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一 《文史博览》2005,(4):10-13
不在电影院放映的“内部电影” 电影还有“内部”,凡是解放后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想来都不会奇怪。那几十年间有太多的“内部”,有所谓“内部图书”、“内部文件”、“内部供应”,等等,不一而足,总归都是仅供特殊人物享用,一般人根本看不到也吃不到的东西。由此推而广之,所谓“内部电影”就是只供个别特殊人物享受的精神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2.
胡昶 《纵横》2012,(8):24-29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素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原称,它是在接收原“满映”设备器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随着伪满洲同的垮台,“满映”风雨飘摇。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原“满映”中的进步职员,从日本人手里接收了原“满映”的权力,于1945年10月1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这是我党最早建立的电影制片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
朱安平 《文史精华》2009,(12):48-52
作为新中国最早诞生的故事片之一,《白毛女》所取得的成就却是独特而显著的。它所讲述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翻身”与“解放”的时代关键词,而且深刻引导了曾一统银幕的“工农兵电影”范式的确立.为起步阶段的新中国电影赢得了最高观众纪录并蜚声于国际影坛,被认为“在中国——红色的东方也存在着电影艺术的唯一确证”。  相似文献   

4.
小溪 《中华遗产》2013,(9):110-123
满洲映画,“伪满”的电影王国,要通过电影来宣扬“日满亲善”的国策。然而历史是个魔术师,大部分中国影人和进步的日本影人,并不心向“国策”。反而展开斗智斗勇的“戏中戏”。满映实际上培养了新中国的一批电影人才,转身变成“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28-28
我很荣幸被大家认为“带了歪路”,要不然就是张三李四,谁都有可能的。中国电影那么大,我一个人带不动它,那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就是到那个点上了。也不能说今天徐峥把中国电影带上歪路。  相似文献   

6.
张绍甫 《文史月刊》2013,(12):45-48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市区,曾利用英美商人开设的“大华”、“光陆”两家首轮电影院,放映有鲜明政治意图的日本电影,以毒化中国人民,为时达两年左右。我一度在日本人办的“中华电影公司”工作,被派去接收“光陆”,开办“文化馆”。又曾协助“大华”做翻译工作。所以这一时期日本人利用电影毒化中国人民的事实,我是亲自见闻的。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杨紫烨就开始计划用纪录片的手法拍一部电影——“巧克力之城”,讲述那些在广州“淘金”的非洲人的故事。为此,她见了不少投资方,但人家都希望她能拍个“更商业点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电影还分内外?凡是经历文革的大陆人都不会奇怪。不光电影,那几十年间有太多的“内部”,所谓“内部图书”、“内部文件”、“内部供应”,等等,不一而足,总归都是仅供特殊人物享用,一般人享用不到。推而广之,“内部电影”就是高档的精神生活用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部”电影几成绝响,差不多所有的电影都属“内部”,单位可以组织观看,但不公映。在其十年间,看过的外国电影屈指可数。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我在云南农场的时候,有幸看过北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不免激动了一晚上,连呼过瘾,认为这绝对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电影艺术。后来…  相似文献   

9.
不在电影院放映的“内部电影”电影还有“内部”,凡是解放后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想来都不会奇怪。那几十年间有太多的“内部”,有所谓“内部图书”、“内部文件”、“内部供应”,等等,不一而足,总归都是仅供特殊人物享用,一般人根本看不到也吃不到的东西。由此推而广之,所谓“内部电影”就是只供个别特殊人物享受的精神生活用品。到了“文化革命”,“外部”电影几成绝响,差  相似文献   

10.
刘军 《文史精华》2005,(4):56-61
“文革”后期电影《海霞》,是在周恩来提出“现在电影太少了”之后拍摄的,在内容及形式上均突破了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模式。这使“四人帮”大为不满,借口片子有问题而百般阻挠上映。此事闹到政治局。因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赞赏得以发行。“四人帮”更加恼怒,于是此片便成为江青等人手中的武器,借“反击右倾翻案风”将矛头直指邓小平。《电影<海霞>蒙难记》一文再现了那个荒诞年代的荒诞事。  相似文献   

11.
Fashion     
《世界》2012,(7):212-214
近日,中国电影票房王冯小刚导演,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华“大腕”男人于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携手成立合资公司,打造电影旅游商业项目——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以呈现一个“乌托邦”式的电影主题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2.
王淼 《文史精华》2011,(1):23-27
一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如果说,历史是一种回忆的话.那么,文革给当代中国人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而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中,不时浮现上来的,除了那些对个体生命而言的噩梦般的人生体验之外.也许还有不止是“娱乐”的文化生活经验。自然,被视为“最高群众性”的电影,  相似文献   

13.
有故事的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3,(6):106-106
戈达尔有句名言:“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彼得·杰克逊想把这一数字变成48,现在看来,这一雄心正在受挫。国外观众对48帧反应并不积极,而在中国内地,48帧版根本就没被引进。当然,这并不妨碍《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成为挑战想象的视觉盛宴——特别是在亮度足够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被称为“电影始祖”。而今,电影正如日中天,而中国的皮影戏还在孤独、落寞中挣扎着前行。  相似文献   

15.
索穷 《中国西藏》2006,(4):90-92
2005年是“中国电影100周年”。作为中国电影的组成部分之一,西藏的电影事业也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首往事,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和情节。[编按]  相似文献   

16.
更多的人在王全安的婚事中记住了他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低调地拍了5部电影,且把它们悉数送上了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转型期,我们需要更多“王全安式”的导演,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发出独立、有价值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李斐然 《人物》2018,(5):30-31
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今年7月即将上映,为了拍好它,他专门跑到英国找了一个市场分析师当顾问。他并不是要拍财经话题的电影,恰恰相反,这部电影跟《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样,讲一个民国时代关于间谍、仇怨、谋杀的故事。但姜文很确定地告诉自己的编剧团队,找这个人没错,“这老外比嗅们懂北京。”  相似文献   

18.
“被好莱坞同化”、“商业化”,吕克·贝松一听到这两个词气儿就不打一处来。“刚才是哪个记者说我的电影商业气息太重的?”1月16日下午,他携收官之作《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亮相北京,发布会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八宝粥,记者提问时间将近两个小时,谈电影、讲成长、说情感,他什么问题都愿意回答,唯独当人问到“好莱坞”、“商业化”的时候,他脸一拉,花白的连鬓胡子根根直立。“我真的很气愤,为什么老把我跟好莱坞扯在一起,好莱坞有好莱坞的好电影,我呢,一直在拍我自己想拍的好电影,别再把我们扯在一块了行不行?”  相似文献   

19.
三石头 《风景名胜》2013,(2):132-139
早些年,冯小刚的电影《手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严守一”少年时期住的古朴的山村,在现实中就位于北京的门头沟区斋堂镇,村名叫做爨底下,建村于明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相似文献   

20.
“高,实在是高!”——这句41年前的电影台词,今天还在被人们模仿和引用。“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句32年前的电影台词,同样让现代人口口相传。伴随这两句台词,著名演员刘江在银幕上留给人们深刻记忆的,全都是鼓着眼泡、满脸横肉,让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齿”的“坏蛋”。在京郊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记者见到生活中的刘江。他全无银幕上的霸气和匪气,一件衬衫,套件小马甲,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