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颉刚(1893年~1980年)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和“古史辨学派”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定人。1893年5月8日生于清代的吴派汉学中心——江苏苏州。幼入私塾,年13入高等小学。年15入苏州第一中学堂,时读完《诗经》、《左传》和半部《礼记》,继习《五经》历数年。先生性喜奇,又适逢崇奉经籍的汉学基础开始动摇,怀疑经籍的传统摆脱遏抑之世,因具不迷信传统之性格,易接受疑古事、辨伪书的治学精神。清代汉学吴派治经学务求渊博的经验、梁启超和章炳麟论学思想的影响,使他掌握全部经学和治学门经之志在青年时代甫成。1916年,以《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考》为纲领,依据数年所积资料,撰成《清代著述考》稿本20册,理出有清一代300年来学术研究的中心思想。是年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乾嘉时期,儒家经学主流以“汉学”标榜,极一时之盛。与此同时,北方大名出现了一位与外界不通声气的考据学家崔述(1740-1816年)。①尽管崔述本人从未与汉学家认同,然而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在研究清代学术史时,却称他为研究清代考据学之典型人物(anidealcanddate)。①究竟崔述的经史考证能否体现清代考据学的主要特征?在治学的取径和方法上,崔述与汉学家又有何异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崔述之学与清代汉学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崔述的考据学在清代儒学史上的地位。对于“汉学”的定义,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学…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尤其清代中叶,汉学发展如日中天,江藩作为干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亲授业于干嘉诸儒,并与其中代表人物有相当之往来,其所撰写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有针对性地对清代学术(汉学)作了第一次系统的梳理,影响深远。本文不就具体的"门户之争"、学术史写法等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发表看法,只就读书所得,就《汉学师承记》所体现的治学精神、师友之道与对当今学者为学与为人的启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获得一种对该书乃至清代学术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4.
钱大昕与乾嘉考据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嘉庆年间,是清代学术发展的辉煌时期。自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学术大师力反明末空疏学风之弊,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读书,强调证据,开启一代新的学风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酝酿、发展,至乾嘉年间,以考据为特色的汉学风靡一时,学者以考证的方法从事研究,在扩大经学范围,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在史学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乾嘉考据史学。流风所披,各种历史考证著作层见迭出,诸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梁玉绳《史记志疑》,钱大昭《汉书辨疑》、《三国志辨疑》,杭世骏《三国志补注》,梁章钜《三国志旁证》,沈钦韩《两汉书疏证》,陈景云《两汉订误》,洪亮吉《四史发伏》,章宗源《隋书经籍  相似文献   

5.
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以往的研究对于嘉道时期及其以后汉学发展衍变的情况还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罗检秋所著《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丛刊》的系列成果之一,对于清代中后期汉学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乾嘉汉学吴派宗主,经学熟洽,著述等身.《荀子微言》是他的一部重要荀学著作,也是汉学家专治《荀子》的肇始之作.惠栋节选《荀子》篇章,作案语阐述微言.他以《易》理解《荀》义,以"绘事后素"释"礼后",由"尊儒"论重"师法",由辨"危、微、精、一"以驳程朱,均透露出松崖的学术旨趣,体现了《荀子微言》真正"微言"之所在.在《松崖笔记》、《九矅斋笔记》、《易微言》、《九经古义》等著作中,惠栋多处论及《荀子》,反映其"尊荀"思想.在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运动中,惠栋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7.
惠栋为清代汉学的开派宗师,他晚年曾于卢见曾幕府中主持编校刊刻《雅雨堂丛书》,撰写自己的学术专著《周易述》。惠栋既与志同道合的沈大成等人探讨学术,又十分关心经学后俊的成长,如戴震、王昶等,日后乾嘉时期学术大家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可以说作幕于卢见曾幕府时期,是惠栋传播其汉学思想的重要时期。卢见曾幕府为其提供了较为安定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而惠栋的汉学思想对于卢见曾认可理解清代汉学亦有深刻浸润,卢见曾幕府是惠栋播扬汉学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杨向奎在晚年,用十年时间撰写了总计350万字左右的八卷本《清儒学案新编》,该书具有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清代学术思想史料选辑的双重作用,由此可窥见清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渊源及流派。杨向奎赞扬清初学者治学的博大精神,认为他们都具有学究天人,自立门户的特点,可比先秦诸子。杨向奎还重点对纵贯清代二百多年的显学——乾嘉学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高度评价乾嘉学者的学术成果并盛赞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杨向奎同时认为与乾嘉朴学派之考据并起的,有常州学派之经学,这两派,如双峰对峙、泾渭分流,至清末不衰。  相似文献   

9.
汉学是清代学术最为核心的内容 ,其发展几乎贯穿整个清学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本文对乾嘉之际 (1 8世纪末至 1 9世纪初 )汉学的求变与易帜、经学理论的异化与更新、经典诠释等方面 ,进行了系统考索 ,认为出现在乾嘉汉学内部的上述变动 ,实际上是一场汉学更新运动。它不仅终结了清代经典诠释的纯考据化 ,而且它所产生的社会与学术的双重效应 ,也是乾嘉汉学向近代经学蜕变的前奏  相似文献   

