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元衡,唐中期宰相,宪宗朝征淮西吴元济时,被节度使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暗杀。关于暗杀时间,史书有二种记载。《旧唐书·武元衡传》载: “元衡宅在静安里,九年六月三日(按即宪宗元和九年),将朝,出里东门,……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而《旧唐书·裴度传》载: “十年六月(按即元和十年),王承宗、李师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到底是哪年武元衡被刺呢?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08,(5):12-12
2008年4月8日,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墓顺利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据主持该项目的丝织品修复保护工作的王亚蓉教授透露,该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2年第2期刊载李鱓手札真迹一通,同时发表王咨臣同志一文。王文就札中内容论定了李(?)滕县离任与定居扬州的时间,因事关"扬州八怪"之一李(?)的生平思想,结论又颇新异,故较引人注意。为便于商榷,先将李氏原札有关部分列下: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之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阖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买画笔,贤侄在杭州,而愚不寄书来购画笔,是坐失好机会矣。……乾隆十年腊月初四日辰刻,扬州小东门内雷坛寓斋书寄道源贤侄入览。复堂懊道人白。据以上内容,王文作出两点论断:一、李(?)于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底离开老家兴化赴扬州,从此在扬州定居"托钵"。二、  相似文献   

4.
一李龙太是河南省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年仅11岁的李龙太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县林移村(这村人全是从林县逃荒来的)。那时,上党地区到处都传唱着“太行山高,漳河水长,李顺达美名天下扬”。李龙太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并得知李顺达也是林县人。1955年,在晋东南地区召开的一个农村干部座谈会上,他终于认识了李顺达。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交往。那年秋后,李龙太去西沟参观,李顺达领上他满村转。在老西沟三岔口,李龙太见这条老沟又向外叉出两支,李顺达原来住过的那孔窑洞就在这三沟交汇处,便说这里的风水好。李顺达说“:要不是解放,风水再好…  相似文献   

5.
正李赐凡,曾任红四军十师政委、师长,江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奉命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1935年2月牺牲。一李赐凡,原名李嗣蕃,1908年2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鹧鸪坪村。家中世代务农,父亲李富祥常给人打短工,长期患  相似文献   

6.
一、‘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应从汉书作‘十年’ ‘太史公自序’有‘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天历始改’的记载,这里的‘五年’,是指司马迁自元封三年担任了太史令的职务这一年算起,到太初元年,共力五年之数,(公元前一○八年到公元前一○四年)。这是自来史家一致承认的算法,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自序’中的‘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相似文献   

7.
“渔庄记”碑石高六十九厘米,宽一百一十三厘米。纪年为大德十年(公元一三○六年)闰正月中瀚曰。北山陈俨撰,吴兴赵孟頫书,安阳李郁模刻,系清乾隆年间出土。清乾隆年间学使李玱云为此碑作跋说:“是碑为安阳监生孙讷见农人出诸土中以米易得……藏诸学宫”此碑石后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一九五二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时转至新乡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李绂藻轶事     
童年苦读清代翰林学士、沙湖的李绂藻,在当时的两阳州称得上是一个人物,直到如今,沙湖人犹津津乐道。李绂藻,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后升任礼部左侍郎,又兼署工部和刑部在传郎。最后调任仓场侍郎,病逝于任所。李做了三十余年的京官,可谓名震京都,无人不晓。但李绂藻之得以名传后世,并不一定在于他后来的官位,更重要的还是他早年勤学苦读的事迹。据传李绂藻出身于贫寒之家,童年时,父母无力继续供其念书,只好让他天天在东荆河扳罾以帮补家用。但李绂藻不甘抛弃学业,乃一边扳罾,一边手…  相似文献   

9.
郎绍君 《收藏家》2006,(12):73-78
初识李老十,是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六人水墨艺术展”上。他的黑胡子、善良目光、湿和笑容,他的水墨残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多次看到他的新作,他多次相遇,却总是匆匆来去,  相似文献   

10.
平越是京滇古驿道上的重镇,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初“贵州建十数卫,平越卫最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平越卫指挥李福建土城,建文三年(1401)改为石城。城垣周长4700米,高7米,宽5米。建石拱城门4座,城  相似文献   

