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彩绘文物表面滋生霉菌会改变文物的颜色与外貌、破坏整体稳定性,对文物造成严重破坏。防止霉菌破坏的重要方法就是使用抑菌剂,但目前缺乏科学评价彩绘文物抑菌剂的方法体系。本研究选择异噻唑啉酮、戊唑醇等12种抑菌剂,以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枝孢菌(Cladosporium sp.)、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五种彩绘文物常见霉菌为对象,从抑菌活性、抗药性、颜色变化、抑菌效果及其长效性等方面对抑菌剂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初步构建了用于彩绘文物典型病害菌防治的抑菌剂评价方法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方法体系筛选出对上述五种常见霉菌抑菌效果良好的抑菌剂及其质量分数,即0.15%异噻唑啉酮和戊唑醇,2%苯扎氯铵、肉桂精油和克霉唑;同时,苯扎氯铵对五种霉菌抑菌效果的长效性良好;0.2%纳他霉素会引起部分颜料颜色的改变。本研究通过多项指标选择抑菌剂,所构建的霉菌抑菌剂评价体系为彩绘文物的霉菌防治提供依据,对彩绘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控制文物被微生物侵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的进展,为更有效防治微生物危害侵蚀文物,进而长久的保存文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极易附着并不断侵蚀各类文物,但用于高效去除或预防微生物损害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却相对有限,通常很难有效清洁以及阻止微生物在露天环境文物上的重新定殖。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抗菌纳米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本工作总结了文物微生物退化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杀菌剂、天然抗菌剂、精油熏蒸剂和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杀灭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差异,指出了纳米材料的应用潜力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中微生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文物微生物防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掘现场腐蚀微生物的鉴定与防治一直是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于文物出土现场微生物腐蚀信息和资料获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为例,探讨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表面腐蚀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可能的防治对策;通过现场直接镜检结合后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确定造成大河口西周墓地土遗址大量污染真菌的群落组成。研究发现,造成山西大河口墓地出土现场腐蚀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它们分别占据了整个出土现场腐蚀真菌克隆文库中的23%、21%、和18%。竖直墓道发掘坑道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较低的空气交换速率是造成发掘现场微生物大面积污染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为快速获取出土文物腐蚀微生物的群落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期腐蚀微生物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壁画菌害主要种群之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是影响古代壁画安全保存与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检测是壁画保护研究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直接分析微生物遗传物质确定种属,可以避免传统检测技术必需的微生物培养过程,不仅快速、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确定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中国北方两个5世纪壁画墓,确定导致壁画菌害的主要种群为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为微生物病害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馆藏书画文物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全面调查馆藏书画文物的微生物病害信息有助于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楚州博物馆旧藏《牧牛图》轴上黑色污斑和红色污斑处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微生物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书画文物表面污染物中分离得到13个序列,它们主要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和根霉属(Rhizopus)。酶活测定结果提示:酯酶、类脂酯酶以及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胞外酶与微生物腐蚀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对馆藏书画文物的损伤机理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物表面保护涂层性能的评价以及选择优异的涂层,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涂层性能评价中,相较于湿热、酸碱浸泡、盐雾等传统的加速腐蚀老化实验方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EIS)具有定量、快速、便捷、可直接应用于文物本体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等优势。简要介绍了对交流阻抗的原理、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在金属文物表面保护涂层性能评价和筛选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术方法保护文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清洗技术近年来在石质文物保护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将一定细胞密度的微生物悬浊液施加到文物表面,利用其营养摄取特点和新陈代谢机制,即可有针对性地去除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和退变物质,同时不伤害文物本体。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例如可去除黑色硬结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  相似文献   

11.
于冰 《东南文化》2018,(2):13-19
国有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是现行文物利用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规定之一。该条款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文物普遍不合理利用现象及其后果的反应性规定,在法律文义的含义上和逻辑上存在歧义,在保障实现安全性和公益性两大立法目标的有效性上效果不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现实需求。碎片式法律条款无法解决文物利用中存在的风险与矛盾,应当以建设性立法思维将其纳入国有文物资产管理体系总体布局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提要:文化遗产学正在日益成型,但其成熟完善的、富于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之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快速发展的遗产保护实践又对此提出了紧迫要求。因而,回顾历史、学习历史当成为现实抉择。系统研究中国文物保护史不仅利于当今社会实践,亦利于传承人类遗产、提升精神品格。在祖国悠久的文物保护历程中.历代皇室、各级官吏、诸多学者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都为此付出了各种努力,尽管当初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在客观上都有效保护了历史文物,因此,应当通过组建研究团队、申报专项课题、全面搜集文献等对这些历史贡献展开全面研究.从而成就一部中国文物保护史。  相似文献   

13.
