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有3处标点断句错误。第1529页第6行荆及衡阳惟荆州按此句为《禹贡》语。颜师古注:“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也。”是说“荆”指荆山,“衡”指“衡山”,“衡阳”即衡山之阳,仅指方位,而非实限地名(不过颜氏把衡山定在荆州之南,乃是因袭了班固将《禹贡》衡山定在湘南的错误,其实在汉武帝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和《三国志》于地名标点因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现摭拾四则如下。1.《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集解引韦昭曰:“句章,东海口外州也。”按:“句章”后不该断开。该句意指句章东海口外州为甬东,断开则误为东海口外州为句章。集解所引当出自《国语》注。《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韦昭注:“甬句东,今句章东海口外洲也。”《左传》哀公二十二年作“甬东”,杜预注:“会稽句章县东海中洲。”2.《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朗泛舟…  相似文献   

3.
《蒙古游牧记》十六卷,清张穆撰,何秋涛校补.是有关蒙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重要参考书.清祁俊藻称此书“结构则详而有体也,征引则瞻而不秽也,考订则精而不浮确而有据也”.近人王云五以为:“蒙古地志之书,当以此为首”都给以很高评价.然其误引误注,亦所不免.  相似文献   

4.
《史记》及三家注引语断限指误陈冠明标点古籍,如何确定引语的断限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颇费斟酌,即使是著名学者也难免出错。顾颉刚先生等标点的《史记》.在引语断限方面也有一些疏误。有些疏误在重印时已改正,如《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1/7/316)...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标点拾误(上)王柯中华点校本前四史向为学人称道,其标点每每作为古籍标点之范式,然其失当之处,亦时有所见,可谓百虑一失。今取其《三国志》(及裴注)一种,比勘审读,得其标点错误若干则,去其明显易见者,罗列于下,以为野芹之献。(1)是岁以灾异博问...  相似文献   

6.
《谢榛全集》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句36处,正校、勘、标点105处,附录校勘、标点21处、误作佚诗重收24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已,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成山头”是荣成的游览名胜,《史记》中把它写成“成山”(P244)、“荣成山”(P1185)、“盛山(P475)等,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则称为“成山头”、“成山角”。在《史记》(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1月第二版)中有关“成山斗”的解释,有多处误注,现试做引证说明。《史记·封禅书第》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北迎日出云。”在这段话后面,《史记》(P1368)注中对“成山斗”有如下解释:集解韦昭曰:“成山在东莱不夜…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京兆府下云:“天宝领县二十三,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万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此处断句有误,“八十八”应接上句,为:“天宝领县二十三,户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万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标点者可能将此句中的“府”理解为折冲府,这是错误的。因  相似文献   

9.
张森材 《陕西史志》2006,7(2):38-44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凡7卷,其中近30条用来分析古籍句读失误的原因。近人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分4类15种,共收例句168个,专门研究古籍句读和标点的讹误问题。近人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今人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王迈《古标点例析》、徐仁甫《广古书疑义举例》、段喜春《古书标点释例》、汪耀楠《注释学纲要》、宋子然《中国古书校读法》等,也都在古籍标点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根据各家的研究,产生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因不明词义而误、因不明语法而误、因不明章法而误、因不明礼法而误、因不明史实而误、因不明情理而误、因失于校勘而误,等等。他们虽然讲的是古籍的标点,但旧地方志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也适用于旧方志的标点。  相似文献   

