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宗惠 《文史博览》2005,(11):26-27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怒潮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燃烧。当时桂林成为西南名城,很多知名人士和爱国文人云集桂林。日本反战进步作家鹿地亘先生也来到了桂林。在他的积极领导下,1939年12月23日,一批向中国投诚的日本士兵及被教育好的日俘在桂林乐群社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并决定在重庆成立“在华日本反战同盟总会”,拟订反战同盟会《宣言》、  相似文献   

2.
1940年秋天,日寇在“百团大战”受到重创之后,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报复扫荡。为鼓舞军民团结一致,粉碎敌人的扫荡,克服敌人实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给我根据地造成的严重灾难,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决定,根据地所有文工团一律分赴各地,向军民慰问演出,宣传百团大战的胜利战果,揭露敌人的暴行和必然失败的命运。那时我在抗大总校文工团任团长,我们的任务是赴山西武乡、辽县(后改左权县)、襄垣、黎城、沙河等地。当我们从河北邢西到山西辽县向野政报到时,罗瑞卿主任交待:有一个反战起义的日本兵,决定暂交…  相似文献   

3.
徐蕊 《中原文物》2004,(1):74-76
兄弟三人造像碑,又称千佛碑,北周保定五年立于洛宁县牛曲村千佛寺,1965年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现陈列于河南博物院佛教石刻艺术展厅.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家绿川英子的反战斗争孙金科,于景鸿一从世界语者到反战斗士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1912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山梨县猿桥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家庭。1929年,在东京府立第三高等女子学校毕业后,考入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经常在学校校友会刊《校友》上,...  相似文献   

5.
日本京都大学著名的考古学者樋口隆康教授在1971年综合当时世界上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撰写了《日本人从何而来?》一书,对日本人的来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十年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新资料的出现,樋口教授对此书作了修订,由日本讲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不能忘记的历史——评孙金科著《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罗焕章列入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所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的《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一书,是近年来研究日本人民反战斗争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之一。该书作者孙金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军部的号召下,多数文人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辩解和美化.但此时还有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文人没有屈服于日本反动政府的高压统治,站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立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部分具有人道主义正义感的日本文人毅然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们用深刻、犀利的文字来表达有良知的日本文人对侵华战争的强烈反对.尽管反战的日本文人数量非常少,影响力非常有限,无法改变日本文人主流的战争观,但是他们的反战言论和活动仍是日本法西斯黑暗统治下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8.
阿庚 《文史精华》2010,(5):60-64
<正>晨练归来,偶见日历上"2月20日",哦,这不是作家浩然过世的日子吗?一晃两年,日子流淌得好快呀。思索中,似觉浩然那憨厚质朴的身影立于面前,"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的铿锵话语犹响在耳。接着话剧《艳阳天》那一幕幕、一场场舞台烟云飘然而过……  相似文献   

9.
《上海人在东京》中的日本人形象徐冰在80年代末期的赴日留学大潮中,上海军团无疑是十分强大的一支,其人数之众多,势头之迅猛,都令国内同胞震惊不已,也让日本人膛目结舌,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许多上海人来到了东京,在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在异质文化的激烈撞击中艰难...  相似文献   

10.
陈诗洁 《神州》2014,(9):12-12
在日本人眼中,善与恶没有明确的界线,无所谓绝对的好或者坏。本文以东野圭吾的著名小说《白夜行》为例,分析了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善恶观,并阐明了这种善恶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对南京军民的血腥大屠杀,以及长期的殖民统治,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持久反抗,而且也引起了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军民的痛苦思索、逐步觉醒与各种形式的抵制、反抗乃至叛逃、决裂。这是中日战争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将南京的“二月兰”变成日本的“紫金花”1937年12月,当野兽般的日军冲进南京,对已放下武器的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实施数十天血腥大屠杀时,日军中一些良心未泯的人就对其部队的暴行感到震惊、羞愧与自责,对苦难的中国人民流露出同…  相似文献   

12.
正在华日人反战是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日本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一场特殊的伟大斗争。当时在华的一部分日本革命志士、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居留民和日本俘虏,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和日本共产党人的积极配合下,毅然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3.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4.
1941年5月1日,由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的活动。其有因革命行动被外国政府压迫而来边区者,不问其宗主国人民或殖民地人民,边区政府当一律予以恳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话剧《茶馆》,自上世纪50年代搬上舞台以来,在国内外共上演了400多场,为我国话剧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6.
1960年,在中国大地上还不像当今那么容易出现名人,那时还没有电视,电影和歌厅也不甚发达。然而,人们却未料到,在一个贫穷的农村角落——河北省唐山地区汉沽市大钟庄公社司家庄村(后划归天津市宝坻县)出现了一位名人,她就是该村"燕子生产队"队长、共青团员邢燕子。  相似文献   

17.
经盛鸿 《史学月刊》2005,(12):118-122
日本当局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日本侵略军对南京等地军民的血腥大屠杀,以及对中国沦陷区长期的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持久反抗,而且也引起了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军民的痛苦思索与逐步觉醒。就是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南京,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军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活动,发生了各种形式的抵制、反抗乃至叛逃、决裂的事件。尽管日本当局对日本军民的这些反战活动进行严酷的镇压与严密的封锁,但部分日本军民的反战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在南京乃至在整个中国与日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国之魂》中的日本人形象徐冰青年作家邓贤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滇缅战场上中日军队之间的血战,作者透过历史的烟霭,再现了于今已鲜为人知的一场民族大搏斗,在讴歌了面临亡国灭种的中国人英勇抗战的民族之魂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图为海峡两岸官方馆藏都没有的一部清代重要著作,即贵州遵义人刘庆汾编译的 日本维新政治汇编》. 此书编译者刘庆汾,字子贞,清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遵义县三岔镇周家田,他本一乡间士族子弟,中过秀才,依门当户对之例,二十三岁时做了沙滩黎庶昌之弟黎庶諴的女婿.清光绪七年(1881),黎庶昌被朝廷派驻日本钦差大臣,就把自己的女婿张沆和侄女婿刘庆汾带去日本亲自栽培,张沆未成气候半途而废,提前回国,刘庆汾学成先为使馆翻译,侍从于黎庶昌左右,得以谙熟外交,数年就被提任为大清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回国后任川东道台、苏州知府,继而调内阁总理衙门,外放兴泉(厦门)道台,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192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相似文献   

20.
《风从东方来》中的日本人形象徐冰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终于打开了厚重的门扉,一大批炎黄子孙急匆匆走向海外,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艰难的拔涉。经过数年的折腾与磨炼,在乡土的文化精神与异国的文化观念相互撞击与摩擦中,游子们终于沉静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