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定县城中心的马家大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现仅存中间三个院落。其建筑布局严谨,做工考究,在结构、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对北方民居建筑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齐洋 《丝绸之路》2012,(4):36-37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筑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夕佳山民居、始建于明万历40年,迄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民居占地105.8亩,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它是我国保存完整度极为罕见的农村民居建筑群。民居主人是世代书香门弟,且是经营土地的大户乡绅。“耕读”是民居主人的传家之本,追求吉祥是民居主人的传统心理定势,这种文化积淀充分反映在民居主人居家住宅─—夕佳山民居的平面布局上。具有浓厚“农耕”意识者,其住宅绝不会选在繁华热闹的城镇。夕佳山民居的主人其住宅是选择在远离市集─—江安镇21公里的偏僻乡间,其四周是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在民居周围方圆2华里内均无其它民宅相…  相似文献   

4.
<正>师家沟,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5公里处,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黄海霞  陈力华 《神州》2012,(4):12-17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  相似文献   

6.
山西榆次常家庄园是中国民居中儒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柱础石造型考究、雕刻精美、纹样丰富,在三晋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常家庄园柱础石艺术有着儒商文化影响下的显明特征,其在晋商三雕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沟刘家大院为具有太原地区特色的清代儒商民居的典型实例,它的发现既填补了太原市迎泽区晋商大院文化的空白,又是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8.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白族民居面临着变迁和消失的危机,文章从多方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发展影响下的现状及变迁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白族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6,(3):105-111
一、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反映了徽州的“营宅”民俗(一)“天井民居”模式与徽州的“楼居”民俗作为传统民居的一支,徽州民居的群体组合方式符合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体系的群体组合特征,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1”而具体来说,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方式是以多进院落式为主,主要形制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以及变体式三种,在这几种形制基础上又大多建二层或三层楼,因此,徽州民居是一种以“楼居”模式为核心的组合方式。从现存的明清民居实例可以结论,典…  相似文献   

10.
早在旧石器时期,山西地区就有了人类生存的足迹,当时人们的居住形态多以茅屋与洞穴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山西居民的居住形态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形成了以四合院为主要特色的居住环境。本文以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现状与建筑空间特征为题,以大同地区清代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就该地区现存的清代民居作数据整理分析,其次对其民居的空间形态、装饰特色作适当研究,从而为该地区民居的保护以及利用方面提出合理性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羌民居主室中心柱窥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民居的各种类型中,包括一般石砌民居,碉楼民居,土夯民居,人字坡屋顶民居都存在一种独特现象,即在主室内的中央树立起一根支撑着木梁的木柱。无论是底层作为生室或二层作为主室,亦同样置柱于室内对角轴线的中间,并与火护对角,角角神平面顶端构成一条轴线(见图)。而中心往又不是各层的通柱,且仅限于芜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中心,空间也不论大小,若6米以上则不少人家发展成距中心位置等距离的双柱。房间更大则发展4柱。当然,从数量上言,4拄少一些,然而这种先民居主室中心构成的1柱、2柱、4柱现象系列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秘气氛,甚…  相似文献   

12.
姜波 《民俗研究》2005,(4):172-182
一、潍坊乡村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现状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的丘陵和鲁中山区之间,南部与鲁中山区的淄博相连,北部濒临渤海,境内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除潍坊南部的青州、临朐部分是山地民居以外,大部分是平原民居.因此在潍坊传统乡村民居中,山区民居和平原、沿海民居均有,类型比较多样,但总体风格不突出,民居特征介于胶东和内陆之间.……  相似文献   

13.
张雪燕  赵媛媛  徐亚 《神州》2013,(13):37-37
现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对民居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害,在利益的驱使下,民居建筑已经被赤裸裸的带上了"被消费"的帽子。针对这一现象,以丽江古城为例,介绍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开发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总结建筑消费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并提出建筑消费与建筑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利于传统民居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筋和混凝土浇筑的楼房已经成为建筑的新宠,不仅在城市如此,农村地区的人们也渴望有一栋阔气的小楼房,现代民居越来越多,传统民居处于边缘化,而且数量越来越少,准确的说只是在许多旅游景点可以一睹芳容。本文以土家族吊脚楼这种传统民居为个案,集中分析土家族吊脚楼在旅游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同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合院式为主的民居建筑,而这种类型的建筑历经岁月铅华,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形态。笔者根据大同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并经过实地考察,以大同县现存清代民居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清代民居现状、空间布局形态、装饰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陶琼 《旅游纵览》2013,(6):313-316
在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的今天,民居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版块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以丽江纳西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民居中普遍存在的朴素的生态因子加以合理的分析和运用,对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掘隐含于传统民居建筑技巧和美学理念中的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本研究旨在挖掘我省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同时,探讨纳西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在当今旅游业发展大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其现状和走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带,而受多种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儒家文化首先反映在南通民居的"天人合一"上,主要体现在南通民居的选址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和融入,以及建筑充分遵从儒家的等级秩序上。同时"多样中和"显示了南通民居充分吸收周边优秀文化,并进行地域性改造,使其在统一的原则下和谐并存。"外敛内显"更是展现南通民居的中庸之道,即南通民居建筑不追求外显而追求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清山西民居建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装饰闻名于世,而封建等级制度严格控制了建筑物建造规格,这一点在屯城村门楼的修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屯城古村落民居代表着晋东南民居的典型风格。通过实地走访和测绘,以屯城古村院落中门楼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晋东南古建筑民居中门楼的布局方式、组成部分以及其装饰风格。发现了屯城古村在门楼修建的方式方法上独具风格,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潮汕传统民居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体现潮汕文化的特质。潮汕民居不仅显示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中轴线特征,具有与中原民居相类似的文化内涵。并且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在伦理功能的调控上。潮汕民居更显示一种以“中心”为基点的“向心围合”特征,蕴含潮汕人民“北极崇拜”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曲折展示潮人崇宗敬祖,追求和谐的民系心理。  相似文献   

20.
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传统民居遗存非常丰富。以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99个村落,将每个村落60%以上的传统民居形态作为该村落传统民居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做分类,得出窑洞、房窑混合、二层楼屋、一层土石木房屋4个类型区。并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自然环境是基础因素,地形地貌及建筑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传统民居的修建材料、建筑环境及类型分布。人文环境包括明清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明清社会动乱,对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细部装饰、院落布局的样式等有一定作用,是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