结合,判别出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km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以期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生态与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热贡地区的古村落古城堡遗存历史久远,既有宝贵的人文价值,又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了热贡古村落古城堡中蕴含的古文化与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涵及价值,以此分析了当前古村落古城堡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探讨了热贡古村落古城堡保护的相关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7,(4)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热贡文化已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促进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黄南州乃至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WOT法分析青海省黄南州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利用AHP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排序。通过研究表明:青海省黄南州热贡文化产业发展中,4个方面的优先权重排序为优势(S)机会(O)劣势(W)威胁(T),并提出未来的战略决策应以增长型S-O战略模式,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20.
佛秀芳 《攀登》2011,30(6):71-74,79
热贡文化是青海热贡区域内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本文对热贡文化资源的特征、热贡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