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民主的再发现;下卷主要剖析了现代学者关于古典民主的认识和阐发。总体上看,该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西方古典民主传统在后世所发生的影响。研究的着力点是在揭示古典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对古典民主与共和政治观念在西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阐释古典民主与共和观念的演变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其中心是历史元素(民主共和观念)在各历史阶段上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的研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民主的再发现;下卷主要剖析了现代学者关于古典民主的认识和阐发。总体上看,该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西方古典民主传统在后世所发生的影响。该书着力点是在揭示古典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对古典民主与共和政治观念在西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阐释古典民主与共和观念的演变与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共和一直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奋斗的目标,辛亥革命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实施提供了契机。虽然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往往变形走样,但一心独裁的统治毕竟也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悄悄地偷梁换柱,逐渐地将民主共和转变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民主共和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张謇等对中国民主共和的贡献,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关于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对中国民主共和贡献的研究则少人涉猎。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革命领导人和后世的研究者看来,代表制共和政体的建立乃是美国革命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政治创新。形成于中世纪、长期作为君主制统治辅助机制的代表制,在美国革命时期复杂的思想论争、利益博弈和权力斗争中发生转化,变成了现代民主(共和)政体的基础性制度。美国革命一代关于代表制进行过多次热烈的讨论,其中贯穿着民众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分歧与竞争,反映了民众和精英之间的猜忌、冲突和较量。同时并存的多种代表制主张经过争论、平衡与折中,形成了作为现代民主的机制的代表制理念,并且预示了此后美国民主政治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所形成的优秀传统。通过异质文明的累积、基督教文明的传播和对古典政治文明的摄取,英国形成了君主制背景下的共和主义。这种特殊的共和主义,依托于多种政治群体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给英联邦国家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的共和主义是否能使英国乃至世界政治通向真正自由与民主的幸福之路,仍然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伍廷芳在晚年隐居后受到革命浪潮的推动毅然投身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先后与北方代表唐绍仪、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展开唇枪舌战。重点争论了退位清帝的名号、居所以及禁卫军编制等问题。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关乎民主共和体制根基的牢固性,伍廷芳坚持施行清帝退位、拥护民主共和,革命立场坚定。优待清帝的处理是伍廷芳综合南北实力,在稳定全局的前提下实现民主共和之选择。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条件的不成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治出现了种种问题,招致人们的批评。袁世凯及其拥护者利用此种批评,称共和制易造成内乱,不适合中国,而君主制则符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有利于秩序的恢复与立宪政治的建立。由此引发共和派与帝制派的思想论争。在论争中,共和派揭破了帝制派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面目,捍卫了共和民主的价值,并提高了自身对于共和政治的认识,对共和政治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能给予理解,对中国建立共和民主的艰巨性、长期性,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傅济锋 《安徽史学》2007,1(3):120-122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权,成立了民主共和政府,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政权进行深入斗争的同时,在民主革命阵营内部,妇女还未完全从封建制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为争取平等参政权,女界展开了新一轮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杨度的政治主张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了急剧转向:从主张君主立宪转向赞同民主立宪,并组织共和促进会,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呼号。杨度政治主张的这种转变,是迫于客观形势的暂时策略,还是政治思想的根本转变?学界向来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杨度从主张君主立宪向赞同民主共和的转变,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并不是其政治主张的根本改变,更不能说他根本放弃了孜孜追求的君主立宪理想而倾向民主共和。从总体上看,杨度仍然是君主立宪的信奉者,赞同共和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不过君主立宪的"君主"内涵有了根本不同:立宪君主不再是清帝,而是一代枭雄袁世凯。正是抱定借"君主"以实现立宪的思路,杨度才会撰写《君宪救国论》并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大造舆论。  相似文献   

12.
讨伐袁世凯叛国称帝的护国战争,是一场保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战争。护国军在云南首义后,推动了护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推翻了袁氏“洪宪”帝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得以复生。护国运动的胜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封建专制制度为更多的中国人民所深恶痛绝。正如列宁所指出:“不管……伟大中华民国底命运如何,但世界上决没有一种力量……能铲除亚洲国家和半亚州国家中人民群众底英勇的民主精神”。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者谈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情,大凡称“民主共和国口号深入人心”。这一结论未免过于笼统,有失简单。首先,从同盟会成员来看,真正了解民主共和含义者并不多。同盟会成立前,除兴中会外,其他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没有在纲领上提出民主共和。同盟会成立时,其成员对孙中山民权主义在认识和理解上也存有分歧。从一定意义上讲,同盟会仅是一个各  相似文献   

14.
凌霄 《文史春秋》2009,(4):55-57
在中国由君主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的伟大斗争中,黄兴是中国推翻君主专制、缔造民主共和国时代的伟人,是和孙中山并列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15.
黄钟 《炎黄春秋》2012,(1):72-78
对于所谓政体,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采用的解释,是指一个国家中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历史上,大国怎样崛起,如何衰亡,跟其政体息息相关。自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大国经验显示,不行民主,不搞共和,也有可能富国强兵,不过试图用国家富强来替代和阻碍政体向民主共和转变,是一条充满危险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6.
王清  高文动 《神州》2011,(4):87-87
民主共和制政体在经历了古老而久远的发展历程之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实现共和之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结合中国实际而创立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并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而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论民国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敲响了满清王朝复灭的丧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满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民国时期。贵州以张白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三日夜,发动了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在贵州二百多年的统治,贵州进入了民主共和的历史.贵州当时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大权旁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但是,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戊戌以来发展教育的思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康有为希望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小改良的阻力,加强与封建士大夫的合作;另一方面他并不希望在摧毁整个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来推行民主改革。而康有为的忠君思想和对光绪皇帝的期望,以及对知遇之恩的报答,更加促使康有为坚持保皇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与革命。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这种新型的共和政体,不再是"人民"与贵族分享权力的混合政体,而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代表制政体,它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适应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古典共和理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民主"的概念也得以扩充,"人民"通过代表制行使政治权力的政府,与"人民"亲自掌握权力的政府一样,都可以叫做"民主"。这两个交错并行的观念转化过程,不仅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而且使得两个原本含义不同的政体名称,最终变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施治生在人类历史上,民主和共和制度及其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代。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①从词源学来说,古希腊文δημοκρατια(民主),是由δημοζ(人民)和κρατο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