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探源张涌泉俗字有""字,用与"卷"同。明杨慎《谭苑醒醐》卷四云:"道书以一卷为.与轴同,陶九成《说郛》用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篇卷》:"道书称,即卷之别名也。元人《说郛》用之。"字又作""。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字》条:"即卷宇。...  相似文献   

2.
王赫 《神州》2013,(33):11-12
李清照词有"三瘦",以"瘦"字藏闺中之致;林黛玉诗有"三偷",以"偷"字蕴林下之风。一"瘦"一"偷",形神兼备,既凸显各自诗词的审美风貌与主体的自觉意识,又互为呼应,两相映照,展示一样的悲戚情感与脱俗品质。  相似文献   

3.
阏氏考略     
阏氏考略何云"汉使牧羊旌节,阏氏上马琵琶。"这是明代杨慎《敦煌乐》中的诗句。"阏氏"所指乃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之,昭君去国出塞,抵北国,号字胡闹氏。《汉书·匈奴传》云:"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相似文献   

4.
卜辞中的“”为由字说张玉金卜辞有"'字,唐兰先生释为"由"认为即字①,于省吾先生也把此字释为"由"②,饶宗颐则释为"古".③晁福林释为④甲骨文中有"古"字,写作字从“口"从“母"。“母"就是盾牌,"古"是"固"的初文,盾牌的特点是坚固,因之,古人就...  相似文献   

5.
读《说文》段注札记二则栗华1.《说文》言部"訾,不思称意也。"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篆下补"訾訾",注云"逗,二字今补。"于"不思称其意"下注云:"《释训》云"翕翕,莫供职也。《毛传》云:"然患其上,然不思称其上,不思称其上者,谓不思报称其上之思也...  相似文献   

6.
唐岱《夏日山居图》张金栋,高朝英唐岱,字毓东,号静岩,又号默庄。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满洲正蓝旗人。其祖先"赠光禄公,从戎辽左,有择主之明,有先登之勇,有死事之烈,先朝特授世爵,子孙罔香……。"①由于先祖的功绩,唐岱"世其爵,任骁骑参领。""他...  相似文献   

7.
齐国地名陶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国地名陶文考王恩田一乡齐国陶文地名中有一个常见字,有下列几种写法:季47.8季81.5季43.11汇3.77季60.3吴大释虞,又"疑迁之古文",丁佛言释迁.周季木释鄙。方益释乡而无说①。按迁字金文作,鄙字金文作.字形不合。释乡是正确的.字形/是陶...  相似文献   

8.
《史记·六国年表》中“取南方越地”辨正岳庆平《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及南方越地."梁玉绳认为其中"及"字当作"取一,张文虎从其说.中华书局点校本据梁、张说,改"及"为"取".我认为此种改法不妥.因为:《史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忍痛璧还名画梁益年丹青意造本无法;画圣胸中常有诗。此联对仗工整,一丝不苟,别有深意。上联系毛泽东借用苏东坡之句"我书意造本无法"改动"我书"两字为"丹青",称赞齐白石的名画;下联系郭沫若借用陆游名句"此者胸中常有诗"变动"此老"尊白石为"画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连名制刀小平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有一种"连名制"的取名方式。大体说来,有这样三种连名制:"父子连名制"."父子、母女分别连名制","姓氏双轨制"。"父子连名制",在川、滇大小梁山的彝族和云南的哈尼族中盛行,可以分为二字、三字、四字连名...  相似文献   

11.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董莲池近日读《说文》,对许慎关于言部几个字的义训颇有所得,现述之如下,以就正方家。一、关于"诣"字的义训"诣"字见大徐本《说文》言部第104条。许慎对"诣"字是这样解说的,"诣,候至也。从言,旨声"。初看起来,许慎的这个解...  相似文献   

12.
萧娴挥豪写出:"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写完这幅丈二对联,萧娴意犹未尽,又写下"壮观"二字。字迹挺拔俊逸,旁观者无不热烈鼓掌。从此萧娴有了"粤海神童"之称。照像馆的厨窗内陈列着她的照片,还特别注明"大书家萧娴"字样。  相似文献   

13.
邱俊峰 《神州》2013,(33):1-2
巨著《榴花梦》,字数有多少?综述比较数种说法,字数相差300万。作者痴心考证,历时年余辛苦,前后校核三次,终于得出巨著《榴花梦》字数的准确答案:"面"计:5941884字";行"计:5624224字";字"计:5563609字。现将有关考证方法及成果公布于世,以正视听,以此为《榴花梦》的基础研究尽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江西发现宋钱新品龙吉昌,王宝珍近年来,江西又发现几枚宋钱新品,介绍如下:一,阔缘大样至道元宝平钱。生坑绿锈,直径2.8,厚0.1厘米,重5克。北宋钱中,自宋元通宝至皇宋通宝,除咸平、祥符有少数大钱外,其余几个年号的大型钱很少发现(图1)二、阔缘篆书天圣元宝。生坑绿锈,背有磨夷。直径2.8,厚0.1厘米,重5克(图2)。三、行书"圣"圣宋元宝小平钱。生坑绿锈,直径2.45,厚0.15厘米,重4.5克。钱文中的"宋、通、宝"三字为篆书,"圣"字为行书(图8)。四、折二隶书双挑"元"靖康元宝。生坑绿锈,直径3.05,厚0.2厘米,重8克。"靖"字立旁首划反点,"元"字第二划双挑(图4)。五、真书折三阔缘背穿上星建炎通宝。两枚,一枚为背穿上左星,一为背穿上右星。生坑绿锈,白铜质。直径一为3.25厘米,一为3.22厘米;厚一为0.16厘米,一为0.15厘米,重均为8克(图5,6)。江西发现宋钱新品@龙吉昌,王宝珍  相似文献   

