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在分裂时期,是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适应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需要,使中央政府与各民族的关系越益紧密,管理逐步趋向同一,共同性不断增加。历史上各民族交融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显著。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伟 《满族研究》2016,(3):21-2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中各类民族问题、如何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今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少数民族社会组织是一支怀揣梦想、传承文化、勇于担当、不计报酬的力量,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锡伯族社会组织正是这样一支队伍.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的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中国民族发展"多元一统"的格局是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历史学家在政治实践和历史文本书写中不断维护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大一统"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就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清朝康熙年间,锡伯族从伯都讷、齐齐哈尔等地迁至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不久,就自己筹集银两,建立了锡伯家庙。从此,它成了一个民族守望了三个世纪的精神家园。三个多世纪以来,锡伯家庙历尽沧桑,新世纪里,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终于得以修复和重建。锡伯家庙,是锡伯族早期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不但是锡伯族人心中的"圣地",也是我们弘扬锡伯族"西迁"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部西域史不仅浓缩了中国古代疆域演变的曲折而复杂历程,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画面,指明了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而且完整、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就统一性而言,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却保留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之一。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锡伯族历史文化资料记载比较少,所以对其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年来,国内外的民族学者对锡伯族的族原、民族发展史、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对锡伯族民间美术的研究很少有人问津,韩恒威先生撰写的《锡伯族民间美术概论》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韩恒威,锡伯族,1986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1990年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美术系任教。作者出…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共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即: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了辽宁的历史,推动着辽宁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课题组集合辽宁各民族学者,经过统一研讨、分头调查、深入发掘、实地考察、系统梳理、多方论证,重点研究了辽宁民族节日的类型、价值以及开发与保护传承、辽宁民族文化符号以及民族标识的梳理与运用、以民族文化胜地拉动辽宁省旅游业、辽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辽宁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等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是黑龙江省境内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区域、隶属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变更。搞清楚这些历史事实,不仅对锡伯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其他有关兄弟民族史的研究和地方志的编写都有一定的意义。一、黑龙江是锡伯族早期居住地区之一锡伯族最早居住在何处,没有充足的资料,尚难确指。据《太平寺碑文》记载:“锡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曾作过重要的贡献,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又都是祖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秦汉时期新疆就有塞种、月氏、汉、羌、匈奴、乌孙、吐火罗、丁零等众多部落和民族繁衍生息。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曾创建了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又都影响并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民族融合或部分融合了别的一些民族,有的民族又被别的民族所融合,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无论新疆的古代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女性服饰因其样式、色彩、图纹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厚性,被誉为“苗族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这些多姿多彩、无比旖旎的服饰,成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见证物,因为当中融入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因子。正是在与汉族等诸多民族交流交往的基础上,拓宽和延展了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限度,完全体现了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益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珍贵的苗族女性服饰似为重要的历史史料、凭证及象征体系。因为,在这个文化场域中展现的是苗族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场景、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可,体现的是民族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是1987年5月15成立的,是辽宁省第一个成立的单一民族的历史学会。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是辽宁省历史学会的下属学会,从事锡伯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古籍、民俗整理工作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把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民族文化,加强同兄弟民族的团结,促进社会义主现代化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高峻 《陕西史志》2005,(4):46-47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与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毗邻,总面积4.36万平方公里,辖12县区,人口439万。榆林市有悠久的历史,从战国置郡县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这里是草原游牧化和中原黄土化的结合带。自秦汉以来,西北民族战争连绵不断,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征战、交融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化风貌。赫连勃勃、梁师都、杨继业、李元吴、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等历代雄豪就生长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剪纸与刺绣韩恒威在中国北方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中,锡伯族民间剪纸与刺绣艺术以其原始、古朴又蕴涵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因素,在锡伯族的习俗生活中传承、发展着。并且,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锡伯族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锡伯族...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创造了自己的优秀的文化。锡伯族人民在开拓、保卫祖国边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事业及“四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刊是研究满族及有关少数民族的学术理论刊物,对锡伯族的研究亦我刊任务之一。适此锡伯族“四·一八”西迁节225周年之际,特辟“锡伯族研究”专栏,由1987年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及本刊来稿中,从不同侧面选刊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锡伯族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刊愿为锡伯族研究的深入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也将渐次开辟其他少数民族研究专栏,希望各民族研究者及广大读者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导向。高校在巩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主动承担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责任,积极适应民族工作发展新趋势,在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不少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民族共生互助的赤峰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经济推动价值,值得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去继承、去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7月21—2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第六届"汉化·胡化·洋化: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1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文化传播与交流、族群认同与建构、历史传说与书写等议题开展研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严耀中指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效用最大、最持久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9.
徐祖祥  罗张悦 《民俗研究》2024,(1):15-26+156
滇黔桂交界地区,壮、瑶、苗等民族的地方礼俗互动、礼俗传统实践及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文化在南岭民族走廊西段区域社会中整合作用的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与以道教为主的道释儒大传统之间长期的文化涵化过程,呈现出各民族交融共生基础之上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新文化模式下的礼俗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化了各民族内部的社会秩序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949年以来,各民族礼俗传统在南岭走廊地域文化传统保障下,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自主、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貌和共有价值观念在更大社会范围的传递。道教主导的礼俗传统实践及文化价值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区域内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做为不到十万人口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居在东北和新疆这两个极边地区。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我国锡伯族人口60%以上的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占30%左右的已成为新疆世居民族的锡伯族,保持、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使她成为新疆47个民族成分、13个主要民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成为新疆诸多民族中的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蒙柯尔克孜一样,不但有语言,而且有文字的民族。西迁二百多年来,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始终成为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第一思维工具和重要的社会交际手段,使之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