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佳惠  宋欢 《旅游纵览》2023,(9):146-148+153
梅兰芳京剧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在界定“深度开发”等概念基础上,对泰州及其他地区文化旅游展开横向调查,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其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泰州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康养与旅游协同开发的思路,深入挖掘梅兰芳京剧文化三层次内涵与价值,创新打造“养心、养神”系列产品,优化目的地、客源、出行、支持四大系统,完成从“观光”到“休闲”的转型升级,实现梅兰芳京剧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
1930年,梅兰芳率京剧团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梅兰芳出神火化的舞台表演和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赢得美国观众的一致喝采。一时间,美国“梅兰芳热”、“中国京剧热”不断升温,本文旧闻新辑,选取几个特写镜头,以见梅兰芳访美盛况和梅兰芳把京剧推向世界的历史性功勋。一檀蕾山迎海梅兰芳一行26人、行李百余箱,到达檀香山。若按美国正常验关,签发登岸允许证等手续,至少得滞留几个钟点。美檀香山海关、移民局为表示亲善友好,只是对梅一行大致问了问,免验行李,即签字放关。梅兰芳一行先登岸,登岸允许证由移民局办妥…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入党     
赵光  李伶伶 《文史精华》2013,(11):60-61
新中国成立后,受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染,梅兰芳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意愿。而梅兰芳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更直接的动因来自弟子程砚秋的入党。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党政领导和文艺界负责入就十分关心梅兰芳的入党问题。陈毅是做梅兰芳入党思想工作的第一人,他多次找梅兰芳谈话,周恩来更是积极表示愿意做梅兰芳的入党介绍人。当时,梅兰芳觉得自己刚刚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政治上更欠火候,因而他谦虚地说:“我们做演员的,生活有些散漫,我还要努力。”  相似文献   

5.
五十五周年国庆节来临前夕,9月21日出版的第779期《作家文摘》刊登了《梅兰芳画传》中有关五十五年前梅兰芳在天津一度“受难”的情况。文中说,在北京开过全国政协会后,梅兰芳应天津市文化局局长阿英邀请,率团赴天津作短暂演出期间,他接受了天津《进步日报》文教记者张颂甲的专  相似文献   

6.
程龙 《中华遗产》2011,(7):154-157
1930年6月,梅兰芳结束了在美国的巡回演出抵达上海,黄浦江畔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人们欢呼着,仿佛在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无论当时还是今日,梅兰芳所得到的赞誉已无可复加,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无需赘言。出访美国使梅兰芳那本已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上又多了一道“文化使者”的光环。  相似文献   

7.
焦丽君 《神州》2014,(14):174-175
“梅派”艺术博大精深、典雅大方,举手投足都流溢着中国传统的古典美。京剧大师焦菊隐认为:我国古典的或现代的戏曲都是诗。在谱写“梅派”艺术这首“诗”的过程中,梅兰芳自是首屈一指并不可或缺。“梅派”的诗化极致与“中和”之道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建构。通观“梅派”的成型,它的审美特色的建立与梅兰芳的个人修养以及大胆创新无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名人家事     
辛人 《神州民俗》2006,(12):38-39
梅兰芳与牵牛花 京剧大师梅兰芳从没睡懒觉的习惯。但谁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习惯,竟和他家种的牵牛花有关。原来,梅兰芳观察到,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很早,为了和牵牛花来个“比赛”,他一起床就要去看一下牵牛花开了没有,如果没有,他的脸上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9.
1930年初,梅兰芳大师率剧团赴美访问演出,5月的一天,到电影城洛杉矶。晚上,剧场经理举行欢迎酒会,宾主刚刚入席,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卓别林的电影早在1915年就开始在上海公演),正在思索之中,剧场经理站起来介绍道“:这位是卓别林先生!”卓别林紧紧握住梅兰芳的手热情洋溢地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日可算幸会。啊,你原来这么年轻就享有这样的大名,真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羡慕的人啦!”当时梅兰芳才36岁,卓别林也只有41岁。虽然卓别林正在紧张地拍摄电影《城市之光》,他还是抽空参加好莱坞为梅兰芳举行的盛…  相似文献   