15.
西行随感     
西行随感张方中国版图上古有西域之称,幅员非常辽阔。《汉书·西域传》记:"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片土...  相似文献   

16.
《史记》“实录”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记》“实录”新探易宁,易平《史记》在汉代就被人称为"实录",司马迁以此书创作而获得"有良史之才"的美誉。在先秦史官中,春秋时晋太史董狐以"书法无隐"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汉太史公司马迁继其后当此殊荣,足见汉人对司马迁《史记》之推重。"实录"两字...  相似文献   

17.
平泉出土金代伍拾贯交钞铜版张秀夫1990年夏季,河北省平泉县党坝镇暖泉村民,在胡启金家挖房基,于距地表约40厘米深处发现了一件伍拾贯交钞铜版。发现后正用铁锤砸时,被挑水路过的胡维友发现制止,使之免遭破坏。钞版已经镇文化站及时上交县文保所收藏。钞版呈长方形,长21.9、宽11.6、厚2.7厘米,重2600克。钞版黄铜质,周身布满绿锈,版面不平整,右侧隆起较明显,可能与锤击有关。左上角有一斜向的错范痕迹,无疑是浇铸时不慎所致。钞版翻置如覆斗状,四角各有一钉柱,其中一钉柱已残,据说是砸去的。钞版版面周围用双线为栏,栏内由菊花与仙鹤组成四方连续图案。靠近版心复有拦两重。版面文字栏上方横书"伍拾贯"。左侧栏外一行字:"每纸工墨钱捌文足纳旧换新减半"。版心可分上下两个区域。上一区域约占三分之一,中间书"伍拾贯八十足陌",其左为"字料",其右为"字号"。料号外分别书"伪造交钞处斩"及"赏钱贰佰贯文",均为九叠篆。下一区域约占三分之二,自左至右书写八行字,字体大小不一。录于下:平州奉户符承省奏准印造通行交钞内中都南京交钞库平州保州省库倒换钱钞攒司库子覆点勘讫吏目伪造交钞斩告捕赏钱叁佰贯日印造钞库予印造钞官尚书户部委差官整个  相似文献   

18.
岐山县博物馆馆藏古货币述略庞文龙建国以来,岐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古代货币绝大部分出自窖藏和墓葬,少量的拣自废品收购站。时代上起西周,下迄民国。品种包括贝币、铲币、刀币、方孔圆钱、铜元以及铜质钱范等。现按其时代先后择要记述如下:1.西周贝币。1988-1990年间,岐山县凤鸣镇谢家堡村北三次出土贝币共52枚,均出自西周墓葬中(同出有装饰品蛤蜊壳等物)。贝市都是白色,通长1.5-3,中宽1-2厘米。背部隆起,一端磨平,有穿孔,腹部有一齿槽,与背穿相通。2.秦半两钱。1979年11月,京当乡礼村出土一批窖藏秦半两钱,由发现人售给京当乡收购站。岐山县博物馆闻知后,随即付价全部收存。共20.5公斤,约计2560余枚。这批铜钱都是方孔圆形,均无内外廓,周边不甚规整,有流铜现象。平幕。钱文"半两"二字,凸起高挺,篆法古朴。"半"字上横方折,其下横与"两"字上横均较短,笔划粗细不匀,各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3-3.5,穿径0.8-0.9厘米。枚重8克左右(图一1)。这批铜钱出土时,装在一个素面灰陶罐内。罐外底部有篆书"美亭"戳记一方,当为陶罐产地的标志。美亭是秦美阳县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域单位,据考,其地在距今礼村不远的法门寺一带。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标点献疑邱进之"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本《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是建国以来古籍整理的一大成果,造福当代,泽及后世,其功甚伟;惜乎其中旬读,还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拈举数则,就正于方家。1.秦纪三·二世皇帝二年:"李斯闻之,因上书...  相似文献   

20.
伏海翔  李超 《文博》2013,(6):72-76
西安博物院接收移交李建成墓志一合,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谥号)字为重刻,证明"(?)"字之前为另外一字,参照《唐会要》对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字,这也体现唐太宗对定立谥号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一斑窥豹,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