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国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绝大多数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德国青年学者,和一些已确立地位的德国学者,离开他们的国家迁往它地继续其学术生涯,尤其是前往美国。若不提及五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幕——上方面是德国知识与创造力的广泛损失,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学者在美国学术机构的有效发展,——就几乎不能阐释当前国际汉学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史角度拓宽中国现代史的研究领域,是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五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上述观点都可以借鉴,特别是关于社会史是一个新方向、新方法的观点,更可以直接地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结合起来,将这种观点所提出的一些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去。对此作者从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吸收社会史研究的内容、运用社会史研究的概念、范畴、理论和方法诸方面,就如何加深中国现代史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古往今来的历史来看,制度创立和发展对国家重建以及社会秩序维持所具有的基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制度史一直成为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域。无论是研究队伍,抑或是取得的学术成果,都是其他历史学领域难以比肩的。处于当今重视学术创新的时代,制度史的研究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走出原有纯制度层面的研究困境和局限,研究方法上需要做哪些改进,研究内容上需要做哪些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不断深化的目标呢?学者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邓小南先生的"走向‘活’的制度史"研究的呼吁,犹如馨香扑面,令人新爽。为了开拓制度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们推出这期"制度史研究方法笔谈",包伟民、陈长琦、李凭、卢向前、王日根5位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研究者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包茂宏 《史学月刊》2004,(10):91-95
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是德国著名环境史学家.2002年笔者在美进行环境史学研究期间,专门就德国环境史学问题访问了纳得考教授.访谈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德国的环境变迁,尤其是对环境变迁的感知,如自然的思想、景观的概念、绿党的历史、生态现代化的理论、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保护与文化的关系等;二是从与美国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环境史学史,重点探讨环境史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它与全球史的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个访谈为中国学者了解德国的环境史学提供了基本线索,有助于中国学者深入认识德国环境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19至21日,德国史研究理论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学者及武汉地区高校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8篇,就德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一、德国的战争历史反思问题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者们很自然地关注德国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和德日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朱忠武认为德国对战争历史的反思是实践历史反思的成功范例,德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战后纳粹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6.
林世昌 《攀登》2023,(3):66-73
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与贡献。近20年来,国内学界从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等方面出发,围绕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来看,国内学者们对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的一些具体相关领域,诸如其所依托的经典文本、所独有的生成逻辑、特定的发展阶段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建明 《世界历史》2007,(3):150-152
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及科研、出版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或论文提要近三十篇。与会学者在大会发言和小组交流中,各抒已见,讨论热烈而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王严 《史学理论研究》2020,(1):117-128,160
阿尤德吉·奥卢贡菊是尼日利亚第三代历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尼日利亚海洋史研究的重要学者。奥卢贡菊认为海洋史研究是对与海洋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港口、航运业和比较视野下的海洋史研究而展开"在海洋史研究方面,奥卢贡菊主张历史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其海洋史研究是在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探究港口发展的原因时,他主张挖掘多种历史原因;奥卢贡菊借鉴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视角和概念,采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海洋史"  相似文献   

9.
李宏图 《世界历史》2015,(2):135-143,161
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具有重视思想史研究的传统。通过对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的考察可以发现,长久以来,虽然思想史研究一直是欧洲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领域,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历史性"的考察。20世纪80年代,"剑桥学派"的兴起才改变了这一研究范式。与此同时,以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考斯莱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又提出"概念史"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学者们又在新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思想史的"国际转向"。目前,思想史研究一方面正在深化对具体内容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同时展开了对思想史研究范式本身的反思和讨论。而对这种学术史的梳理和反思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欧洲学术界研究范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和动力,以及重构思想史研究未来的取向与学术特性。  相似文献   

10.
彭小瑜 《史学月刊》2005,(1):102-106
对中西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学术工作,学者们对其可行性和方法论尚未给出清楚系统的说明。比较史学是否可以成为像比较文学和比较法学这样为学界所公认的成熟学科还有待学者们的研究实践来证明。以中西法制史上刑罚的宽免为例,历史研究的对观或对照方法在某些个案研究中会有拓宽视野和思路的作用;而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流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的质疑性分析,我们发现,另一种可行的同时又是宏观的历史比较研究可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社会科学研究。至少,这样一种宏观的思维将会帮助我们突破一些陈旧和可能错误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1月8—10日,"德国史学术前沿与中国德国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协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杂志和出版单位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共提交41篇论文。学者们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研究""中世纪德国史研究""史学理论及德国经济研究""德国政治及外交关系研究""德国文化及其他"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广泛触及德国史研究前沿领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绝大多数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德国青年学者,和一些已确立地位的德国学者,离开他们的国家迁往它地继续其学术生涯,尤其是前往美国。若不提及五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幕——一方面是德国知识与创造力的广泛损失,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学者在美国学术机构的有效发展,——就几乎不能阐释当前国际汉学研究的状况。迁移者尽管通过他们的学生薪火相传,这些富於戏剧性的迁移影响甚远,但它们还从未成为一个被分析与讨论的话题。五十年来在这一问题上似乎普遍一致的、刻意的沉默,使得重建汉学和东亚艺术史研究变迁的细节变得…  相似文献   

