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非遗旅游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分布结构及其对非遗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对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项目投资、产业效益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提出湖南省非遗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持有与实践:非遗传人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多元的,一方面是国家非遗保护机制内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他们应当是非遗某一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同时,还有多元的社会化非遗传承,如教育传承、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儿童美术教育传承等等,这些传承更多是对非遗文化传统的参与实践,这些实践者未必是传统非遗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活的载体与可持续的基础,如何来认识当下中国农耕文明转型期时  相似文献   

3.
吕静  薄小钧 《东南文化》2018,(6):6-11,127-128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运用RMP理论从资源、产品和市场三方面分析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情况,识别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对非遗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足、非遗旅游产品体验性不足和非遗发展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当立足非遗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产业联动打造非遗IP和构建立体化的非遗旅游品牌传播体系,实现非遗历史文脉传承和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非遗传承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对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国家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既是非遗科学保护的逻辑起点,也是非遗科学保护面临的全新话题。首先我们要承认非遗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并充分意识到非遗自身的整体性、非遗构成要素的层次性、非遗对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以及非遗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对于构建非遗系统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非遗实施系统性保护,不但可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升非遗科学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非遗科学保护的政策制定水平,让我国的非遗保护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非遗概念的引入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保护范围,并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马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3):283-285
原真性保护原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后被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原真性"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对原真性保护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繁杂、形式多样、活态变化,原真性保护原则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便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原真性保护原则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关注着不同于有形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殊问题,这一原则的提出无论是对非遗本身、非遗持有者还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珍珍 《福建史志》2022,(5):66-70+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软实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突出的优势。作为“非遗”大县,永春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还明显存在。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非遗+”商业融合模式、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进永春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化,使之成为永春的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正>吴歌200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其中由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组成,此次口述非遗主要是对"芦墟山歌"传承人的采访,他们主要是:杨文英:2007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柯金海: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福宝:2008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12月5-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召开。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认为,现在已经形成了高校参与和非遗保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应加大对非遗保护师资的培养力度,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课程,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为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成果,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前后,文化部将组织开展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月23日,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发布。1700多项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据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介绍,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口号为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记忆、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身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认识传承人的身体经验价值,理清身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身体作为第一物质性的关键位置。现阶段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对口述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使得非遗保有一丝血脉,具有文化和学术双重价值。同时,对传承人的保护应当放到具有整体性的原生态文化空间中。  相似文献   

1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恰如冯骥才所言:"传承是非遇的生命"。非遗通过传承人之手在当代社会中薪火相传,成为建设物质和精神文明、带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年3月28—2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2016春季学术论坛完美落下帷幕。论坛以"非遗触网——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和"工艺振兴——工匠精神如何助推产业升级"为主题。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非遗触网和传统工艺振兴这两个主题的选择高度肯定。两个论坛的学术主持分别由清华美院艺  相似文献   

19.
关昕 《东南文化》2018,(6):98-10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齐晓瑾 《世界遗产》2014,(11):23-23
<正>在聚落保护工作中,常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传承人、传承活动和文化空间作为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方式。其中,文化空间有时体现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分布空间,有时对应的则是这些非遗可以展示的空间。以博物馆作为非遗展示空间,是城市中非遗存在的一种常见形态。南京的甘熙故居,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在故居内一组多进穿堂式庭院里,展示着竹刻、绒花、剪纸、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