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一样,同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地下文物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基本建设.文物勘探作为判断地下文物有无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地下文物免受建设性破坏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地下文物勘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文物勘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大部分文化遗址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现有常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实施,而传统的文化遗址保护技术也无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化。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前沿热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具有能够与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紧密结合的发展潜力。本工作首先分析了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对物联网技术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特殊需求,着重描述了文物本体与环境信息采集、监测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三方面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并对涉及关键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简要介绍了已经部署运行的典型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敦煌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系统,系统经过连续几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敦煌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这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质文物都遭受着严重的风化病害侵蚀,对其风化程度进行检测已经成为石质文物保护中的一项紧迫任务。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石质文物风化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并且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侧重的检测目的和优势。本研究综述近几十年内曾使用过的重点检测方法,并分析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为云冈石窟风化检测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文物。本研究尝试综述了从文物与其赋存环境关系的角度,将文物赋存环境分为全曝露自然环境、半曝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通过分析赋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探讨文物赋存环境的转化过程,提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封护措施对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封护保护能有效阻隔环境因素(水分、氧气、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提高文物的耐腐蚀性。目前丙烯酸树脂B72和有机硅在文物封护领域应用较多,它们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有显著的效果,但它们的耐紫外性能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户外文物长期保护的要求。近年来氟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已逐渐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本工作选择了一种新型氟碳材料F2311型氟橡胶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已有将氟橡胶应用于金属文物、陶器、彩绘、壁画等文物封护保护的报道,但报道多侧重于应用,未见从理论方面验证或考察氟橡胶保护效果的研究。为了研究氟橡胶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本工作选用了丙烯酸树脂B72和2种有机硅涂料(分别为正硅酸乙酯和工业成品KSE-OH300)作为性能对比研究,通过紫外加速老化实验对它们进行了长期老化测试,利用红外、接触角、色差仪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具有较优的紫外线耐受性,其在长期的紫外照射作用下颜色、结构和疏水性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氟橡胶能够长期用于文物户外或户内封护保护,特别是针对处于复杂存储环境的文物保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B72在紫外照射下会发生氧化降解行为,红外证明这种降解反应在紫外照射初期就开始发生了,B72在紫外光下氧化降解导致封护膜发生黄变,在文物表面造成色差,推测B72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3)2种有机硅类材料成膜后疏水性能一般,且在紫外辐射下结构趋于不稳定,外观也会发生黄变,推测这2种有机硅同样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本工作通过评估材料的耐紫外性能来考察它们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与B72和2种有机硅相比,具有更优的紫外线耐受性,该考察结果可为文物封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纺织品文物霉变研究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贮藏中占重要地位。为了确定馆藏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了解棉织物纺织品文物真菌病害特点,本研究采用PDA培养基对棉类纺织品文物上霉变部位提取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霉菌进行18S rDNA-ITS序列分析,通过比较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序列同源性构建发育树。最终分离纯化共得到6株霉菌,测序结果鉴定为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曲霉属、镰刀属,该四种霉属可能是棉类纺织类文物的致霉优势霉属。利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确保获取结果更加快速和精准,结合当前博物馆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现状,提出棉类纺织品文物综合保护措施,为此类文物的防霉工作以及抗霉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关节臂和高清摄影进行重庆大足千手观音现状信息留取和精细三维重建具有现状的真实、完整记录,可为现场修复提供参考,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关节臂高精度扫描的文物精细三维信息获取方法,利用关节臂对文物进行扫描,获得高精度几何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超精细三维建模,同时利用人工选取控制点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基于本方法所获得的精细三维信息可以用于三维统计、虚拟修复和变化检测等方面,为文物的现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文物精细三维重建提供参考。最后以重庆大足石刻造像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