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观、伦理观与产业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朝武 《人文地理》2009,24(5):116-121
分析旅游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时代背景。将我国传统旅游经济归纳为资源中心发展观、产品中心发展观和顾客中心发展观等传统范式阶段,并主张以循环生态发展观来扬弃传统的人类中心型的发展方式。从环境观、资源观、社会观、科技观等层次对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伦理观进行了阐述。提出旅游业循环经济包括单体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旅游业产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的大生产群落层次等四个结构层次,总结了旅游六要素的循环经济运作观。最后,对比分析了传统旅游经济与循环型旅游经济的范式结构,提出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还存在技术、观念和利益机制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传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旅游又往往使传统地区过快地抛弃传统,在经济利益的牵动下传统文化发生非正态变异。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应答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图对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文在有关加拿大中国移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移民经济适应行为的视角,对移民群体特征及其所面临的机会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一个移民自主创业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将移民自主创业行为区分为四种模式,即族裔经济、一般企业、海归企业和跨国创业。随着市场环境、母国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移民企业家的经济活动可能表现为在几种模式之间的过渡或跃迁。对移民经济行为的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的族裔经济的视野,把移民的经济参与放在一个社会经济日益开放、国际社区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卞显红  沙润 《人文地理》2008,23(6):106-112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对城市旅游增长极与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及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费用最小化行为是一种重要的实现推动力。旅游企业在城市旅游核心区或边缘区的布局是旅游企业在固定成本与旅游接待人次两种因素之间博弈的过程。旅游企业选择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还是在非集聚区布局取决于在集聚区获得集聚经济的程度、集聚区产生的集聚不经济程度及非集聚区土地等成本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5.
王娣 《神州》2012,(16):250-250
利得和损失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里面提出来的两个新的概念。《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利得和损失是这样定义绗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本文将对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国外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区域共生创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远强 《人文地理》2016,31(1):26-32
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在地理空间和战略关系层面上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地理视角下,本文重点从企业层面的联盟创新网络,产业层面的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区域层面的共生创新网络加以具体评述与分析。在企业层面,强调企业在网络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构建创新网络;在产业层面,强调产业集群要素对创新网络影响,更倾向刻画创新网络是一种以产业地理空间为边界的整体性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跨越企业所处的产业边界,基于生态共生思想提出区域共生创新网络的新范式。最后,提出创新网络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企业、产业与区域三个层面的协同演化,突破传统区域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和地理格局,探讨如何构架一个具有层次性、协同性和互动开放性的区域生态共生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7.
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项目,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出现的一个旅游开发方向。它以农业经济和农村资源为背景,以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为主题,对城镇居民和境外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正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与此同时,与农业旅游开发相对应的旅游农业也在其带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母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经济从单一的粗放经营向综合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而且以其极大的扩张能力和经济贡献能力而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促进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咏琪  仝菲 《旅游纵览》2022,(21):143-145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崭露头角,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乡村旅游的全域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通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会展示,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草编文化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以乡村、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燕 《攀登》2005,24(5):137-139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范畴的定义在其存在的条件、来源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等方面均过于狭窄,且界定时采用了非经济的标准,这既有悖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也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本文以马克思的有关经典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经济生活的实际,对传统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深入思考,以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对外语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以精读教学为主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成这一需求。对此,笔者对2009级新入学的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水平的现状,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针对其结果提出了几点改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这种新型的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且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浙江人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发展模式。在中国的浙江,全省86个县、市中有85个县、市拥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按其成因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环杭州湾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等四大特征分区;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浙江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探讨了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的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机制,提出了中小企业的集群成长及其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是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区域块状经济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宁 《人文地理》2003,18(4):48-52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新经济的出现必然会给人类的产业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经济地域必将伴随着这种影响发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引起经济地域景观形态的全新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地域空间结构(即其核心、外围、网络及三者组合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将使得经济地域的外观形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本文在明确经济地域景观形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地域景观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新变化作了较系统地阐述。进而对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域的景观形态作了定性、定量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 ,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和纠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错误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这一思想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4.
An important debate has recently developed a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business clust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concentrated clusters of businesses exist in Britain, using the fine spatial mesh of postcode districts. It identifies the major clusters using a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to define local labour market area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high degree of localization and uneven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n Britain. It also shows that business service firms are even more highly localized and clustered than other businesses. Moreover, the larger the business centre, the more localized and clustered the firms. The pattern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influen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and that, as well as local clusters, much of the British economy is covered by one metacluster. Implications from these results are drawn for the likely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location of business service supplier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market coverag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全面保持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综合得好,社会主义能够坚持,我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光明灿烂,中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论“过剩经济”环境下的饭店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亚奇 《旅游科学》2003,(2):6-8,42
中国饭店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供过于求。面对“过剩经济”的压力和挑战,饭店应转变思路和观念,才能在新的形势下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地理学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峰华 《人文地理》2001,16(5):16-19
文章阐述了新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世纪,用知识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审视新世纪,新世纪的内涵将赋于地理学新的研究内容。面对这种形势,地理学用哲学观点,周密思考,精心研究,潜心探索其发展的新思路。新思路打开了地理学正视现实,面向新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地理学有了新思路和新观念,必然探索其发展的新战略。地理学有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就可以在新世纪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里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并确立其应有的学科地位,这样,才能迎来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否则,新世纪的到来,将预示着地理学进入危机时代。  相似文献   

20.
《对极》2017,49(2):499-516
Medical tourism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academic, policy and business arenas in describing the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travelling outside of their home country to receive planned medical treatment,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addressing pressing health concerns with a leisure trip. This conceptual essay offers insights into how patients are being reconceptualised in a neoliberal setting as medical tourists. In so doing it offers two key contributions. First it offers a deeper theorisation of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through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are framework. This framework is not only focused on human interaction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pace in which human life is played out. Second, it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within a market economy so that the medical tourist is seen with new eyes as a relational 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