10.
本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句36处.正校勘、标点105处.附录校勘、标点21处,误作佚诗重收24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谢榛全集》辨误(续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句36处,正校、勘、标点105处,附录校勘、标点21处、误作佚诗重收24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中华书局版《文选李注义疏》,觉得标点方面失误颇多.今仅将《西京赋》后半篇的失误标点援引出来,谈谈个人的浅见.〈1〉《文字集略》曰:崿崖也.(第323页)按:当作“崿,崖也.”〈2〉凡屋宇皆垂下向而好,大屋飞边头瓦皆更微使反上,其形业业然.(第323页)按:“好”后逗号非,当在“向”后.“好大”为一固定短语,不当分开.屋飞,唐写本作“屋扉”,高氏以为误,其实不误.屋扉,屋舍也.“扉”之草体似飞(见唐裴休草书),故误为飞.“边头瓦”为屋檐出头瓦.全句意谓凡屋檐皆下垂,而豪华高大房屋的边头瓦皆反翘向上.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是一部对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文学、神话、民俗诸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袁英光、刘寅生标点整理的《水经注校》(王国维校),填补了解放以来古籍整理中的一项空白,受到学术界的欢迎.该书版式清晰醒目,装帧精致优美,所不足的是标点讹误较多.《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发表赵新德《〈水经注校〉标点疑误》一文,提出断句不当处六十条;本文拟补举疑误数十例,分断句及书名号用法两类条析,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石刻研究”专栏中,集中介绍、研究了古碑十数方,读后获益不浅。惜碑文标点或有或无,且断句者亦时有误,不仅误于文意且误于史实。笔者不自量力,试为来断者断之,失校者校之,以尽拾遗补阙之谊。惟未见实物,难免望文生意,祈诸君见谅。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史书断句、标点错误举隅于志荣笔者偶读南北朝史书《宋书》《魏书》及《南齐书》(均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发现有句读和标点不确之处,现摘录、辨识如下。一、断句错误例上述三种史书中有个别句子在不当断句处点断,而在当断处却未点,致使句意不通或与事理相背道。...  相似文献   

16.
《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发表的张宏明《<金石录校证>标点辨误一例》,指出《金石录校证》卷十一“祖丁彝铭”中一段文字的标点有误,这段文字是这样的:“李氏名公麟,字伯时父,有《古器图》一卷行于世云。”张文认为应在“字伯时”下断句,“父”字当属下句,亦即谓《古器图》为李公麟的父亲所作。他认为虽然《宋史·艺文志》著录了李公麟《古器图》一卷,但“《宋史·艺文志》成书于元朝,赵明诚《金石录》为南宋时著作,故《艺文志》之《古器图》记载当系误引《金石录  相似文献   

17.
读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发现点校疑误一则,抄录于此,以请教于诸方家,并供点校者参考。 一、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二十年:“卜相,李克、翟璜争。”(第709页) 按:以此标点,即是说魏文侯卜相,李克、翟璜二人争为相。太史公本意不尔。 《魏世家》载:魏文侯卜相于李克,问  相似文献   

18.
笔者购得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一部,闲时浏览,偶有所疑或有所得,辄随手记下,今摘录其中有关标点,校勘者十三则于此,略陈愚见,以就正于方家。 1.《史记·萧相国世家》: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第6册2018页) 按:“王卫尉侍前”当连读,“侍前”意谓侍于皇上之前,“前”前逗号宜移“前”后,方合文意。《汉书·萧何传》该句标点误与此同。 2.《魏书·元诞传》:诏以偃正元妃息昙首,济阴王嫡孙,可听绍封,以纂先绪。(第2册448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志》左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曰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词三所 ,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标点者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 ,欠妥。对此 ,史红帅在《〈汉书·地理志〉标点纠误一则》(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4辑 )已作了论述 ,认为“‘三所’系指三所径路神祠”,据此将全句标示为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但史文所据与史实相悖 ,标示仍欠妥。《史记·匈奴列传》载 :“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山 ,过焉支山千余里 ,击匈奴 ,得胡奴首万八千余级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是在顾颉刚先生主持下,博采诸本所长整理而成的,故而校点精当,是《史记》研习者的首选版本.但《太史公书》本身博大精深,且年代久远,在传抄过程中又难免讹误,这都使得中华本《史记》在断句与文字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欠妥之处.断句失当的原因,主要有因不明地理而误、兼承误为单承、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点断错误以致张冠李戴、“而”字之前断否不当、因信任“三家注”而误、因不谙文体而误、因错解词义而误、时间副词归属不当、当属前而属后、人物语言未用引号、专名号与书名号使用不当、官职间当用顿号而不用、因失校而误等.文字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有夺文、异文处理不当、校勘不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