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内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3,(4):105-107
中央财政设专项资金支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7月2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近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专项资金补助范围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其他项目。管理办法指出,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支出.文物考古调查、发掘支出.文物安防、消防及防霄等保护性工程支出.文物技术保护支出,文物陈列布展支出以及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支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乾隆花园(官方名称宁寿宫花园)文物保护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遗产基金会正在计划推进中的合作项目。此前双方已经成功地进行着倦勤斋的保护项目。倦勤斋与乾隆花园古建筑中精美的内装修是保护的重点,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进行以修复内装修为重点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按照文化部2003年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订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参与合作的专业人员遵循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文物现状勘察的基础上,制订了《乾隆花园文物保护规划》。该文件目前还只有英文本,规划中涉及一些重要课题,如文物建筑保护应该遵循的程序,如何对古建筑内装修进行调查、记录与价值评估等,《序言》对此进行了归纳,对故宫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是近年文物保护工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理念。该理念也是对《文物保护法》所提出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进一步诠释。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是了解其字面意思,对于文物遗存漫长的变化过程缺乏关注。"四原"原则在具体文物保护工程实践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实践,探讨了业界对"四原"原则认识的偏差,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并指出,要保证"四原"原则得以真正贯彻执行,需要确立其在法律上的应有定位,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理念,加强对"四原"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更要把文物资源视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资源,把文物保护工作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三大类,即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与工程问题。其中,科学问题是不同文物间共有的原理性问题,是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科学问题的解决,对完善文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整体化、全面化保护文物以及传承创新传统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文物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有三,一是文物实体老化脆弱机理研究;二是保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作用机理研究;三是保护效果的科学评价。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在文物的实体加固中,这三个问题得以充分体现,从研究文物材质的脆弱原因入手,在明确文物实体脆弱机理的基础上,根据文物实体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以及文物实体材料和保护材料的作用,进而探究保护材料的筛选与保护方法的确立,经过多因素协同作用下文物实体的健康测评,才能判断保护效果是否实现了文物保护的三大目标——维持文物的稳定性、保证文物的真实性、维护文物的完整性。此外,我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多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中存在着大量被忽视的科学问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发扬。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问题,对解决文物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梁 《东方收藏》2024,(1):126-128
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榆林明长城由多处文物遗迹组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维度入手,即文物价值和社会效益,具体分析了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实际保护情况制定文物遗产保护优化措施。文物保护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意识,针对性运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精细化测绘前,针对布达拉宫建筑的特殊性,根据文物保护的具体需求,发现了布达拉宫所有的未知空间,解决了布达拉宫建筑形态长期认识不完整的问题,获取了具有文物保护特点的精细化测绘成果。通过精细化测绘建立的布达拉宫三维模型,可应用于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工作的可视化,而且精细化的数据为文物建筑的保存状态评估、结构分析和监测工作的自动化统计分析创造可能,同时可提供建筑结构监测等相对独立专业系统平台的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可视化环境,为布达拉宫文物预防性保护及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8.
胡玉 《四川文物》2004,(4):82-85,F002
屏山县明代古城位于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 ,是我省少有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至今保存完好 ,现为宜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本文对该古城的文物价值作了研究 ,以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 ,更好保护和利用文物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理念已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向以预防性保护、主动调控周边环境转变。同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实现对文物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也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未来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宁波市江北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庞大、分布较广、类型多样,经过调查,通过实施动态监测与实时评估项目,可以减缓或降低各类风险对不可移动文物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文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文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关浮放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上海博物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防震设计参数,提出简便实用的浮放式陈列文物稳定性计算模型,编制了适合上海博物馆文物安全性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上海博物馆文物陈列的3类接触材料、4楼中国古代玉器馆的典型陈列文物为试点,计算了陈列文物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临界值。表明在设防水准的大震和中震情况下,目前陈列现状的绝大多数文物均存在倾覆和滑移安全隐患,但当文物所受到的地震动减小到110gal时可满足陈列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博物馆内物浮放物体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物防震的一些主要问题。归纳总结了馆藏物的传统抗震措施。阐述了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隔震装置在物防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给出了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传统的有损文物分析技术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研制出一种简易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建立了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分析鉴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捷的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的新技术。通过对西安、重庆等地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鉴定,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在文物颜料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量氧气消耗量可以完全无损地检查考古文物的稳定性,氧气的快速消耗说明样品状态不稳定。本工作综述了光学传感器辅助氧气消耗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应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利用氧气的荧光猝灭性实现光学传感法监测氧气浓度。依靠光学传感的氧气消耗法可以快速、有效、准确地测量出文物样品的氧气消耗速率,对评估文物保存状态有重要意义。其监测系统会受相对湿度、温度、压力、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该方法根据文物样品的大小和形貌选择合适的监测体系,可以实现对所有氧气消耗反应的监测,具备更好的便携性和普适性。因此光学传感器辅助氧气消耗法可用于评估保护材料和保护手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提要:文化遗产学正在日益成型,但其成熟完善的、富于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之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快速发展的遗产保护实践又对此提出了紧迫要求。因而,回顾历史、学习历史当成为现实抉择。系统研究中国文物保护史不仅利于当今社会实践,亦利于传承人类遗产、提升精神品格。在祖国悠久的文物保护历程中.历代皇室、各级官吏、诸多学者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都为此付出了各种努力,尽管当初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在客观上都有效保护了历史文物,因此,应当通过组建研究团队、申报专项课题、全面搜集文献等对这些历史贡献展开全面研究.从而成就一部中国文物保护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结合地震研究工作结果,根据上海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具体要求,研究确定了该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设防水准及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水准确定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动反应谱采用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比0.05),并将输入峰值加速度调整为180gal。研究采用了目前通用的拟合反应谱的方法,通过拟合选定的地震动反应标准谱,合成了6条人造地震波时程曲线,拟合精度控制在相对误差不大于5%;同时结合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所附的一条强震记录,共同作为上海博物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建筑结沟动力特征的实测结果,通过采用层模型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方法,计算并获得了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反应,表明上海博物馆建筑各楼层的地震动反应具有明显的楼层放大作用。对各楼层地震动反应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参数,以此可作为今后文物地震危害性分析,及研究设计隔震装置等防震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深圳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新馆建立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改造展厅、库房等文物保存大环境,调控专题展厅展柜微环境,配置多种专用文物囊匣,更换常设展厅部分不合格展柜,以及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等措施,初步构建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环境因素对文物安全保存的影响。梳理和总结该项目的实施程序、机制、内容、措施及相关思考,有益于全面、持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