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昌城大致经历了高昌壁、高昌郡城、高昌国都、高昌回鹘国以及地方州郡等不同发展时期。在高昌历史进程中,形成佛教占主导地位且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是高昌统治阶级所倡导的,而且也因为高昌处于中西交通的要冲而不可避免地成了东西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方寸之地"澳门,或许就代表了中西文明之间真正发生现实碰撞与融合的起始之处。在看似"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中,澳门潜存着400余年不同族群共处、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汇磨合,研究价值巨大。这或许是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基金会等专门召集"澳门学与澳门民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初衷。曲终人散,尽管"澳门学"的前景仍不明朗,而一本《澳门政治发展史》著作却史为大家所熟知了。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0月11—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西交汇中的近代中国都市和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国内2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学者们就与大会主题相关的中西交汇与融合中的城市与乡村、城乡经济、宗教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近代经济史人物、西学东渐与本土回应等问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4月27-28日,由澳门基金会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合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白银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耿分别致辞。吴志良表示,澳门早期作为白银的最大集散地,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直接影响,白银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处于十字路口的全球经济和正在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学术支持。耿在欢迎辞中指出,广州和澳门是近代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前哨港,其编织出的国际贸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近代中西方在货物与精神文明之间"出"与"入"的发展情况,阐述了中西双方在文明上的不平等碰撞导致基督宗教(教会和传教士)对近代广州西医医院(医校)及医疗制度的建立、广州近代中小学的建立及健全和近代教育制度、广州报刊书籍的出版及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澳门基金会、澳门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於2003年11月1日至5日在澳门召开。来自内地、台、港、澳及法国、加拿大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为什么选择“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作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三家联办单位的负责人在会议开幕式的致词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一主题的意义。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会长耿昇教授在致词中说:本届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西关係与澳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而又寓意深刻的课题。众所周知,由於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台湾西扼太平洋南北航线之要冲,东为亚欧大陆进入太平洋的桥头堡,备受西方关注。随着西方人对台湾了解的深入,他们尝试通过构建西方化的"台湾历史"获取更多的对台湾解释权与话语权,藉由此向西方展示台湾。西方人强调台湾长期深受西方宗教影响,说明西方与台湾历史渊源颇深,亦通过叙述19世纪后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台湾,凸显西方文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西方视野下的台湾历史沿革探讨,为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客观的台湾历史提供可能,成为了解西方人"台湾印象"建构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兼具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铮 《黑龙江史志》2013,(17):154+156
"六艺"与"七艺"是中西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二者作为不同文明体系内的不同教育思想,其诞生的过程和其内容又各具有特点,从培养人才的着力点上说显现出东西方对人才的培养的目的和对人才思维塑造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它起源于出现时间更早的澳门葡语,由广州口岸从事中西经济化交往的人群所发明。它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在发音、造句等方面深受汉语、广州方言和澳门葡语的影响,与正宗的英语相距甚远。19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若干种用作教材和词典的广州英语词汇书的刻本,标志着中西交往持续发展背景下广州英语应用范围的扩大。广州英语在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充当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19世纪60年代后,因广州在中西关系中的地位下降,上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广州英语的地位亦被洋泾浜英语所取代。由于此类变种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中国人在19世纪前期就开始了寻求正确的英语知识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澳门号称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博物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代表文化形态最核心层面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灵魂的宗教的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本文试以澳门现存的中式、西式及中西合璧的宗教建筑包括宗教像设为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在澳门相遇接触、交融合璧和分流共存的鸿印轨迹,从中可以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印度洋和伊斯兰教都是在世界历史上相互交流的重要实体。理解三者的交互关系是一个重大挑战,需要一个在理念上具有包容性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需要对三个关键识别性术语重新界定。由于"文明叙事"和"世界宗教范式"把"文明"和"宗教"视为封闭的圈子或固化的历史实体,因此,从新的视角发现中国、伊斯兰教与印度洋世界的共同遗产,超越传统范式是关键所在。印度洋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性的海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它不能被称为一个文明,它是一系列经济、政治与宗教网络的交织,自身又属于一个庞大的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国际化网络。在这一框架下,印度洋世界是"中国-印度洋-伊斯兰教"这个庞大区域共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可以发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指向性的理论命题。在文化场域,蔡元培从启蒙主义的精神立场出发,通过考察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基督教与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倡导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但将美学场域内部的理论命题"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的场域"以美育代宗教"命题,这其实违背了现代性工程的场域伦理,并最终产生了场域越界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一出,林风眠、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以xx(艺术、科学、礼乐等)代宗教"的说法随之而至。事实上,他们的话语方式不自觉地陷入到蔡元培设定的"叙述圈套"。  相似文献   

