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南土墩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象馒头状凸出地面的大小土墩,且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这些土墩大多数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①。这类土墩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为“石室土墩”②,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另一种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为“土墩墓”,遍布于苏南地区。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③。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2.
鸡笼山石室土墩群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东鸡笼山山脉上,是一处东周时期的石室土墩墓群。D1是土墩群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发掘揭露了大型石室土墩墓的建造过程,丰富了对石室土墩的认识。石室内地层叠压关系的发现证实石室存在"多次利用"的情况,不仅还原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与历史上的使用过程,而且明确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初衷。  相似文献   

3.
江浙地区石室土墩遗存性质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于江浙地区的石室土墩遗存,对其时代,目前已有定论是为两周时期的遗存,但对于它的性质用途,认识尚不一致。笔者于1982年参加过浙江长兴便山石室土墩遗存的发掘,经过这几年来对这批资料的整理研究,对这类遗存的性质逐步产生了一点认识。现以这批发掘资料为基础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学锋 《东南文化》2011,(4):107-117
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曾被学术界划入"吴越石室土墩文化圈",认定为春秋吴国"军事设施"等。对其分布、形制及出土物等资料的研究显示,其应为唐墓。结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关于唐代连云港地区新罗移民的记载,及对考察朝鲜半岛5至8世纪横穴式石室墓的相关考察,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可推断为唐代新罗移民的墓葬。  相似文献   

5.
论太湖地区石室土墩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太湖地区石室土墩的性质韩建立一、石室土墩的分布地跨江浙两省的太湖面积达2213平方公里。环太湖则是连绵的低山和丘陵,这些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数十至二百米左右,三百米以上的极少。在这些低山上几乎没有例外地密布着馒头状的土墩,这些土墩即为考古界所研究的石...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时代特征,可将其分成三座墓葬。该土墩墓的发掘为研究石室土墩墓的地域分布、营建和使用以及百越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土墩,包括土墩与津大b室的士墩、从外观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其实是两个结构不同的建筑物。前者系指平地起打的人工堆成的土墩,后者是指构筑石室后,再堆土成墩,我们称它为石室上墩。上述两种类型的土墩遗存,以往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0年6月经过对慈溪市桥头黄婆山石室土墩遗存的清理,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尔后又发掘了一批L墩和石室土墩遗存,根据现有材料,略作初浅的探索。一、土墩的分布根据我们调查资料所知,奉化县白杜乡的南话讨、山厂村。舒家乡梁家墩都有发现。仅长山山麓一处,{:墩集中,总面积可达6000平方米;吴…  相似文献   

8.
正土墩墓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殊的墓葬类型。这类墓葬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发现,70年代后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土墩墓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如土墩墓主要分布于苏南、皖南、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岗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葬死者,墓葬有坟丘而无墓穴,每个墩内有一墓或多墓,随葬品多为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部分墓有青铜器,墓葬时代相当于商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论土墩墓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墩墓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特殊的葬式.其营造特征是以平地(或亦有少数设坑)埋葬,一般未见有葬具,随葬品多属陶瓷类器物,并在其上起封堆土,外形略呈馒首状.分布范围主要在江南地区,并以宁镇(南京、镇江)、衢新(衢州、新安江)及皖南等地最为密集.土墩墓虽然自50年代即已被发现,但当时人们对它的特征及其时代,却是囿于材料的孤立、零碎,而难以得出全面、系统的认识.其后,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70年代中叶,宁镇地区的考古工作者,相继在句容浮山果园、溧水乌山及高淳顾陇等地,陆续清理、发掘了多座土墩墓,取得了一批较为丰富、可靠的考古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刘兴、邹厚本等先生分别撰写了有关论文,开始了对土墩墓综合研究的工作,他们的许多观点至今仍不失其正确和学术的价值.近些年来,土墩墓考古的数量和范围,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湖熟文化遗址考古,更有着令人瞩目的收获.为此,这就有必要对土墩墓分期及其有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本文仅是这方面的一次粗浅的尝试,希望能得到考古界同仁的批评教正.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遗存时代性质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亘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锦屏山、伊芦山,广泛分布着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作“唐王洞”、“藏军洞”、“土瓮子”、“土洞子”、“古墓葬”的人工土墩石室。关于土墩石室,本世纪初,地方学者吴铁秋在他的《苍梧片影》中收录了一位叫庞寿峰的《云台山古洞探考》一文。文中对分布于云台山的古洞进行了考证,认为:“是古代的非近代的;是人工的非天然的;是多数的非奇零的;它们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洞是建在水草多处。”庞先生首次在江北考察云台山土墩石室的情况,在较长时间并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五十年代,朱江先生在吴县五峰山发掘  相似文献   

