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照相等分析手段对长安区唐墓新出土两件罕见的彩绘鎏金青铜佛教造像的本体表面成分、内部结构及颜料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两尊造像经过铸造、打磨、鎏金、彩绘等制作工序。分析检测显示两尊造像均以铅锡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经打磨修整后以金汞齐在外表通体鎏镀金层,表面彩绘蓝色颜料为蓝铜矿,红色颜料含朱砂和铅丹。  相似文献   

2.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人墓葬群出土的金属器样品进行金相和扫描电镜 (SEM)的实验研究 ,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西汉时期滇池地区已使用金、银、铜、铁、锡、铅、汞多种金属 ,铜器的材质主要是锡青铜。金相分析显示青铜器采用铸造、锻造、铸后加工等制作方法 ,铁器则采用锻打工艺制造。通过实验分析 ,表明云南在西汉时期还使用了汞鎏金和镀锡技术作为金属器表面的装饰。  相似文献   

3.
年在山西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追缴回一件汉代鎏金银青铜瓶,瓶内为一层木质内壁,是一件结合了木胎掏刻、分体铸造及鎏金银工艺的珍贵文物。 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对铜瓶表面及内层木胎进行表面形貌的显微观察,以获得制作过程遗留的微观痕迹;X射线探伤对铜瓶整体进行透视拍照,更准确地观察其内部构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铜瓶外表面足部、腹部及颈部等关键部位进行合金成分分析,以确定其外表面装饰工艺,并以此还原其完整制作过程。结果表明,铜瓶为分体铸造工艺,流程为制模、制芯、制泥质外范、铸造、掏刻木胎、套装和鎏金银。铜瓶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铜箍上子母扣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铜瓶本体材质为锡青铜,外表面金色部位为鎏金工艺,银白色部位为基于金层的鎏银工艺;瓶内的木胎为整块木材掏刻制成,而非拼接。 本工作选取了形制与工艺均较罕见的木胎鎏金银铜瓶,完整解释其工艺流程,结合青铜工艺发展史对研究结果进行印证,为此类工艺复杂且形制罕见的青铜酒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古文献记载釦器分为金扣、银扣和铜扣漆器,但对于涂金工艺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主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漆器壶的扣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涂金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墓出土的木胎扣器是一件涂金铜扣器,金属扣基体是用红铜铸后热锻而成,表面装饰的金层是利用金汞齐法涂抹上去的。  相似文献   

5.
金银铜器的传统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拟向读者介绍一下赤金器、铜鎏金器、银器、青铜错金银器的传统修复技术。 在文物修复、古建修缮工作中,往往需要鎏金。如果对它不了解,不能熟练地运用,会给工作带来困难或达不到理想的修复、修缮目的。为此,首先向读者简要介绍传统鎏金,顺便介绍鎏银。  相似文献   

6.
北齐韩祖念墓位于山西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小井峪村。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共出土了22件鎏金铜器和金银器。利用无线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等科技手段,对这些器物进行无损科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鎏金铜器均为铸造而成,然后采用金汞齐表面热处理,金银器在技术和风格上均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全面了解北齐时期金属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艳萍  王建平 《中原文物》2007,4(4):108-110
本文以江西樟树出土唐四云凤龟钮铜镜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对铜镜进行微区形貌观察、元素成分分析和断面线扫描元素分布成分分析,发现铜镜表面漆古层含锡、氧量较高,含铜量较低,镜面和镜背元素成分相差不大,镜面和镜背漆古层中均检测出汞元素。根据分析检测数据,我们认为此铜镜在制作过程中对镜表面处理采用了锡汞齐技术。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4,(1)
<正>2010年9月,安徽寿县公安部门向寿县博物馆移交了一件东汉元和二年(85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刻纹铜舟。该器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参与制作的工匠和官员多达10人以上,是继故宫博物院藏建武二十一年(45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铜樽[1]、邯郸市博物馆藏建武二十三年(47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樽[2]之后,又一件"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器。现将该铜舟介绍如下。一铜舟器形似盆,折沿,弧腹,矮圈足。器身上部有一道双凹面宽带腰箍,腹部有一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器表通体施黄白相间的鎏金银工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在西安市长安区紫薇田园都市清理了一批唐墓,陆续出土了一些妇女发饰,其中有镂空鎏金花鸟纹银钗、银钗、鎏金花铜簪及散落的鎏金铜饰残片等。为了解当时的制作工艺及技术,对其进行了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金相显微结构分析(SEM)。分析表明:1、2、5、6、7、8号样皆为银铜合金,3、4号样为铜合金;1、5、6、7、8号样的金相结构表现为重压冷锻组织,2、3号为退火组织。此项分析可为科学分析资料较少的金银器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姚智辉 《华夏考古》2019,(5):113-119
针对学界对错金工艺认识的分歧,从器物分析观察、金属器的铭文和文献多角度对"错"和"金涂"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属于不同工艺表述。汉代金属器物铭文中"错"和汉代文献中"错",内涵不尽相同。若将错金作为金属表面工艺,显然参照前者更为合理。错金包括槽—嵌—磨砺系列工序,用嵌错金表述更直接和恰当。金涂即鎏金,认为错金工艺中所谓的第二种金涂法是不存在的,凹槽鎏金存在与否需要实物的证实。  相似文献   

