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洪模 《南方文物》2003,(4):115-116,134
一上世纪愿园年代初袁有人在叶南昌起义之前我党野庐山会议冶史实初探曳渊以下简称叶初探曳冤中提出这样一种论点院员怨圆苑年苑月员怨日深夜袁中共高级干部瞿秋白尧李立三尧邓中夏尧林柏渠尧彭湃尧叶挺尧郭亮尧聂荣臻和鲍罗廷九人在庐山的仙岩饭店内举行了一次准备南昌起义的重要会议淤遥后来袁随着许多历史文献的公开袁以及众多党史工作者的努力探讨袁特别是张月琴同志叶南昌起义是怎样决定的曳于一文发表袁南昌起义是如何准备及决定的过程已基本搞清遥虽然张文回避了对叶初探曳一文的论点直接评价袁但其内容已否定了叶初探曳的观点遥张文…  相似文献   

2.
夏玉润 《安徽史学》2010,(2):90-100
朱元璋的出生地,近年来出现了凤阳、盱眙二说。其实,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凤阳说是唯一一说。永乐以后,围绕朱元璋出生前后所发生的圣瑞之象,在社会上被炒作得越发神奇,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泗州盱眙地方官员采用编纂地方志等方式,将这些圣瑞之象拉入盱眙县,从而产生盱眙说。盱眙说从产生之日起,一直是作为社会上流传的小道而存在,而凤阳说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社会及史学界的共识。近年来,盱眙说再次抬头,向凤阳说挑战。  相似文献   

3.
徐义华  温丽萍 《南方文物》2011,(1):137-139,129,130
徐义华《从"中国"看舜的出生地》认为在关于舜出生地的多种说法中,以冀州说和东夷说最为可信,所以辨清冀州说与东夷说的分歧是关键的一步。《孟子.离娄下》记载舜为东夷之人,东夷是与中国相对而言的,所以确定了中国的所指的地区就可以确定东夷所处的大体方位。从夏、商、周三代的记载看,三代时期所称的"中国"都是指今天的中原地区而言,尤其是《孟子》及其同时期的文献中,"中国"主要是指中原地区。那么相对中原而言的东夷,应该在今中原以东地区,以山东地区可能性最大。作为"东夷之人"的舜,出生地当在山东地区。尧、舜时代中国处于国家形成时期,是国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尚没有明确的疆域界化,国家权力也尚未严格遵循世袭制度,舜很可能是生于山东地区,后迁徙到晋南地区,并最终被尧选拔为最高首领。山东诸城、菏泽等地都有丰富的关于舜的传说,是舜出生地的可能性很大。五帝时代古史资料与传说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古代人物及其史迹的分布呈现出区域性,形成一个个文化圈,对古史与传说进行区域综合研究,应该是有潜力的方向。就舜的记载与传说分布而言,北到河北,南到广西,西到陕西,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集中分布的区域则有四个,一是山西地区,二...  相似文献   

4.
尧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五帝之一,开人类文明之先河。尧王的出生地在哪里,据笔者考证,尧王故里在绛县证据充分。史志记载,多处印证1《、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释之。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的三座大丘陵,称东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外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伊拉克存在着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历史上没有民主实践.伊拉克历史被叙述为威权主义的延续,其政治动员依赖中央权威的巩固与加强,国家机构是鼓动民众支持政府的工具.实际上持此观点的学者只是关注了1958年以来的伊拉克历史,忽视了1921-1958年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历史事实.本文[1]认为,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民主实践"表现为政党政治的发展与议会生活的变迁."民主实践"虽然随着哈希姆王朝的终结而失败,但在伊拉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苏州先后有140种报纸创办发行,其中带"吴"字的报纸占了总数的1/10强,约16种。本文以不长的篇幅对这16种带"吴"字的报纸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拉郎才让 《攀登》2005,24(3):107-10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秦丰 《攀登》2006,25(1):13-16
“知”、“言”、“行”既是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具体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经典表述。领导干部作为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要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认真提高讲话文稿的质量,正确对待本职工作的实绩,在更高的层面实现“知”、“言”、“行”的有机统一,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所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和失误。导致"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何在?近十余年,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多种观点。本文就这些观点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黎虎 《史学集刊》2006,(4):13-21
在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吏户”问题时,论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说法,例如一经为吏,便“世代为吏”,因而“吏户”具有“世袭性”;“吏户”必须解除“吏名”或“吏籍”才能获得解脱而上升成为“民户”(平民);“吏”经常遭受长官的鞭打、虐待,表明“吏”的身份十分卑贱;“吏户”的数量非常多,如东晋时仅“司徒吏”就有二十余万等等。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有的是曲解史料。由此可见用“吏户”论的观点是难以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的,它几乎与这个时期的相关史料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原因就在于“吏户”论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