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友桃,女,土家族,1916年7月7日出生于湖南慈利武家湾(现为沅陵)。因祖籍系广西桂林,其歌技又与刘三姐相似,故人称她是湘西的刘三姐,或湘西歌王。 (一)逃婚 友桃12岁被送到比她小11岁的金渊章家作童养媳,受打挨骂已成家常使饭。有次她向伙伴梅世玉哭诉,梅听  相似文献   

2.
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是广西八桂大地上的一个传说人物。传说她善良、能干、美丽,且敢于向黑恶和压迫势力作斗争.是广受老百姓拥戴爱护的女性。又因其擅歌能唱和比唱无敌手,人们又以歌后称她。这是广西刘三姐。  相似文献   

3.
区茵 《神州》2012,(28):224-225
文化经济的实现需要文化资源的支撑,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壮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现代图腾。广西如何对刘三姐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文化资源增加文化附加值?论文从塑造刘三姐文化大品牌大效应形象、打造刘三姐故乡旅游品牌以及培养人才,营造氛围,扩大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     
《文史月刊》2010,(12):F0002-F0002
<正>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在1986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相似文献   

5.
湖南道县历史悠久,"关仙"现象在当地比较普遍。"关仙"现象对信众个体的精神慰藉、心理调适、娱乐消遣等有重要作用。所谓"关仙"就是一种民众向某个神灵附体者(仙娘婆)进行"咨询"的活动。通过非结构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等方法调查得知,整个"关仙"过程包括四个部分:采花、关灶神、关病、关死魂,由仪式专家"仙娘婆"实施。民众的信仰需求与仪式专家的持续再生产是"关仙"仪式得以存在的内因,"灵性产品"竞争者的稀少与政府管制的宽松是其存在的外因。认为"关仙"现象是一种有巫术倾向的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关仙"现象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特定形式,若要达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必须要面对民间信仰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文杰 《百年潮》2001,(4):33-34
建国10周年时,广西策划了一套献礼书,从出版角度反映自治区10年来的创作成果,这是50年代的系统工程。这套献礼书由《广西革命回忆录》、《广西小说选》、《广西诗选》、《广西民歌选》、歌舞剧《刘三姐》、壮族民间长诗《布伯》等10个选题组成,在1959年9月一次推出。其中广西军区主编的《广西革命回忆录》,是这套献礼书的龙头  相似文献   

7.
她从青藏高原走来,她的脸上飘着美丽的“高原红”;她的笑像蓝天一样纯净,她的歌声像白云一样飘逸。 “在那彩虹飞架的地方,吉祥的太阳把大地照亮……七彩装点着山山水水,这里是土族儿女的故乡……” 当18岁的土族少女秦仁增来到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放歌唱起土族民歌《七彩土乡》时,观众被她的歌所陶醉,为她的纯朴所感染,为这  相似文献   

8.
正"梯玛"是土家语对土家族民间巫师的称呼,俗称"土老司",是土家族民间沟通神界与人间的使者。"梯玛"演唱的"梯玛歌"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活动、生产生活,是了解土家族早期历史文化的主要口述资料,因而显得尤为珍贵。201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吉首大学瞿州莲教授、罗中博士主编的《中国土家族梯玛歌研究》,对流传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梯玛歌"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和研究,对于保护这一珍贵濒危的土家族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书120万字  相似文献   

9.
胡小平 《旅游》2005,(3):80-86
巴乌,哈尼语"各比"、"梅巴",是哈尼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起来如歌如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色袅袅,在美丽壮观的梯田山水神话中。  相似文献   

10.
任洪胜 《神州》2011,(26):186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相似文献   

11.
《天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部杰作,创作于屈原放逐时期。溆浦作为屈原的放逐地,其宗祠、庙堂中的绘制壁画以及民间"盘歌",对诗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天问》与"盘歌"都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忻城县的土司衙门和土司调堂是全国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古迹之一。1963年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日本、西德等外国学者到此参观考察;1988年8月广西民族研究会曾邀请国内知名学者50余人在此召开"土司制度学术讨论会",电影《流亡大学》、电视连续剧《石达开》、《刘三姐  相似文献   

13.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2009年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的《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4.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鹤歌,流行在中山隆都地区申明亭村一带,它融合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隆都话语音的“省(省城广州)岐(中山石岐县城)隆(隆都地区)”三种语言演唱的民歌,音韵独特。沙溪鹤歌是从学堂歌谣中发展成为民间歌曲的歌种,歌词很有古诗词的文采,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50多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其中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2.3%,仅次于广西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学人们普遍承认,对于贵州各民族远古时代的历史情况,以及对各民族早期社会的文学艺术的追溯,民间古歌是重要的源泉。实际上,口头流传在贵州少数民族中非常丰富的民间古歌,除放射出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等特有异彩之外,其中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古歌也是追溯早期人类朴素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恩格斯曾经这样指出过,“在希腊哲学的…  相似文献   

17.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歌概念和西方的民歌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将歌曲作者身份作为主要标准,后者则注重歌曲的传播状况。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歌,在20世纪80年代即停止再生产,这一现象一般被归之于社会变迁因素,但其实也与长期以来歌曲作者权益的被漠视有关。21世纪初,浙江省江山市兴起唱"村歌"的热潮,村民约请词曲作家为本村创作"村歌",村民自发传唱"村歌",这一现象或许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女巫在黄洞瑶族乡被称为"仙娘",她们从事着沟通人神的职业,但是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性质却不同于正统宗教的执行者———师公。"仙娘"生活在边缘的社会环境之中,她们的职业、生活和家庭应当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在瑶族宗教研究中,鲜有涉及女巫这一特殊群体。鉴于此,本文以贺州市黄洞瑶族乡盘瑶的"仙娘"为调查对象,从社会、巫术、女巫的生活角度出发,观察女巫的生活史以及当地社会对她们的看法,以此使"仙娘"这一特殊的女性仪式专家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杰出边塞诗人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以下简称《破播仙凯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轮台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走马川行》),是三首歌咏战争的诗篇.其中后二首又为送别诗.关于它们所描述的战争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及作战对象等,因史籍漏载,近五十年来,一直争议很大. 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就认为《轮台歌》与《破播仙凯歌》同为咏封常清征播仙之事,并断定这次战役发生于天宝十三载冬季.他的这一观点颇为当前学术界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