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茶》2011,(4):38-38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据佤族传说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以一只木槽拯救了佤族人。因此,族人们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其最高的崇拜。为了获得民族的繁衍、壮大.佤族人将木槽制成女阴形.并将象征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置诸其上。  相似文献   

2.
十六年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在沧源县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发现了大批汉代佤族先民崖画。这些崖画,反映了佤族先民从巢后经猎牧到农耕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篇幅宏大,内容相当丰富,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拟从崖画与佤族文学的联系上作一些探讨。一云南各民族不同程度地经历过猎牧到农耕的历史演变,历来的史料对农业阶段记叙较详而对猎牧阶段记叙语焉不详,这是考古  相似文献   

3.
一、缅甸佤邦 缅甸联邦有众多民族,其中佤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是缅甸古老的民族之一。缅甸佤族约有70万人,有近60万的佤族人集聚在缅甸第二特区——佤邦。  相似文献   

4.
聚居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翁丁佤族古村落在保留了佤族传统丧葬习俗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文章通过对佤族丧葬仪式的介绍,从而透视出佤族人敬畏自然、笃信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的生死观,最后得出佤族丧葬仪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的佤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之中。身背长刀、肩挎火枪的佤族汉子,其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严酷的生存环境,陶冶出佤族人异常强悍、奔放的民族性格;由于打猎富于冒险性,往往需要结伴活动,所以,佤族人又极富团结友爱精神。从古到今整个佤族人民都遵守着“上山打猎,见者有份”这一古规。不但参与打猎的人无论你是否打到猎物,只要打到了猎物都是人均一份,即使是路人碰上了,也要分给一份。他们对各种动物的习性了如指掌,每次狩猎,都能满载而归,有时还能猎到老虎。佤族人认为虎是兽中之王,是神派来的使者,故每当猎到老虎,佤族人…  相似文献   

6.
很早以前,在哀牢山的一个彝家寨子里,有一家人生了个小男孩,取名叫阿达。阿达生得眉清目秀,宽宽的脑门中间长着一颗圆圆的红痣,更显得这孩子不同一般。阿达满一百天的时候,寨子里的人们都来看他。有的说:“阿达生得扎实好看,长大了只有头人的姑娘才配得上他。”有的说:“阿达一脸福相,长大了一定要当国王。”有一天,莫苴头人带领一帮家丁来到了这个寨子里,他问山寨里有什么新鲜事。山民们把大家议论阿达的话原原本本地讲给莫苴听了。莫苴亲自到阿达家里,看见阿达脑  相似文献   

7.
夏让拉我之所以把楚鲁松杰称为"部落",是因为据说它是西藏至今未经民主改革的乡村。西藏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那么今天未经民主改革的楚鲁松杰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否依然存在着头人?去往楚鲁松杰的公路是一条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公路。据说公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修到夏让拉山下,却没能修到楚鲁松杰。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我到了澜沧拉祜族傣族自治县,同我的佤语老师三木刀会合,向蕴藏着丰富的佤族文学遗产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进发,去搜集佤族神话史诗《西岗里》。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宗色人种,现有人口二十六万六千多。分布在沦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岗里》就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佤族历来对《西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说“西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类从石洞里出来;沧源、澜沧一带说“西岗”是葫芦,即人从葫芦里出来。尽管两个地区的佤族人民对“西岗”的解释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9.
许文舟 《丝绸之路》2010,(11):52-52
人类吸烟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原始的吸食方法是“嚼烟”。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看到佤族妇女们津津有味地嚼着旱烟叶的时候,我便知道旱烟在这个民族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佤族居住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民族之一。佤族过去没有文字,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反映的生活面也较为广阔。这是佤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的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佤族文学中解释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呢?这跟他们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从事民族历史研究的同志调查:佤族在解放前夕,因历史发展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区,即西盟、沧源等县,  相似文献   

