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粟 《湖南文史》2011,(10):36-37
我认识陆小曼,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北平暂住,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徐志摩和张歆海(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先后来看我。胡适之对我说:“海粟,你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我问:“是哪一个?”他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哦?有那么重要?我倒要见一见!”  相似文献   

2.
丁东:您是哪年担任江青秘书的? 杨银禄:我是1967年底去的,1973年6月份走了。1973年8月份开“十大”,我已经去了学习班。学习班大概两个多月,我又休息了两个月。家也搬了,原来我爱人在钓鱼台工作,也不准在钓鱼台工作了。我们就住在钓鱼台的北边,那儿有钓鱼台宿舍。上边说我“有事了”,钓鱼台方面也不知什么事,就不让我爱人上班了。  相似文献   

3.
追忆谢兴鹏     
老谢是我去年8月在北川讲课时认识的一位学者。他叫谢兴鹏,年龄已近六十,因此我叫他老谢。“5·12”大地震之后,多方联系都无他音讯,十分着急。“老谢,您在哪里?”我经常在问。昨晚收到北川县委宣传部长韩贵钧的短信“老谢遇难了,真可惜啊!”我大脑轰隆一声,真不敢相信,原来打给他的电话通往了天堂,哪有应答?  相似文献   

4.
我认识陆小曼,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北平暂住,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徐志摩和张歆海(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先后来看我。胡适之对我说:“海粟,你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我问:“是哪一个?”他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哦?有那么重要?我倒要见一见!”  相似文献   

5.
冯时 《中华遗产》2010,(12):158-159
这也许令人惊诧,最早的“我”字不是自称,而是一种兵器的名字。为什么兵器名会成为人称代词?它具体所指的又是哪一种兵器呢?  相似文献   

6.
1听说琼瑶阿姨非常喜欢你。“琼瑶女郎”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新人的名称,是非常大的荣誉。我也一直想要突破自己,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琼瑶女郎可以演别的。2网上有个说法,“细数那些万年不红的女演员”,你也在其中,你怎么看?我太早红了。拍人生当中的第一部戏的时候,我已经红得不知道去哪了。  相似文献   

7.
8.
林昕 《神州》2013,(32):240-240
While the world is shocked by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hidden price China had to pay for rushing forward has gradually shown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ince Beijing's air pollution became a heated topic on internet,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problem involved with air pollution and have started to take precaution by downloading applications that monitor the city's air quality, staying inside when the degree of contamination is high and wearing masks if necessary. What about water? Can a country have clean water when its air is severely polluted? If the water is polluted, how serious is the pollution? What are some possible ways to mitigate water pollution that is so crucial to the surviving of human being?  相似文献   

9.
《湖南文史》2008,(6):34-34
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  相似文献   

10.
From July 5th to 16th, 2013, I joined Travel Channel's “The interior of the Himalayas” team for a rewarding tourto a series of border areas in China, including Legpo in Shigatse's Cona County and Drenthang in DingkyeCounty.  相似文献   

11.
失落的安妮     
操雨辰 《南京史志》2010,(11):19-19
坐在桌边,打开自己脑海里的书库,开始在自己的脑海里“看”书,嗯,读哪本书好呢?安妮?好,就它啦! 还没有开始看呢,不知是谁扯着嗓子来了一句:“死了都要爱!”这么一吓,我一下子把安妮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触电似的跳了起来。那破锣似的声音还在继续:“到绝路都要爱!”我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12.
火热的天,火热的斗争。一场揪斗“五一六分子”的斗争开始了。我有点莫名其妙,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的对象只是‘“黑帮、走资派、叛徒、特务、反动学术权威”等等,哪来什么“五一六”?哪样的人叫“五一六分子”?从一个个揪出来的人看,都是“小将”。川、将’脱斗我们时,其狠无比,体罚、打人无所不至,现在一个个萎顿不堪。揪斗他们的,是另一批‘叫、将”,算是真正的革命者。揪斗的架势,似乎比揪斗“走资派”之类有过之无不及,例如批斗时,被斗者站着可达八小时,最长的有三十小时,审批人员则轮流给以批斗。我心里颇…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1,(10):86-86
近日,国际拍卖公司佳土得(Christie’s)发现有若干与佳士得并无关连或未经佳士得授权之公司在擅用本公司之名称及商标“Christie's”及“佳士得”,并以“香港佳士得”、“佳士德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佳士得香港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佳士德艺术品教育学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曹寅“绍德堂”遗址新的发现许琦一次偶然相遇,方建国先生(南京梅园中学教师)对我说:"丹凤街'绍德堂'是我们方家的.附近老年人都知道是'方公馆'。我是1932年在这里出生,1952年搬出,我在'绍德堂'土生土长二十年,怎么《玄武名胜古迹》讲,'绍德堂'...  相似文献   

15.
44年过去了,往事如烟。 我们大学的毕业分配应该是在1967年8月,那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造反——夺权——分歧——武斗——支左——弹压……闹哄哄,你未唱罢我登场,上面哪顾得上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呢?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10,(6):18-29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有着深厚历史记忆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家底?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物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在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中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跟着这期杂志,跟着近百年文物普查的脚步,去找一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五月,空气中到处都是旅游味。五一、六一,接着暑假,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旅游也不断升温。而每年这样的时候,都会头痛去哪玩?家有妻儿,妻想去的地方只要是浪漫就行,儿想去的只要能玩耍就够。那,去哪玩呢?既要能玩,又要有情调的地儿……我不是一个旅游发烧友,会专门去挖掘世界各地最好玩的地方。我说不出在哪有稀有平原,在哪有旷世海景,我只会动动手指,在网络上敲打几个关键字,然后看看、挑挑,人云亦云,也仍然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8.
China's Tibet and the Tibet Literature and Art Federation held the “New Tiber” Photo Prize Awards Ceremony and Photo Exhibition in the Tibet Museum from August 9-6,2005.Mark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he exhibition showed Tibet's socio-economic progress over those four decades,  相似文献   

19.
Aminda M. Smith's bold and thought-provoking first book examines the reeducation of China's "dangerous classes" in the 1950s, using the process of thought reform to study how the new party-state answer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makes a vast pop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individuals into the Chinese People?" (p. 11). With an array of primary source materials including government documents from the Beijing Municipal Archive,  相似文献   

20.
条件反射     
小鹏  鱼儿 《世界》2007,(10):141-141
在印度旅行.当地居民一旦看出你是外国人.几乎会条件反射出三个问题。分别是:Where are you coming from(or you are from which country)(你来自哪个国家)?/What is your name(叫什么名字)?/What is your job(你干什么的)?这三个问题是个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