10.
王晓燕 《神州》2013,(21):43-43
本文以清代汉学考据派戴震、钱竹汀为例,结合有清一代文士所面临政治地位不公的困境、文字狱的迫害与压抑、反理学与专制政权的思想动因,以及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士人复归儒家的思想旨趣,指出,清代经学考据之盛的根底里包含着深刻的重溯传统儒家的情结。  相似文献   

11.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因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以降,汉学渐兴,考证学风弥漫学界,由经学而扩展至子、史、文辞之学,也吸引了一些宋学家兼采或转治汉学。但宋学的影响却如静水深流,这在家学脉络中较为明显:一些汉学家族的科举成就得益于理学陶冶,今文经学家多汲取、调和宋学,理学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导致了汉学世家调融汉、宋的取向。在家学脉络中,清代汉、宋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彰显了理学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朝是汉学复兴的时代,宋学虽无汉学之盛,但从事者亦代不乏人。考证训诂,汉学据其胜;义理心性,则来学擅其长。但汉学易被讥为琐碎,宋学常被看作凿空。二者治学手段、方法、途径、职能不同,各有长短。清代汉学与宋学关系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清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清史研究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存在一种普遍认识,认为清代汉学、宋学二方,各执门户,以己所长议彼之短,甚者认为二者纷纭交争,彼此相詈,按剑操戈,党同伐异。但细检清代诸家所论,此种认识缺少具体分析,且乾嘉时期与道咸以降二者…  相似文献   

14.
罗检秋 《清史研究》2020,118(2):45-60
清代经学主流如何从理学转向汉学,仍然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其中道统和学统观念的消长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当理学官员囿于道统、道学来诠释学统时,一些民间学者则重释理学,推动以经学取代理学,并逐渐自觉地皈依汉学。朝野学统观念相互影响,复杂递进,成为清初儒学的"内在超越之路",将独尊理学导向汉学复兴。  相似文献   

15.
<正>陈祖武先生1943年10月生于贵州贵阳,祖籍湖南茶陵。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陈先生治学专攻清代学术史,代表著作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代学林举隅》等。同时,先生又十分注重历史的贯通性研究,所著《中国学案史》一书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开辟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路径。在陈先生看来,创新是历史学的生命,但这种创新一定要以坚实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儒林传》对常州学术的记载颇能反映该书叙学价值之一般。它以缪荃孙在光绪年间任国史馆总纂时的工作成果为基础修订而成,其中常州学人的传记多为缪氏手笔。通过这些传记,缪荃孙编织了常州学派的学谱,最早将常州学派记入清代国史,奠定了常州学派在正史《儒林传》中的重要地位。缪荃孙笔下的常州学人,是贯穿清代学术史始终的学人羣体,基本属於汉学阵营,而非以西汉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对立派别。  相似文献   

17.
徐复教授,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1912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南门乡下。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黄侃(季刚)先生,攻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古代典籍,学识深湛。1935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研习《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和《广雅》。翌年2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向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问学,专治乾嘉以来朴学家的著作,深得我国传统小学治学的旨趣和方法,为大师所嘉许。至今,他仍对章、黄两位大师常常缅怀不已。前几年,他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写了前言,对黄师备致崇仰。他还为章太炎先生的《訄书》作了详细的校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期 ,汉学发展如日中天 ,江藩是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他编纂《国朝汉学师承记》 ,叙述了清代汉学的承继渊源。本文拟对《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撰述动机、体例特点及学术价值进行梳理 ,进而客观地评价其人其书。  相似文献   

19.
国际汉学大师、方志界前辈饶宗颐先生在《记康熙林杭学修之(潮州府志)》一中说过:“记得一九三四年,余在顾颉刚先生主编之《禹贡半月刊》(第二卷五期)发表《广东潮州旧志考》,述清代潮州志历四次续修,康熙林杭学志十六卷,雍正九年胡恂志二十四卷三十目,乾隆廿七年周硕勋志四十二卷三十六门。为类踵增,胡志始终未能寓目。”对于雍正胡恂《潮州府志》的散佚,饶老一直认为是一憾事。在多次会遇中,他都希望我们作为潮州地方志工作,要尽力寻找胡志。  相似文献   

20.
方东树所著《汉学商兑》的批判对象并非仅仅限于《国朝汉学师承记》,而是以批驳《国朝汉学师承记》为由展开对清代汉学的全面批判。虽说方东树在批驳对手时多主观臆断及肆意攻击之词,但从学术批判展开的具体方式及产生的影响看,《汉学商兑》不失为中国传统学术批评的经典著作。《汉学商兑》在体例选择、谋篇布局、重点议题的选择及论证等方面都与汉学家争锋相对,确有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及动摇对方根基的作用。在涉及训诂、制度等汉学家擅长的研究领域,方东树多采取回避、兼采、贬低的方式,少有正面交锋。对于无法反驳的问题,或以"理"压制汉学家,或以朝廷权威威胁对手,将学术交锋转换为政治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汉学商兑》的学术批判水准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