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居民闲暇增加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城市建设更需考虑游憩功能的发挥。而旅游的城市化倾向,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为本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光顾的"聚焦点",发展非常迅速,继而成长为"商业游憩区"。本文阐明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对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俞晟  何善波 《人文地理》2003,18(4):10-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游憩一词对人们而言已不再陌生。学者们对游憩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时,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RBD的建设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从介绍RBD的相关概念着手,阐述了对游憩、城市游憩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理解。并通过城市RBD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RBD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RBD的空间分布规律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RBD的布局现状的分析,试图构建一个城市RBD发展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城市RBD发展适宜度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恩施的旅游业突飞猛进。市区旅游发展蒸蒸日上,但恩施城区内的商业游憩区及城市公共空间缺乏,不足以满足本地居民及在恩施市逗留游客的需求。本文为打造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服务游客为辅的恩施游憩商业区(RBD)进行分析与研究。一、项目背景(一)游憩商业区(RBD)的概念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为RBD,即"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最初是在1970年,由C.Stansfield和J.E.Rickert提出。业界普遍公认的定义是1990年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新的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承担着提供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并作为城市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殷洁  王静雅 《人文地理》2022,37(5):71-79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的理论视角,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城市游憩商业区为例,采用城市政体理论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空间三元论可以用来解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空间的表征是政—商增长联盟主导构建符号化空间的过程。表征的空间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发展型城市政体三方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一是公众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中同步建构起来的空间想象和身份认同;二是政—商增长联盟对公众空间想象的积极回应,促使符号化空间的进一步情景化,以及空间的重塑。其中,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城市政体议价的新路径。空间的实践表现在地域生产关系的转变和城市游憩商业区影响力的尺度跃迁。空间生产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还发现,在城市游憩商业区这种空间类型中,发展型城市政体导致公众对符号化空间规训的反应以悦纳为主,而非抵抗。  相似文献   

7.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研究——以延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颖  胡浩  朱锋  陈孝  张冲冲 《人文地理》2012,27(2):62-6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游憩需求的增大,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呈现一定的分布形态,本文通过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的探讨,深化对延吉市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强化对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研究方法的探索。通过回转半径、缓冲分析、成本路径、网络分析、圈层插值五种方法,对比分析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的分布情况及最佳游憩半径等,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各有利弊和长短,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城游憩圈层结构研究的深入,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也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游变得越发热门的今天,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地区来说,如何突出和完善城市商业区的游憩功能,满足外来旅游者观光及体验城市文化的需求,以此更好地吸引游客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目前四川地区城市商业游憩区的供给和设施布置、功能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如何更有效处理城市游憩、城市商业功能及城市其他功能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进行商业游憩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杰  郭风华  安颖 《人文地理》2011,26(1):118-122
根据北京市2008-2009年统计与地图数据获取1172个游憩地样本,在已有游憩地分类基础上构建了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的分类体系,并分析游憩地类型特征与空间结构特征。与10年相关研究对比发现,自然观光游憩地的远城聚集和人文观光游憩地的近城聚集状态没有改变,但类型数量变化较大,当前人文观光与人工娱乐游憩地数量较多,而自然观光类型数量由10年前的第一退至第三位;距城市中心100km处仍是北京ReBAM的外围边界,但游憩地数量波动明显降低;自然观光与人工娱乐类型分布空间向外围扩展了10km左右。类型与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说明居民休闲游憩方式不断演变和游憩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初探——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星  李文兵  伍延基  张林 《人文地理》2002,17(6):6-10,96
从分析城市建成区居民生活与闲暇现状出发,对构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适合城市建成区居民户外游憩活动谱中较小尺度的游憩行为;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闲暇需求而建构的游憩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居民游憩偏好的最大满足;以人为本是户外游憩系统构建的总原则,地方性、内向定位等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为例,提出了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实际构想--构建兰州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既要看到该市建成区环境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黄色为背景色等特征,又不能忽视在建成区内的一百多万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依据户外游憩系统构建原则,在充分利用兰州市现有的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的前提下,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  相似文献   

11.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2.
王纯  林坚 《人文地理》2005,20(1):113-116,74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政治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结构概念,以哈尔滨城市为例,对边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特定时期,政治因素可能成为决定边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一旦政治地理结构趋于稳定,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将显著上升,边疆城市空间发展选择应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竞争时代,大事件营销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增长策略的重要工具。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分析视角,对城市大事件营销的物质空间效应、社会空间效应、经济与政治效应进行了客观的评述,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揭示了通过大事件营销实现城市空间生产过程的本质。文章指出,大事件营销成为城市在全球化流动空间中增强对资本等发展要素粘性的重要媒介,实现了从流动空间向场所空间的转变,对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等都产生着深刻的重塑作用。但是,更加关注如何将外向增长机遇与城市内生增长能力进行更好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人本主义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理念的引入,当前社区各类场所的规划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入手,结合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原理,还深入到存在主义"引力区"构成、商娱空间行为场所认知构成、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可获性构成及社区阶层化构成,总结出城市社区型营业性场所的四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机制,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长春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互动变化过程,提出了二者未来互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一类地貌条件特殊的城市,本文就以兰州为例,讨论中国城市,包括河谷盆地型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空间演变与机制,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居住区分化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