11.
桥梁是代表文化的一种物质建設。我国文化悠久,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古桥,其中屹立到今天的,数不胜数。有的桥,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有的桥在艺术上独具一格,显露出各民族的无穷智慧;有的桥在科学技术、創造发明上作出巨大貢献。它們随着时代前进所取得的日新又新的成就,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样的民族遺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位置在青海省的版图上形如一片绿叶。这片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的绿叶上,黑林河、宝库河、东峡河等支流汇合成北川河,成为叶片的主叶脉缓缓流向南面的省会城市西宁。北川河畔45万各民族大通儿女生活在这片和谐的家园里。大通县城桥头镇是绿叶上的一颗明珠,号称"北武当"的老爷山巍然屹立在县城东南。老爷山下是伊斯兰教的"桥头清真寺",老爷山上又分别有道教的"观音洞""药王殿",佛教的"感应寺",这"一山融三教,三教共相生"的局面,让人感受到这里各民族团结、相容、共生的和谐局面。我们家便世居在老爷山下,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所谓“西藏问题”,山下西方的炒作,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也由于西方反华势力加大支持而不时表现得气焰嚣张。然而,就达赖集团本身来看,这只不过是外部假象,其内部则矛盾重重,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矛盾已尖锐化、公开化,有的矛盾已不可弥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树虽未倒但猢狲已开始散的景象。笔者愿根据一些了解到的事实,向读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昨日“功臣”变仇敌“四水六岗”系1956年初建于我国四川、云南等藏区的武装叛乱组织,主要由当地的一些头人、土司、宗教上层、土匪组成,他们打着保护宗教…  相似文献   

14.
不灭的火种     
佤族人民对于火,有着特殊的情感。过去,为了保存火种,火塘里的火长年不熄,而且每逢一年一度的“便克”节(火把节)前后,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取火仪式。过节那天,家家户户,灭掉旧火,换上新火,名曰取新火。我拜访了一位精通佤族历史和习俗的佤族老人,向他询问有关取新火的由来及其意义。那位老人先给我念了这样的祈祷词: 前人说/闪着星子的火,/散落在地上的火,/烧到根头的火,/是旧的火,/破烂的火。/旧的火,/破烂的火,/是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因为这样,/我们才奉行  相似文献   

15.
木鼓是佤族宗教信仰的一部份,拉木鼓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佤族重大的祭祀活动之一。相传,木鼓象征着母亲,木鼓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召唤,于是木鼓便被奉为“一寨之母”和“生命之源”,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都离不开木鼓。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无论哪一个部落建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拉木鼓祭祖。  相似文献   

16.
猪肉回锅秧回根一天,头人叫甩坎去帮他家拔秧,答应秧拔好后,除了给工钱外还要留甩坎在他家吃饭,给甩坎煮肉吃。甩坎听了很高兴,心想:今天头人真是发善心了,除了工钱还有肉吃。要是往常,到头人家干活,虽然给工钱,但从没有吃肉的事。甩坎回到家,告诉了他婆娘一声就帮头人拔秧去了。秧拔到下晚才拔完,甩坎洗洗手到头人家去吃饭,他刚进门时就听见头人在厨房里对仆人说:“甩坎那小子快来吃饭了,快把肉倒回锅里,给他吃青菜就行了。”甩坎听了,一声不响地在头人家里坐下了。吃饭的时候,仆  相似文献   

17.
何平 《民族译丛》2001,(5):45-53
佤族是一个以阿佤山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中国和缅甸两国交界的边境地区的跨国境民族。跨国境民族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战争、自然灾害、民族压迫或人口压力等因素,导致某一民族的一部分由原先居住的国家向邻国迁徙,从而形成跨国境分布的格局,即形成了所谓的跨国境民族;另一种情况是,某一民族原来就居住在某国的边境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大范围的迁徙,但由于边界的变动,从而成了分布在两个国家的跨国境民族。  相似文献   

18.
正往事是一首歌,在时光的隧道里浅吟低唱。当"林花谢了春红",当岁月悄悄沉淀,总有一些记忆,在心灵深处,偶尔想起,便让人泪流满面。——题记山头是成片成片的竹林,一阵风吹过,便传来一阵阵穿林打叶之声,让人心旷神怡;山下是突兀奇异的怪石,一湾潺潺的溪流从山头一直流到山下。山间鸟鸣成趣,野花灿烂成花海。在清澈的溪流边,你和我初次相识。你比我大两岁,扎着一个马尾,清秀的脸上有一双灵动的  相似文献   

19.
临沧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又是佤族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茶叶的故乡。在这块古老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出佤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德昂族等十二个世居民族。  相似文献   

20.
左永平 《沧桑》2008,(3):153-154
文化的吸引力就是生命力,因此,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应当放在寻找文化的生命源泉,让其放射出魅力和光芒,使其传承和发展有坚强的保障。佤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并且是一个尚未完全开放的全新文化领域,佤族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强烈吸引着人们,她在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巨大潜能正待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