11.
The bronze wares of the Han Dynasty excavated in Chongqing are decorated with plating patterns, maintaining an exquisite lustre right up to modern times after the covering patina is cleared away. In this paper, a plated fragment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Wushan County Museum was characterized by combining optical microscopy (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X‐ray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metry (SEM–EDS), X‐ray fluorescence analysis (XRF),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onze fragment was gilded with a ~ 3 μm thick gilded layer and a ~ 20 μm thick silvered laye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Hg and Hg‐rich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mercury gilding/silvering technology, for example, Au9Hg in the gilded layer and Ag13Hg7 in the silvered layer. An ordered stripe structure was observed in the gilded surface,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rod‐like, intermetallic Au–Hg compounds. Specifically,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u was detected in the silvered layer. The exploration of gilded/silvered bronze casts light on this ancient technology and the benefit of identifying, protecting and reproducing it.  相似文献   

12.
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浙江温州瓯海M24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的腐蚀成因,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离子色谱分析仪(HPIC)等,对青铜剑腐蚀产物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剑已严重腐蚀,铜元素大量流失形成以锡元素为主的腐蚀产物。通过测量模拟瓯海土壤环境下的自腐蚀电位并参照CuH2O体系的电位-pH图,推导出了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反应历程。研究结果对类似出土文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妍  古克 《收藏家》2011,(9):25-29
金和银两种金属,由于他们的结构密实,外表艳丽而舒润,延展性强,韧性好,便于操作,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人们所钟爱。常用它来制作货贝及器皿和饰品。  相似文献   

14.
为配合保护修复的需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广西上林县馆藏6面东汉至南朝时期的冷水冲型铜鼓进行了科技分析。结果表明,这6面铜鼓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组成,且为铸造成型,其工艺利用泥范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冷水冲型铜鼓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数据为更深入研究冷水冲型铜鼓的科技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汉代铜器皿的生产经营方式多样,且变化明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早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铜器生产较为自由,制作机构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控制的各级工官,也有地方诸侯和富商,产品得以自由买卖;西汉中晚期,由于对地方诸侯和私人工商业实行打击和限制政策,铜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地方诸侯和富商基本退出铜器的生产领域,铜器的制造由政府专控;东汉早期,随着政策的放宽,铜器由政府专控的局面开始松动,私人作坊造作的铜器出现,至东汉中晚期政府各级工官基本退出铜器生产领域,铜器的制作为私营或工官监制私人承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洛阳近年先后发现两件刻铭的西汉铜弩机,均由河内工官■监造,颇为罕见。这为研究西汉弩机的形制、铸造管理情况及青铜冶铸业的发展水平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揭开江都王陵 盱眙大云山汉墓发掘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云山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缘起于2009年1月发生的盗墓案件。三年以来,考古队揭露出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发掘遗迹5处,主墓3座,陪葬墓12座,陪葬坑9座,出土玉棺,金缕玉衣等在内的大量漆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0000余件,文献和出土资料证实,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一号墓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相似文献   

18.
洛阳大学文物馆所藏一件西汉铜鼎见有"宣春"刻铭,有学者认为"宣春"与《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县有关,《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当据铜鼎改正为"宣春"。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指出《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宜春"并非讹误,铜鼎刻铭"宣春"之涵义当另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青海都兰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上,都兰吐蕃墓葬群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隋唐时期金银器及饰物,其中一件"粟特银包金神袛人物连珠牌饰银丝腰带"牌饰上的人物具有典型的粟特特征,这对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但很多包金银饰片出土时腐蚀严重需要进行保护处理和相关的科学研究。为此,通过电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工艺类似腰带牌饰的样品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为包金银器饰物,包金层为金银合金,而银本体腐蚀严重,腐蚀产物主要是氯化银,这与环境的高含盐量有关,分析结果可为吐蕃墓出土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