11.
《明史》卷二二八《李化龙传》,对其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关于他的卒年记载:“卒官,年七十”。据史料考证,李化龙只活了五十八岁,并非七十岁。李化龙的生前好友、明吏部尚书赵南星给他写的碑文中说:李化龙“生于嘉靖甲寅三月十日,卒于万历辛亥十二年十五日,年五十八耳。”(《味檗斋文集卷十·明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李公碑》)嘉靖甲寅为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历1554年,万历辛亥为万历三十九年,即公历1611年。从嘉靖甲寅到万历辛亥相距为五十七年,按旧历年法计算恰为五十八岁。赵与李交往甚深,对李本人及其家庭极为熟悉。他说:“余之交于田久,深知之。”(同上书卷五《李于田诗集序》)他不但给李化龙写碑文、祭文,还给他的诗集写序,而且给李化龙的父亲、祖母写有传记和祭文。赵南星对李这样熟悉,在他写的碑文中是绝不会把好友的生卒年月弄错的。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2002年秋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召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县大召营镇李大召村北 (图一 ) ,面积约 40 0× 5 0 0平方米。这里地处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阔平原地区 ,周围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几十处古文化遗址。遗址平面呈椭圆形 ,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部分为一长方形高台地 ,高出四周 1— 1 4米。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该遗址是 1 95 6年新乡县文管所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的 ,1 986年被河南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钻探调查及采集的地面遗物可以看出 ,整个遗址的中心区即高台地东部曾在平整土地时被取土破坏 ,高台地西部因垫土 ,文化层显得较深。2 0 0 2…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下狱、宫刑年代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司马迁受宫刑的年代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是天汉二年说。即公元前99年司马迁遭受宫刑。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司马迁作史年岁》云:“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也,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遭李陵之祸,已十年。”范文澜在1931年北平文化书社出版的《正史考略》中原主张天汉三年说:“天汉三年,遭李陵之祸,年四十八。”但是,在解放初出版且尔后多次再版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改为天汉二年说:“前九十  相似文献   

14.
1949年3月,湖北省人民和平促进会通知我到阅马场湖北省参议会(即现在的红楼)开会。会议由李书城主持,李书城平时讲话是有点口吃的,那一天却精神焕发,侃侃而谈,李书城讲话以后,是辛亥革命老人李猿公讲话,李猿公同意和谈。但对中共提出的“惩办战犯”不同意。李猿公是一位忠厚长者,对李猿公个人我是很尊敬的。  相似文献   

15.
宋朝是地方志迅速发展的时代。宋初曾规定地方每三年一上“图经”,后来又有十年一上之说:大中祥符三年,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上《新修诸道图经》一千五百六十六卷,这是全国性的大型《图经》。同时全国许多地方也都修过志书,不少地方还曾多次修志:据张国淦先生《中国古  相似文献   

16.
<正>《新唐書·憲宗紀》元和十四年(819)條:"十月壬戌,安南將楊清殺其都護李象古以反。"據此,安南兵亂發生於十月壬戌。《舊唐書·憲宗紀下》對該事件時間的記載與《新唐書》相同。但《資治通鑑》卷二四一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條記載有異:"冬,十月,壬戌,容管奏安南賊楊清陷都護府,殺都護李象古及妻子、官屬、部曲千餘人。"《資治通鑑》比兩《唐書》多了"容管奏"三個字,則十月壬戌是容管奏疏到達長安的時間,而不是兵亂發生的時間。《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四年條載:"(十月)丙寅,以唐州刺史桂仲武爲安南都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有学者肯定李觏学说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学术思想的联系,认为李觏"先于周、程、张、朱数十年,常与范希文诸贤辈上下议论,畅发乎尧、舜以来相传之旨,于是理学大明,儒风蔚起,识者谓濂、洛、关、闽之学,皆先生有以启其绪焉。"这种论说中所肯定的李觏哲学的历史影响,与历史的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因为,从北宋道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对于周、程、张、朱各家学说的具体影响都十分有限。但是,就李觏力图通过对"易"、"礼"之学的独立思考,诠释与建构"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的学术追求而言,确实与道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趣向是一致的。因此,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都应当是构成北宋早期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李驎(1634—约1707年)字西駿,号虬峰,扬州兴化人。兴化李氏自李春芳于明嘉、隆间以宰辅起家,家世始盛。驎是春芳的六世孙,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十三。他生于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至南明弘光王朝覆灭时才十二岁。他十岁即能诗。及长,与从叔沂(字子化,号艾山,晚号壶菴)和从弟国宋(字汤孙,号大村)均以工诗称高士,时人号为三李。李驎著有《虬峰文集》,是一部久被湮没的著作。它遭到乾隆时的禁毁,并列入禁书专案,所以传世极少。现代发现这部诗文集的,是三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开设通学斋书店的孙殿起先生。他在1936年初版的《贩  相似文献   

19.
《哀牢夷雄列传》(以下简称《列传》)署光绪十年(1884年)夏正寅撰,内容系记述清咸同年间云南哀牢山区彝族李文学等诸起义人物的英雄业迹,原稿为白棉纸手抄残本,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据刘尧汉先生自称,此稿系他在1953年7月偶然寻  相似文献   

20.
刘炳星 《纵横》2010,(8):52-56
我的姨父李初梨,原名李祚利,曾用名李初黎、笔名光寿。早年赴日留学,1928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秘书、华侨事务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等职,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已去世十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