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心路历程。换言之,当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时,他们首先要面对中国的实际,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嚆矢。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学习和领悟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国。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行走世界之间,发现与中国相关的各种“八卦”也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确定,是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的法理表达,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对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认识,“冲击—反应”理论带来的西方主动、中国被动的既定认知,曾对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史学近代转型是近代中国人面对西方史学东渐,在传统史学中做出的主动选择。在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史学的研究主体(学者),还是研究客体(内容),中国都处在中心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主体,即使是留学欧美的学者,也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浸润,持有中国本位的立场,与生俱来地拥有中学眼光;作为研究客体,则主要是在西学参照下,从中国传统史学中选择出来的先进因素,构成学术的新知和方法。中西古今之间的对接和整合,形成了以本土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何努 《南方文物》2023,(1):1-12
<正>一、引言关于考古学视角下最早“中国”概念的探索,近十年来方兴未艾,仍然如火如荼。笔者曾经梳理过学界以往有关最早中国考古论述的主要学术观点,有以许宏先生为代表的“都城考古视角下的中国”观点,以韩建业和李新伟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观点,以曹兵武先生为代表的“精神文化视角的中国”观点,笔者则坚持以地中观念为核心基础的“精神文化考古视野下的中国”观点,因而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1)。笔者的观点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2),但是,诸家观点有不同的视角,以致对最早中国判定的标准各异,关于最早中国考古探索还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是我国法学教育中必须安排学习的科目,这一科目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但是对于中国法制史所教育的对象是什么还存在着一些争议,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应当看到,中国法制史所关注的不应当仅限于法律相关的制度问题,还应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同时,中国法制史也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比如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学史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还应该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学史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墨西哥驻华使馆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三位中国学者运用实物、图片等资料对中国和墨西哥两国文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的王大有和宋宝忠,展示了古墨西哥多种多样的八卦太阳历,并与中国仰韶、大渡口等文化时期的八卦太阳历对照,称这些国证以相同的形式,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中国的《易经》(《周易》),是周文王根据伏钱的先天易发展而来,但此前的原始八卦图、原始八卦历,在中国早已失传。王大有认为,中国失传的那部《易经》,极有可能就是墨西哥古历阿斯台太阳历。王大有、宋宝忠还认为,中国和古墨西哥文化…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与中国复兴北京师范大学王桧林古代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弱国,受尽欺凌,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这样,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课题。“九一八”后复兴民族的呼声更高。抗日战争,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复兴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化似长江大河,源远流长,中国理学博大精深犹如这滔天江河,奔流不息。今天,我们深入研究、挖掘、开拓性地批判继承中国理学(或关学),是新时期中国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凝聚世道人心,重铸价值理念弥足珍贵的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3,(1):79-91+158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有着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建构意识,而多学科学者围绕“礼俗互动”的持续讨论,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礼俗关系是中国社会自身建构之根本,而“礼俗互动”则是中国社会礼俗关系中的基本面向,具有成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近年来的“礼俗互动”研究,逐渐指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分析框架,并在三个层面显现出学术活力:第一,探究传统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理解大一统观念何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并显现出强大活力;第三,描述中国社会结构与基本性质。关注这一学术潮流,进一步辨析礼俗关系和“礼俗互动”概念,有助于激发其作为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六大明古国之一,但有关中国明的起源问题,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或尚无较为一致的意见。对此,过去一些学认为我国明起源较晚,大约是在商代。例如日本贝冢茂树曾说,中国古代明形成的时代,应在商代前期。也有人说:“小屯殷墟化便是中国最早的明,或说便是中国明的诞生”。为此夏鼐先生曾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小屯殷墟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明,如果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文史摘     
《贵阳文史》2008,(1):94-95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粱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在历史研究应该以民族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也突出了这一精神,他认为,中国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代伟人,是20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三大伟人之一。众所周知,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屈辱、失败转向崛起、振兴的历程;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兴旺。特别是经过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更是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有…  相似文献   

14.
再论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玮 《安徽史学》2000,(3):9-11
中国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事实,也早已成为人们对近代中国的基本认识。然而,众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著作,包括这些年来出版的新……  相似文献   

15.
丁芮 《百年潮》2023,(8):44-52
<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变化,宣扬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1977年到1980年,邓颖超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开展了全方位、卓有成效的友好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距今正好一百年,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兴衰得失,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落后就得挨打,而落后又主要是指经济的落后。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固然有其清政府的腐败出素.但归根结蒂还是中国经济的守旧和落后。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虽然经历了三十年洋务运动,开启了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风气之先,但成效不大。到1894年,中国官办企业和官僚商办企业总共才30多家.且资本大多是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商人、地主开办的企业为数也不多。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仍然是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构不成近代经济发展的气势。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经济…  相似文献   

17.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名字,象白求恩、斯诺、斯特朗一样,在中国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她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反法西斯战士。史沫特莱从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古老中国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哪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一个曲折的历程,她经历了“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发展推动的选择理论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探索,无论是在发展中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梦”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全球性问题,是一个人类,不仅在抽象思维方面,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经验的理论创新,需要中国的经验总结和回应当代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跃年 《民国档案》1999,(4):105-110,69
照片档案是历史与照相技术结合的产物。中国早期照片档案,真实记录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摄影术传入中国至新中国诞生之前的旧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及民生百态状况,是中国此期社会发展的形象记录,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部照片断代史。一、中国早期照片档案的萌芽人类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数千年,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幻想着能将现实中的一切保留下来,留传后世,一直探索着用区别于文字别样载体的记录方式,来留存现实的方法。绘画、雕刻是人们再现生活的艺术,但即便是大师手笔下形神兼备的作品,也与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