10.
“梅占花魁,兰称君子”,梅兰自古誉冠群芳。当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所作出的贡献,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已被全世界公认。作为梅兰芳先生故乡的泰州人民,无不以此引为自豪。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流行一句话:“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足球还远非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的60年前,一个足球运动员能与誉震环宇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并列,足见其球技高超、深受  相似文献   

12.
一部梅兰芳的电影也许挽救不了戏曲的衰势,但是它能让我切实感到戏曲的存在与传承,这已经足够了。我又想起了梅兰芳与许姬传在远东饭店里的那次对话,梅兰芳说:“我觉得我实在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在艺术上,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我觉得我可以想象出梅兰芳说出此话时的表情,也能明白一点他走在美国街头时的心情了。  相似文献   

13.
胡邦定 《百年潮》2010,(1):46-52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14.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个京剧青衣名角,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同演旦角,风格却迥然不同:梅派端庄华贵,程派含蓄深沉,尚派婀娜刚健,荀派妩媚活泼。这四位大师虽然并列为“四大名旦”,可在艺术上却是互不相让的对手。二十年代以后,他们在剧目上的竞争就是一例。这一时期,四大名旦争相编演新戏,于是出现了传诵一时的“四红”、“四口剑”、“四反串”剧目。 “四红”是四大名旦各自创作一出以“红”字为首的剧目。梅兰芳创演了“红线盗盒”,程砚秋创演了“红拂传”,尚小云创演了“红绡”,荀慧生创演了“红娘”。“四剑”是四…  相似文献   

15.
耿承山 《旅游》2002,(9):44-45
梅兰芳原籍江苏泰州,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成丰初年北上学戏.举家来京。光绪甲午年梅兰芳出生于李铁拐斜街。庚子事变,家道中落.卖掉老宅,搬到不远的百顺胡同。后来又搬到珠市口东大街鞭子巷三条(今锦绣巷三条)。1916年梅兰芳以两千多两银子在前门外芦草园(今北芦草园胡同)典租两所四合院,拆去两院的隔墙连成一片。名人好友经常相聚。  相似文献   

16.
晓颂 《江淮文史》2002,(3):146-161
孙多提行三,人称“孙三爷”,生性喜欢开玩笑,为此得罪过不少人,但他是孙家大少爷,人家也拿他没办法。他早年家住北京时因喜爱京剧,与梅兰芳熟悉,梅兰芳称其“三老爷子”。两人都移家上海后,时有来往,有时还同台演戏。  相似文献   

17.
松岳山上“梅兰芳”刘光人在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我曾想起40多年前在朝鲜松岳山上的一件往事。1953年6月,即朝鲜停战前夕,京、津、沪各大报组成了记者团,赶到开城,采访停战。当时我是《光明日报》派出的记者。开城是朝鲜的古都之一。依山傍水。...  相似文献   

18.
对贵刊“选题零录”的一点补充贵刊1995年第6期封四“选题零录”中,曾列有《1935年苏联艺术家为梅兰芳举行座谈会实录》一题,对此使我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篇作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戈登·克雷、布莱希特等艺术大师沦京剧和梅兰芳表演...  相似文献   

19.
1928年的广州市,在经过1927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市面逐渐恢复平静;人秋,一个戏剧团体“戊辰同乐会”,特邀京剧大师梅兰芳来粤演出。梅兰芳也早已向往广东,曾对香港新闻记者说:“梅对南方景物.常系衷曲,且以当时政局不宁。未得一履粤行为憾。  相似文献   

20.
齐如山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自民国初年结识梅兰芳起的二三十年间,与梅兰芳结成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对辅助梅兰芳确立梅派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7年,齐如山在上海和梅兰芳见了最后一面,并作了长谈。这次会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