13.
国外简讯     
《文物》1957,(5)
列宁格勒古物博物馆所藏芬奇名画"利达圣母像"证明是原作列宁格勒古物博物馆在1863年所收藏的"利达圣母像"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争论,现在已经证明的确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对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以后明代澳门的治理形态进行探讨。明代澳门的治理形态,即指在澳门这块中国拥有完整主权的领土上,明朝政府管辖下的一个特殊侨民社区的治理形态。这一治理形态出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视作明朝地方行政管理上的一个特殊形态。它的产生,是明朝在明中叶以后面对国内外新的变化格局、吸取历代统治经验教训、调整内外政策的结果。这一治理形态产生于前近代东西方最早的交通点上,定型于明代,为清代所沿袭,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澳门葡萄牙总督亚马留(JoaoFereiradoAmaral)所破坏,存在近300年。从澳门治理的层次上看,是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中国地方政府在上,为主,居澳葡人自治机构在下,为辅;就治理的方式而言,是中西合璧,既是中国传统地方行政治理的延续,又加入了西方城市自治的因素。可以说作为中西直接接触早期出现的这一治理形态,既是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特殊建制和地方自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西方扩张东来的新形势下,吸收西方制度因素的结果。因而这一治理形态是中西直接接触早期中西制度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其包括的地域,历代屡变,本文所述主要指西域诸大国如焉耆、龟兹、大月氏、安息、于阗、康居、疏勒等国。西域各国,自汉时与华夏通往来,于是中国文明传播西域,西域所接受的西方文明与宗教亦转播东土。中西文化交流,以汉唐为最盛,丽西域本身的文明亦奠基于斯日。故本文所述从公元前二世纪之初期至十世纪之末。伊斯兰教东侵,佛教在西域消亡为止。下分几点来谈大月氏之佛教。  相似文献   

16.
《后汉书·孔融传》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此事表现融之岐嶷早慧,机敏善对,为士林一段佳话。而《太平御览》卷385所引《孔融别传》,亦载此事,其文则作: “(融)谓门者曰:‘我是公通家子孙也。’门者白之。公曰:‘高明父祖常与孤游乎?’”  相似文献   

17.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里就经常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怀有崇拜之心,古埃及人也是这样,他们对圣甲虫的崇拜就包含在古埃及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中。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在纵贯南北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下,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历经千年风雨直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才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作为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古埃及宗教包括三大主题,即"自然崇拜"、"法老崇拜"和"亡灵崇拜",圣甲虫崇拜则属于自然崇拜,也是原始宗教和迷信下的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9.
朱宇聪 《神州》2013,(11):27
"君子"这一人格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下滋养出的、区别于其它文化与文明的特有形象,所以它立体而丰满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又有文化之弊端。深受传统文化之渲染的梨花大鼓,在内容之中也不免沾染了文化中的弊端。笔者将从两个方面,结合梨花大鼓的书目内容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冷东 《岭南文史》2012,(1):49-51
西洋钟表作为世界近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代表之一,是清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广州十三行在西洋钟表引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广州钟表业的发展,并在中西钟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变迁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