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梅兰芳的电影也许挽救不了戏曲的衰势,但是它能让我切实感到戏曲的存在与传承,这已经足够了。我又想起了梅兰芳与许姬传在远东饭店里的那次对话,梅兰芳说:“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我觉得我可以想象出梅兰芳说出此话时的表情,也能明白一点他走在美国街头时的心情了。  相似文献   

2.
当我第一次知道微博上有一个“辟谣联盟”的时候,觉得很高兴。我原本以为,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是谣言最少的地方,即便有了谣言,也是危害最小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藏族,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生活了20多年了,这里的人们对我很好,还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十多年前被推举为杭州市的政协委员。说来也巧,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政协委员。[编按]  相似文献   

4.
张兰予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0):118-119
见到Markus,是在上海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他一脸和气,非常健谈,尤其是谈及他服务于瑞航33年中所见证到的点点滴滴,这使初次见面的我们一点没有了拘谨。也许也正是他的温暖笑容,向我传递了一个瑞航人的精神气度,也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瑞士航空所提供的温馨服务。  相似文献   

5.
离开时,关于幸福,不丹并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却抛回给我更多问题。时间刻意为我们保留了一块人间净土,也提醒我们快乐和幸福其实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都说希望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极难绘状的形象。但在我眼中,“希望”一词明媚且具体。希望是用新技术新思想赋能农业;希望是荒地变良田,土坯房变民宿,农民变“管家”;希望是让农人有尊严,让消费者安心。初出茅庐,展露小荷尖尖从初中开始,我就被母亲送到武汉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相比同龄人,我多了一些独立和勇敢。2012年,我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70年代初,我受上级指派到位于古城北郊的第一机砖厂参与筹办一个展览。一天,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对我说,厂里有个出窑的民工想拜我为师,问我愿不愿见他。我那时也不过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工人,有啥谱儿可摆?当天下午,一位和我年龄相当的汉子便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来人显然是刚从工作现场下来,满面尘灰烟火色,下穿一条短裤,上着一件只扣了一个扣儿还错了位的粗布衫,露出挂满汗珠的胸腔。小伙个头不高却膀阔腰圆,大头大脸,两腮是络腮胡刮过留下的青茬。这形象活脱脱一个关中莽汉,但浓眉下那双大眼却毫无剽悍之气,反露出几…  相似文献   

8.
唐宝林 《百年潮》2007,(1):46-51
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诞生在长江中游交通枢纽城市——安庆。那时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是一个弱国,正经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年轻的陈独秀决心到先进的国家去寻找救国之路。如他后来写的文章所述:“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我一个人如何能逃脱得出呢……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我便去到各国,查看一番。”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文化中,乡土情怀是一个重要因素,客居异乡者要落叶归根,功成名就者要衣锦还乡,全归于一个“回”字。在巴勒斯坦的文化中,回家更是永恒的梦,流亡异国,“我的祖国就是我的旅行包.旅行包就是我的祖国,晚上我打开作床,没有土地,也没有围墙”,苦难的记忆镌刻在马哈茂德·达维什的诗句里。  相似文献   

10.
九十回眸     
我1911年3月28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城市独劳,父亲免费就读于唐山铁道学堂,毕业后在铁路上工作,后来当了总工程师。我四五岁时上家庭私塾,后转入教会办的女小和女中读书,14岁时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大学(简称“女大”)文理学院预科,193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大学时期,我基于爱国热忱,参加了各次学生运动。当时自己还是一个少女,思想上懵懵懂懂,只知道那是爱国行动,便每次随同学们去游行示威、摇旗呐喊。记得常去的地方是天安门,有时也到铁狮子胡同。我的大哥和大姐也都是大学生,他们全是五…  相似文献   

11.
李家泉 《百年潮》2010,(4):75-76
最近十余年来,台湾由“威权政治”走向“政党政治”,人民当家,社会多元,应该说是一个进步。然而我总觉得,这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这在转型社会,是一个“过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种情况,如果时间太长了,习以为常,昕之任之,不求改善,未免也会走向“反面”,这是应该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一年过去,我仍记得当年去贵阳一中报到时的情景:操场上已经熙熙攘攘站了许多人,我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所在班级的队伍并排到了最后,定下神来才发现站在我前面的那位同学相当的高——她觉察到身后动静转过脸来俯视我时,心里肯定在想,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好矮啊…… 我和这位高出我一个头的同学后来并未成为至交,到如今也顺理成章地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我的艺术启蒙 我一辈子是一个学画的人,不是画家,更不是大画家。说起郑板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知道,在乾隆年间,他曾任过潍县县令。而这个潍县,就是我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  相似文献   

14.
六六 把梦想干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蜗居》火了,我当时非常得意。有一次在飞机上听到旁边有人在谈论《蜗居》,我真想站起来像芙蓉姐姐那样摆出一个经典S型,说,‘我就是六六!”’ 令她气恼的是,“咱也跻身名流了”这么显明的现象,她那些姐妹死党竟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总当她还是那个在新加坡住经济适用房,在伟大祖国无房无车,没事就爱趴在网上看八卦的家庭妇女。  相似文献   

15.
<正>公车改革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建议,也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一件大事。“屁股坐着一座楼”,这是百姓对一些官员“坐骑”带来沉重财政负担的一种讽刺。不合理的公车消费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黑洞,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为此,我研究车改10年,呼吁车改10年,体验车改10年。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53-55
你们不道道我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你们看了我很多报道,在你们印象中,我还是一个男生的形象。其实我脱离了模范的标签,就是一个很单纯女孩子,只是多了一些东西而已”。  相似文献   

17.
我从嘉禾县迁到郴州市随子女居住已经七八年了。这些年来,在嘉禾老家里的东西一直没有清理过。前不久,回了一趟嘉禾老家。无意间打开衣柜看了看,衣柜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满满一柜子衣服。这些衣服全部是我一个人的。有旧的也有新的。  相似文献   

18.
独眼 《南方人物周刊》2011,(36):111-111
在这趟旅行之前,我不承认自己是“中国胃”。毕竟我是一个每天早上喝咖啡吃奶酷面包的家伙,活得小资兮兮,时不时来顿pizza,pasta,也出过几次国。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20.
谭干华 《风景名胜》2011,(11):100-108
那晚在书店的旅游书架前,我正在翻阅一本关于匈牙利的书。因为刚从那里回来的缘故,新鲜的记忆还带着强烈的冲击力,所以来到这里想再温习一下。这时一个女子来到旁边,也在挑选着。当她拿出同一本匈牙利的书时,她也看到我手中的书。我忍不住就告诉她买吧,我刚去过,实在是美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