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顺山集文化多处环壕聚落开展了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针对生业经济与地方性植被景观的分析与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对顺山集文化不同地貌类型和聚落形态的相应比较。本文立足一处经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小型聚落,继续探索人为堆积的取样方法,开展微体植物遗存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稻作农业和植被景观,为认识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提供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2.
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的聚落形态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仰韶时代城邑(7000-5000BC)这是东亚大陆城邑的初现期。已发表材料的城址13处,均为环壕聚落。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均有分布,而以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最早。其中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最为集中,计5处。此外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中都有分布,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澧县八十垱遗址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土围的迹象(图一)。  相似文献   

4.
王芬  黄梦雪  高鸿儒  路国权  张义中  宫希成 《东南文化》2023,(3):44-58+191-192+194-196
卫田遗址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代及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壕沟、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该遗址丰富了淮河中游南岸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资料,对推动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和聚落形态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庙台子遗址是随枣走廊一处以商周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2011年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发现后,为探寻与墓地相关的聚落遗存,2015~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共1095平方米。考古发掘显示,该聚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使用至东周时期,两周时期是其主要使用阶段。西周早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主要有环壕、烧土堆积、大型柱洞和墙基、房屋活动面等建筑遗迹;大量生活陶器,铜块、陶范、陶鼓风管等制铜遗物,骨器和骨料等,表明了该遗址等级较高,可能为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遗址。  相似文献   

6.
本次调查在屈家岭遗址周边新发现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以往的认识,其中屈家岭遗址是在遗址群中具有核心地位。调查还发现包括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大环壕系统,另外还可能存在仅限于屈家岭遗址南部的小环壕系统,这是继三次发掘后对屈家岭遗址群聚落结构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突破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荆山遗址是山东后李文化时期重要的环壕聚落遗址。本文着重介绍了小荆山遗址环壕的形状与结构、环壕内地层堆积。通过分析发现 ,小荆山后李文化时期环壕的西半部利用了自然冲沟 ,东部为人工开挖而成。文章对环壕聚落内居址、墓葬的布局进行了探讨 ,进而认为 ,在山东地区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存在着环壕聚落 ,其后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代的一些遗址中也有环壕存在的迹象。小荆山后李文化的环壕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结构最清楚的环壕 ,它的发现 ,将带动山东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及环壕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7~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龙山时期的大型环壕,环壕围合的瓦店遗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在考古研究中使用土壤学的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瓦店壕沟的功能与性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在配合国家大型基建工程的文物保护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在湖北孝感市和武汉黄陂区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 叶家庙遗址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中心城址聚落.通过近5个月的调查、勘探、发掘,发现了城址的城垣、环壕,城内居住区、公共墓地.整个城址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发展与演变脉络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11.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12.
2012年,驻马店文物工作者对驻马店市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采集的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较丰富,有陶器、石器、动物骨角器及牙齿等。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增添了新资料,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驻马店区域内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年;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年。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龟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普宁市东南郊马栅村,2009年5~10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普宁市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3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20处,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铜器,其中以陶器、石器为主。根据出土器物的类型、形制、纹饰、组合等将龟山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期,第一期的年代稍晚于虎头埔遗址的年代,第二期处于后山文化较晚的阶段,第三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5.
马竹山  方向明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2012,(6):4-16,1,2,97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6.
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为配合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位于四川会理县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的大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Ⅲ区发现包括灰坑、窑址等在内的数十座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出土大量陶片,为研究城河流域乃至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及陶窑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罗敏 《文博》2009,(6):314-317
在长江中游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文物埋藏环境常见这种类型:即文物长年浸泡在封闭严密且水位较为稳定的地下水环境。这种埋藏环境中的文物,出土时保存状况往往相对较好,其中彩绘陶器的彩绘层在出土时大多保存完好、色泽鲜艳。但由于颜料层中的胶接物质却早已失去粘性,即使较轻微的碰触,也很容易使之脱落。不仅如此,出土之后,随着保存环境的突变,伴随着陶器中水分的挥发,颜料层也会随之开始出现一系列病害,如变色、酥粉、脱落。因此,选择适宜加固饱水彩绘陶器的加固材料在出土后尽快对彩绘层进行加固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彩绘陶器颜料的组成、文物埋藏环境、出土后的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水坑环境出土彩绘陶器出现的各种病害的原因,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几点关于水坑环境出土彩绘陶器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谢焱  刘兵兵 《文物》2012,(8):4-26,1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至2009年共清理墓葬20座。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新发掘清理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M18~M21、M59),大部分为竖穴阶梯墓道偏洞室墓,竖穴内均随葬有车及牛、羊、马头骨和腿骨等,其中M18出土的2号车,车身不同部位采用铜、银、贴金铁饰件以及汉蓝、汉紫珠和髹漆等装饰。墓葬出土有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器物,其中铜敦、匝、三足壶和盆以及数量较多的漆耳盘(杯)等为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器类,为研究西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水稻驯化的植硅体证据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井遗址顺山集文化一期由洼地和水沟组成的水稻田,很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植硅体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论断给予支持。从顺山集文化一期到二期,韩井遗址均以水稻双峰型植硅体居多,而且其百分比和浓度(均值)均呈现增多的态势;水稻扇型和横排哑铃型植硅体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与同时期顺山集遗址相比,韩井遗址的水稻扇型植硅体尺寸偏小。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个数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形态测量用于水稻驯化程度的判定上,表现出非协同性。陶胎中掺入破碎稻壳是韩井遗址水稻栽培与驯化实践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