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山村遗址经两次发掘,发现了10多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和一处包括房址和墓地的崧泽文化聚落,其中首次揭露9座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盛起新 《南方文物》2012,(2):98-116,81
一、前言 崧泽文化的分布以环太湖为中心,自1957年在湖州邱城遗址发掘出中层的9座墓葬①,以及1958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②的发掘后,学术界便开始一连串对崧泽文化的认识与研究.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崧泽文化或被归入马家浜文化,或是划入良渚文化的范畴③,直至1979年汪遵国先生发表《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和黄宣佩先生在《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文中,才正式提出”崧泽文化”的命名④.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文化的比较分析,崧泽文化的起迄年代约在距今6000—5300年,其间经历了70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山村遗址近几年发掘了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重要聚落,包括有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和大房址等众多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对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葬等级进行界定,探讨高等级大墓埋葬制度,以及对高等级大墓对应的"王者"时代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东山村遗址在环太湖流域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敏 《东南文化》2023,(1):70-91+190+192
太湖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家浜时期文明曙光初现于太湖北部,奠定了太湖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基础;崧泽时期的太湖北部率先进入王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形成了太湖流域的民族共同体,东山村遗址群成为原生型“崧泽古国”的政治中心;良渚时期的太湖流域进入神权统治的古国时代,太湖南部的“良渚遗址群”与太湖北部的“寺墩遗址群”成为“良渚古国”并立的政治中心。王权统治的“崧泽古国”转型为神权统治的“良渚古国”,成为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独树一帜的“太湖模式”。  相似文献   

5.
木易  高亮 《南方文物》2011,(2):138-144,113,121
《关于崧泽文化较晚阶段遗存的相关问题》一文,对崧泽、徐家湾和南河浜三处遗址中崧泽文化较晚阶段的遗存进行了类型学分析,试图由此确立崧泽文化晚期的标识性的器物组合,以明确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界限。由于此文没有全面展开,作者也认为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但对崧泽文化晚期遗存的分期还是值得相关的研究者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青墩遗存分属龙虬庄文化、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江淮东部地区较早地成为太湖地区文化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钱塘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区、宁绍平原存在着三个先后有继承关系的史前文化,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为行文方便,在此简称为马家浜诸文化,其时间距今约为7000年至4000年左右。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墓葬方面,除了墓地规模、随葬品种类、数量发生了变化以外,尸骨头向、仰俯等亦发生了令人深思的变化:从马家浜文化的俯身直肢、头北足南演化成崧泽文化早期的仰身直肢、头北足南,中晚期和良诸文化的仰身直肢、头南足北。丧葬制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郭梦雨 《东南文化》2023,(1):102-111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衔续紧密,二者过渡阶段的遗存并不具备稳定的文化内涵。在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转变过程中,以鼎、豆为代表的器物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双鼻壶、匜等则是良渚文化时期新出现的器形。同时,以陶器为标准的文化分界在环太湖内部的各个区域还存在不同表现形式,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转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崧泽文化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崧泽文化是以上海青浦区崧泽遗址的墓葬遗存为其典型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其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本文通过对崧泽文化的类型学分析,对崧泽文化分布区内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遗址的集中分布情况,将崧泽文化区分为四个小的文化区域, 初步确立了崧泽文化的时空框架。今后拟以此为基础,对崧泽文化中发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东南文化》2000,(1):40-55
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发掘和调查,揭示出其内涵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并清理崧泽文化墓葬27座、灰坑1座,良渚文化残房基1座、灰坑4个、灰沟2条,出土陶、石、玉、骨器150件左右。  相似文献   

11.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灰坑,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将以骆驼墩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相似文献   

12.
马家浜文化晚期陶鼎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晚期,形态各异的陶鼎开始兴起。各个类型陶鼎在时空分布、创制机理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本地区固有的以釜为主的炊器传统有着亲疏程度上的显著差异。不同制鼎传统之间彼此影响,关系错综复杂,一度形成了多个本土和外来传统并立的局面。厘清这些陶鼎类型的源流谱系,对于明确其后续影响,乃至阐释整个环太湖地区史前陶鼎传统的形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龙山文化时代,江淮地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江淮土著遗存以及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对宁镇地区产生了影响。夏时期,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南下成为影响宁镇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催生了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同时还传承了部分良渚文化传统,构成了点将台文化的主体。此外,点将台文化中还保留了龙山文化时代的部分遗存,从而表现出了宁镇地区夏时期复杂的考古学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4.
尉迟寺出土陶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琪昌 《江汉考古》2006,(1):38-43,93
史前陶鬶发展的主流看法是起源于海岱地区,然后向周围传播。但是,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陶鬶现象给这种观点带来了难解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尉迟寺出土陶鬶的验证,再次肯定了陶鬶应该发源于太湖地区。并且,尉迟寺遗址也是陶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陶鬶的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对凌家滩及裕溪河上中游区域的系统调查中,在467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现汉代及之前的遗址95处。参照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分期将调查遗物分为八期。初步研究发现,区域内各期遗址数量呈现波浪式起伏,崧泽文化和西周时期是该区域聚落发展的高峰期,在崧泽文化晚段出现了以凌家滩为核心的较为明显的聚落集中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南宝力皋吐墓地既含有与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等周邻文化相对应的成份,又有来自北方尚不确定的一些文化因素,以及自身特点鲜明的陶器群。这种多元文化构成是南宝力皋吐墓地最显著的特征,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与已知的考古学文化不同,而是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拟定名为南宝力皋吐类型。  相似文献   

17.
史前太湖流域,礼器出现在社会初步分化的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社会,社会成员分化成为不同的等级、阶层,与此相适应,太湖流域史前社会出现了陶质、石质和玉质三种不同质地的礼器,并有着比较严格的使用制度,太湖流域史前社会的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rst farming groups on the North European Plain w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Mesolithic foragers who had inhabited that region for almost 7000 years.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very different communities are fascinating for archaeologists interested in the northern European Stone Age. Research at D?bki in Poland provides elements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Neolithic transformation along the southern Baltic coast. Pottery from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Danubian societies has been found in a hunting-gathering context (), a fact that sheds light on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Late Mesolithic communities and early farmers. Imports from the Linear Pottery Culture, the Stroked Pottery Culture, the Lengyel Culture, and the Ertebølle Culture are found associated with Late Mesolithic layers, while pottery of the Bodrogkeresztúr Culture is related with the local Funnel Beaker settlement. This imported pottery reflects long lasting contacts between Mesolithic and those Neolithic communities that promoted the neolithization of the coastal region.  相似文献   

19.
卢瑞宇 《东南文化》2022,(1):91-103
后李文化是一支以形态多样的圜底釜为典型陶器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三期四段,绝对年代约为距今8500-7000年.目前可划分出三个地方类型,即月庄类型、小荆山类型和前埠下类型,分别位于泰沂山系北侧的西部、中部和东部.鲁中南地区可能存在后李文化的另一个地方类型,其与月庄类型和前埠下类型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在距今约7000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