13.
检阅新时期以来的先秦史研究,人们完全有理由为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鼓舞。无论是在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先秦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民族史等专题研究方面,还是在传统的夏商史、西周史、春秋战国史等断代研究方面,抑或是关于先秦古国史、地域文化史的研究,都是新作不断,成就不菲。但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的确存在某些隐忧,理论思考的缺失或弱化,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或许是厌倦了以往古史分期讨论的繁杂和空疏,也许是不想再固守社会形态思维的刻板和教条,人们大都表现出对于理论问题的不屑和怠倦。然而,理论毕竟是学术的灵魂,没有理论贯通的具体研究,终究会显得孱弱和苍白;没有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学术发展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推进。近年来史学研究中普遍性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理论研究的弱化,已经成为制约先秦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历史研究不能逃避宏大叙事,先秦社会性质的判断也不应该缺失,这些都离不开理论思考。有鉴于此,本刊开辟三十年先秦史研究的理论反思专栏,以期唤起学界的理论兴趣。本期先行发表几位学者的思考成果,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是为盼!  相似文献   

14.
任东来 《史学月刊》2005,(8):99-106
杨生茂教授是中国美国史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不论是作为学术的组织者,还是史学教育家,不论是作为微观的研究者,还是宏观的思考者,杨生茂教授的学术工作都促进了中国美国史学科的建设,增进了中国人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他所提出的问题,他所研究的课题,他所尝试过的方法,他所追求的理想以及他所投身的事业,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后来人,并转化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13-15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德国史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湖北咸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与湖北咸宁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2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四十位学者围绕“回眸与展望”的主题,提交了近二十篇论文或论文提要。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 ① 所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② 是一部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 ,并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整体世界史”(worldhistory)著作。可以称之为“世界史”的著作有数种。一是在统一的体例下 ,由多位专家合作编撰的国别史、地区史与断代史的多卷本总集 ,如《剑桥世界史》系列、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等。也有一些是简明概要的世界史读物或教科书。另一类则是由对世界整体历史有独到研究思考的学者 ,在对世界史各领域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所撰写的体现了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学派的世界历…  相似文献   

17.
方维规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51-156,160
概念史是历史语义研究的著名范式,尤其是德国概念史模式享誉世界,备受推崇和借鉴。概念史方法在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向,同时越来越显现出解决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的迫切性。在中国新近的概念史实践中,量化分析较为常见。倘若忽视概念史方法的要领,很可能发现不了相关历史“真相”。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概念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追求。最后,概念之国际传输中的翻译困难是一个从来就有的难题。全球视野中的历史语义学是复杂的、跨地域的考析,是概念史国际化过程中极有意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22—2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生态史研究圆桌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旨在研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海外环境史学的最新动向,探讨环境史学科建设大计,推动环境史与其他史学研究特别是社会文化史的联结和贯通。来自全国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除历史学者之外,还有来自地球科学、人类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会议分“生态人类学、环境考古学与环境史研究”、“东西方环境史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动向”、“疾病、灾害与医疗卫生史”、“农业、食物与环境历史”等四个专场,与会学者就环境史学科建设、理论方法和研究路径等重要论题展开对话,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了让更多同道师友分享会议成果,现就主要问题和观点进行简要评述。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前景和意义环境史作为一种新史学,首先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纳什(Rodrick Nash)1972年在《太平洋历史评论》上发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首先提出“环境史”一词。环境史兴起的直接导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但其学术渊源相当复杂,可以上溯至大航海时代之...  相似文献   

19.
德国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是中国抗战外交史领域内的一个主要课题,也是中德关系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部中德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课题的研究对研究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国民党史、现代远东国际关系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外学者开始...  相似文献   

20.
在中葡两国史料未通过翻译为对方历史研究人员掌握之前,一本澳门史的编写不可能具有科学性和历史真实性。若不进行此项基础工作,任何澳门史似应冠以“中国澳门史”或“葡萄牙澳门史”。既然我们承认,澳门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那么她的500年沧桑也应由两国学者根据双方的史料来撰写。这样,才可能有一部不带定语的澳门史,即一部具有共识的澳门史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