11.
土墩墓主要分布于江浙地区,它以丰富多采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埋葬形式,越来越吸引着考古界的关注.土墩墓的起迄年代大体与当地的印纹陶遗址相一致,是吴、越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吴、越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涉及到土墩墓.近些年开展的一系列对土墩墓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对于探索吴、越的历史文化而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试就至今所调查发掘的土墩墓材料,通过对其分布情况的分析和各地内涵的比较,对有关土墩墓的国属、文化区别以及渊源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胡兵 《东南文化》2016,(5):71-81
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御马墩)是一处西汉早期至东汉早期的墓地,共发现墓葬97座,墓葬排列有序,呈向心结构排列,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是淮安市博物馆近年来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时代跨度长,出土物最丰富的一个墓地。墓地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汉代土墩墓研究的资料。淮安地区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土墩墓,墓葬极具地域特征,作为汉代土墩墓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必将会把汉代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从1956年丹徒烟墩山土墩墓的发掘开始,国内的考古工作者即对土墩墓做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此次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的发掘,使我们对土墩墓的形成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来说,一座土墩墓的形成要经过选址、铺垫基础、埋墓、封土等几个重要程序。在丘陵山地,土墩墓一般建在山脊和高岗之上;在平原  相似文献   

14.
丁金龙  陈军 《东南文化》2012,(4):59-70,132
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苏州地区西北部70余座山脉发现土墩300多座。土墩均分布在山脊上,有一山一墩、一山多墩以及一山数十墩,大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按结构可分为石室土墩与土墩墓:前者为一墩一室,有军事、祭祀、居住、墓葬等多种用途;后者均为墓葬,大多为竖穴墓,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显示,墓葬大多为吴(越)墓葬,亦有楚墓,其中吴国王陵中存在的盗掘与毁墓现象,应与越国和楚国的报复性挖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浙北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太湖地区包括浙北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遗存分布区,仅浙北地区的土墩墓就有上万个。近四年来的遥感考古工作,已获得不少关于土墩墓的影象特征和土墩墓分布规律等的研究成果。航空遥感照片上的土墩墓的影象大小、色调、灰度、形态等是土墩墓解译的基本依据;同时影象所在的地貌部位,海拔高度是土墩墓解译的重要参考依据。浙北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长兴和安吉两县,湖州市郊的西部也有较多分布,而德清和余杭土墩墓较少。浙北土墩墓的分布类型有山脊型、山麓型和平原高地型;浙北土墩墓就形态而言,有卵圆形、圆形;面积也有大中小之分,大者底径可达50余米,小者仅3-5米;另外就土墩墓的组合而言,有串珠型、集群型和离散型。土墩墓集中分布在海拔50-200米的丘陵缓坡上,海拔略高的平原岗地上也有较多分布,这种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港境内石室土墩、几何印纹陶、吴国青铜器等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探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7.
陈元甫 《南方文物》2006,(2):84-87,80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吴越地区较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之分,而以后者为多,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一墩多墓的年代及其如何分期等问题尚持有不同看法。有少数学者认为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同一或相近时间内埋葬的,因此它们的年代应该是同一或相近的,分期研究应以每个墩为基本的考古单位,而不是墩内的各个墓葬,同墩内出现的叠压打破关系,不具有地层学上的意义。本文作者则同多数学者一样持有不同意见,文中列举较多的江、浙地区考古发掘的墩例,从一墩多墓其封土结构的不同和墩内各墓年代早晚悬殊等几个方面,并以同一地区的石室土墩墓材料为佐证,证明同墩内的多座墓葬是在不同时间形成的,大多数墓葬的年代存在着早晚关系和相隔时间久远,最后作者进而认为,对土墩墓的分期方法,应以墩内的各座墓葬为基本考古单位,而不应是整座土墩,再结合墩内发现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排比和分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通篇论文结构严整,资料丰富,论证有力。通过一墩多墓中的封土结构及叠压或打破关系,再以各墓中出土遗物陶瓷器为依据,这种对士墩墓进行分期和断代的方法是科学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在白马湖畔郑岙村童子山、和尚山等地发掘石室土墩墓40座,出土器物170件,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大宗,还有部分石器和青铜器。这批发掘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杜佳佳  王根富 《南方文物》2010,(4):120-132,142
"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江苏和安徽二省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属吴国范围.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学术界将这些古文化遗存称之为湖熟文化和土墩墓.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熟文化和土墩墓即为吴文化遗存.在苏皖南部所发现的土墩墓中,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往往出土有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人们认识这一地区鲜为人知的青铜文明提供了珍贵资料,(图一、二、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