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宁宁 《旅游纵览》2013,(4):131-132
乡村旅游是指既可以利用乡村地区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当地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保护乡村环境与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又不会给当地带来太多负面影响。旅游地村民的参与模式、其利益的实现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乡村旅游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村民处于弱势地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村民受益较少;村民参与度不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村民这一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注重村民的参与,考虑其参与的模式,提高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积极性,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号召“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乡村旅游需要开辟“旅游+教育”发展路径。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立足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旅游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骆驼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形式、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等方面构建乡村“旅游+教育”实践发展新格局的路径,助推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夯实乡村振兴成果,以特色乡村旅游引领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鲁 《人文地理》2023,(4):148-155
多元文化视角是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渠道,文化比较亦成为旅游研究的共性思维。文章以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为例,探讨多元主体作用下旅游对乡村空间的重构作用,重新审视乡村旅游与多元文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北沟村旅游发展受到基于不同文化的内外部精英的共同作用,本土精英的回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不同文化性质的主体促进了乡村业态、空间组织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外来社会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协商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形成具有中西文化结合特征的旅游空间。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主体不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逐渐摆脱“我者”和“他者”的文化隔离。在共同诉求的驱动下,村集体、村民与外来经营者实现社会空间的融合,组成空间生产的“共同体”。研究以期为优化乡村旅游的组织形式、乡村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光辉  杨龄 《风景名胜》2020,(1):0052-0052
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发展上,已经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被公认为有力抓手、重要途径,要培养本土应用型人才,激活内生动力,推动村民整体素质提高,必须充分把握国家方针政策,树立“跨界融合”发展理念,携手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等共同发展、互助互补。当前要总结职业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定位,在新的国家大政方针中各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5.
郭连文  张妍  徐虹  张行发 《人文地理》2022,37(5):171-182
乡村振兴背景下,谋求适合乡村内生式发展的有效治理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权威善治视角,探讨陕西省袁家村发展旅游以来治理结构演变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地方权威主义治理主体扮演“决策者”“引领者”“代理人”等多重角色,并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发生角色变迁。(2)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结构从单一主体向“双轨”治理演化。其中,利益相关、产业规模扩张和制度安排为其演化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对现实的启发是,发挥好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互动作用,将有利于实现目的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香荣 《旅游纵览》2023,(1):128-130
近几年,乡村旅游依托于乡村地区的绿色生态环境、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断发展,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深受游客喜爱。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乡村现有民宿无法满足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对乡村民宿的规划与改造十分重要。文章从乡村旅游角度出发,对乡村民宿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加强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乡村民宿产业链;创新乡村民宿营销方式;充分考虑游客心理,开发特色民宿商品;加大对乡村民宿人才的培养力度;健全乡村民宿管理体系;创建“民宿+休闲康养”发展模式,带动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皓 《史学月刊》2003,(5):71-78,83
民国时期推行乡村自治,与其说是受民主潮流的冲击,不如说是统治者探索以何种方式统治乡村的结果。这样,乡村自治不但自始至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密控制,而且实际上变成了推行保甲勒度,变成了“绅治”。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统治者的阶级本质,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村民自决的乡村自治;不可能推行。  相似文献   

8.
张继宗 《攀登》2006,25(5):2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党的政策逐步落实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实现党的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高度有效统一,进而促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村民自治中“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这种不良因素需要对“两委”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具体权力范围,解决两者间的权力冲突问题,以推进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陈娅玲 《旅游纵览》2022,(13):145-147+151
本文以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为切入点,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龙溪乡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该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将其打造为文旅融合示范村,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创新推动文旅产业和谐共融,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使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和艺术创作的源泉,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这是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构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0.
构建儿童友好型景观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全国多个乡镇进行了大量试点实践与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旅游景观的儿童友好性提升对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儿童友好理念与乡村亲子旅游景观的关联,介绍国内相关优秀案例,指出我国目前乡村亲子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最终提出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各地更好地打造乡村亲子旅游景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何小艳  金海 《旅游纵览》2015,(1):186+189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与乡村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梳理临海乡村旅游与社区的相互影响,并在相关评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并提出了临海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理顺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重构农村生产关系,拓宽村企、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空间;制定优惠措施,激发民间投身乡村旅游的热情;借鉴台湾经验,引导休闲农业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徐明  付晓兰  王庭婷  周燕 《旅游纵览》2023,(15):146-148
乡村旅游营销是以乡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为主要推广内容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乡村旅游营销水平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发家致富。本文结合当前国内乡村旅游营销困境,提出“拓宽广度+挖掘深度+体现温度”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营销优化策略,旨在改善乡村旅游营销效果,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村史志在其中可以大有作为。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村史志是乡村治理专属的文化资源。编修村史志,可培育村民自觉,激发村民自治意识;善用村史志和村规民约,夯实乡村法治基础;挖掘村史志中的多元文化资源,以德治促进乡村和谐。用心编好村史志,充分用好村史志,尊重乡村文化之魂,促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治理体系真正植根于乡村,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茜 《旅游纵览》2023,(23):53-55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热议话题,一些中职院校尝试利用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爱一技三强”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提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二爱一技三强”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方式来规划和设计乡村的思路,其理念强调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和村民参与等原则,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本文借鉴现有的全域旅游理念,以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简称乳源县)的乳桂生态绿道为例,结合乡村的特殊性,构建乡村绿道融入全域旅游的规划体系,阐述乡村绿道建设对当地旅游经济、旅游发展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乡村绿道旅游集散地、景点布局、服务设施与产业升级等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绿道沿线的旅游与乡村发展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来君 《攀登》2008,27(1):121-124
党的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范围最广的一项农村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农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有效地延续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对村民自治制度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村委会组织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史文静 《旅游纵览》2022,(22):94-96+116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还是破解“三农”问题,带动乡村致富,推进乡村发展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乡村旅游产业现状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找到制约杨家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杨家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杨家镇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包晶  祁成凤 《旅游纵览》2022,(17):150-152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了“文化润疆”,2021年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开展文化润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疆围绕文旅融合这一主线,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遭受的阻力,随后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宛西自治”纸币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绍明 《中国钱币》2007,6(2):43-47,69
20世纪20~40年代,在梁漱溟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从事乡村建设运动之际,河南省西南部的宛西地区也在“地方自治”的旗号下,进行着一场“以自卫促自治,以自治达到自富”为目的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这场变革活动具有强烈的自救、自保意识和浓厚的地方主义色彩。“宛西自治”的倡导者们为积累其自治所必需的资金,在所辖区域内设立了“农民借贷所”和“合作社”等地方金融或经济组织,同时还发行了地方纸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