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泽宇 《风景名胜》2020,(2):0016-0016
侗族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景观空间设计当中,需以侗族文化的内在形成规律和外在表现形式为依据,凝练其特征、找寻其精髓,并以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为主旨,进行现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创新。侗族有着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形成了以风雨桥、鼓楼、凉亭为代表的侗族建筑文化特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侗族传统文化形态虽然发生改变,但侗族传统建筑景观空间中所蕴含的侗族文化背景并没有改变。文章以侗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入手,并以侗族传统建筑景观所内蕴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提出将侗族传统景观文化符号融入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地方性建构受到了结构性动力与非结构性动力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化浪潮;非结构性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精英、外来人员、民间组织机构、空间及族群关系的紧密程度。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彝族村寨地方性建构的各动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研究显示:各级政府政策与资金的积极支持、石林景区及周边的旅游发展为其带来切实收益、社区精英的引领作用、艺术家的审美创作以及较小的空间尺度和紧密的族群联系等对糯黑地方性的维持和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力与民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力这两股力量的耦合是村寨地方景观与民族文化得以良性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覃小华  李星明  陈伟  张祥 《人文地理》2022,37(3):118-13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阵地。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批次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形态,整体体现出以黔东南、滇西、湘西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三批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重心向西方向迁移,分布总体走向呈现逆时针旋转变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向“一核多点”结构形态再到多核驱动的“多地开花式”演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极化现象显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人口分布状况、文化服务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优化及振兴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薇 《旅游纵览》2020,(2):72-79
<正>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的大利村始建于明代,距县城23公里,是坐落于大利溪畔的深山幽谷中的侗族村寨,居住着300余户人家1000多人口。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山清水秀,村中一条小河细流缓缓,具有侗族特色的干栏式青瓦木楼沿河而建,五座侗族风雨桥将两岸鳞次栉比的村寨连为一体,寨中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  相似文献   

5.
侗族村寨     
《世界遗产》2014,(1):90-94
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传统聚居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近千年来侗族人民对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良性使用模式的突出例证。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钟方婕 《风景名胜》2021,(4):0059-006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多样,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魅力的传统民居文化便是其中璀璨的瑰宝。通常,人们会将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当地的建筑样式之中,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建筑形式 ---- 干栏式建筑就是代表之一。本文透过生态、人文视野解读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并基于对三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演变的观察,探讨如何创新传承三江侗族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8.
卢昱兰 《旅游纵览》2023,(13):7-9+23
特色村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载体,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无疑是特色村寨振兴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打造文旅融合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石围屯古民居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这一特色村寨的文化资源、旅游发展现状、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当前石围古民居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村寨应以文旅融合理论为指导,加强政策支持,挖掘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的文旅融合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侗族地区萨玛文化的田野调查,论述了萨玛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提出侗族村寨发展萨文化产业具有三大优势及五条建议,并指出旅游开发与发展萨文化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艳飞 《旅游纵览》2023,(15):1-3+19
康养旅游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和休闲的需求,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拉动地方就业、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岗度镇龙泉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是“古茶树之乡”,本文将深入调查龙泉村的旅游资源现状,依托岗度镇龙泉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探究一种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同时,提高龙泉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艾少伟  周文凤  罗冰  田金超 《人文地理》2020,35(1):28-35,122
在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空间形态及功能的重大改变,需通过地方重构以维系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及文化传承。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案例研究发现,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形成以及地方认同建构,依赖于自身独特的居住环境及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社区由聚居转变为散居的地方变迁,对居民的地方感知及地方归属感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代表地方意义的独特空间,有助于地方及认同的重构。城市少数民族社区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空间,对地方的建构及文化的传承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玺  侯晓敏 《旅游纵览》2023,(15):191-193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基于7Ps营销理论,从产品内容、产品价格、产品促销、人员服务、有形展示、分销渠道、服务过程7个方面研究云南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营销现状,认为云南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在服务营销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云南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营销水平提升思路,包括改变理念,助推体育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找准产品组合,选好定价目标;确定销售渠道,完善服务过程;丰富促销形式,提升旅游形象;掌控关键员工,建立游客忠诚,从而促进云南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品服务多元化,完善产品服务质量;扩大产品的核心效应力和附加吸睛力;优化服务过程,设置控制机制;加强全域形象,培养客户忠诚。  相似文献   

15.
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侗寨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特有建筑,是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艺术结晶,是侗族的也是我国建筑艺术中一颗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它鲜明地、典型地昭示着侗族的文化和文明。鼓楼,它又是侗寨的标志,人们只要看到村寨中有鼓楼,就知道这里是侗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地侗族聚居的村寨里,一座座造  相似文献   

17.
赶坳文化是侗族民族文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当代社会急剧转型中面临着冲击,其传承保护急需抉择。作为武陵腹地的玉屏朝阳侗族赶坳文化,典型地呈现了侗族赶坳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发展现状,其传承保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付百东 《风景名胜》2021,(6):0052-0054
特色小镇是当下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源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文化缺失以及特色不突出问题,以黟县西递遗产小镇城市设计研究为例,探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运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来建构小城镇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形象。通过对现状文化内涵的研判到空间布局的构筑、建筑元素的思考以及重点建筑的表达来传承发展特色小镇,为其它特色小镇的文化发掘、提炼以及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景观社会理论范式可以溯源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如今已成为当代颇具解释力的社会研究范式之一,对旅游研究尤具启发性。本文梳理了景观社会范式的理论渊源,归纳了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说明了它为景观消费、景观空间文化、情境体验以及后现代景观生产等领域提供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进路,阐释了其核心概念群和基本理念,展示了景观社会理论范式与旅游现象和研究的双向关系。该研究亦梳理了景观社会范式在国内外旅游领域中已有的实践与方法变迁,进而指出该范式日益丰富的未来领域与本土化实践,为旅游体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分析和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社会、文化、空间、消费,以及景观建构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嘉敏  荆忠杰 《风景名胜》2020,(1):0014-0014
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研究洞庭湖湿地的文化特色更为旅游业增加了坚实的支柱,挖掘当地文化可以充分弘扬洞庭湖湿地的地域特色、传承和保护洞庭湖湿地景观。本文重点分析洞庭湖湿地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不足,列举国内优秀旅游景区文创案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洞庭湖湿地的文化特色传承、实现洞庭湖生态资源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