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西省博物馆最近征集到兴平县念流寨和临潼县武家屯出土的古代金饼,并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派人实地调查研究。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2年,陕西安塞县郝家坪公社桥坪村的一座古墓内,出土了一件银错铜卧牛,长6、宽3、高4.5厘米,重500克。身上肌肉突出,前胸、后臀丰满,尾巴卷曲于身底,犄角短小。通身有银质斑点,系嵌入银丝,经过磨制而成。安塞县在秦末汉初曾为翟王董翳的都城高奴所在地,境内的汉墓群很多。这件银错  相似文献   

3.
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曾经是秦人长期活动的主要地区。秦人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秦文化。秦式玉器造型极富特色、纹样独特、雕琢工艺别具一格。陕西出土的春秋战国秦式玉器,不同历史阶段其器形、纹饰及工艺制作特点也有所不同。秦、楚两地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对秦式玉器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9-2000年,陕西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商洛发掘了商州市东龙山遗址,在该遗址内,首次发现有明确考古地层关系的夏代玉器。虽然,目前陕西出土的夏商玉器数量较少,但是西周玉器数量众多。这些玉器涵盖了玉礼器、装饰器、实用玉器、葬玉四大类,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附近霍去病墓(图一)前的一座西汉石雕艺术陈列室,已修整完工,并且开放展出。这里陈列的十六件大型立体石雕有象、鱼、蛙、龟、羊、野人、异兽食羊、卧牛、野人抱熊、小猪、老鼠、石马、初起马、伏马、饿虎和其它两件装饰性的作品。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遗产。我在  相似文献   

6.
7.
1956年4月我会在兴平县西郊配合基建工程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有一座宋墓,保存很完好,出土的随葬品也比較丰富。一墓的结构这是一座仿木建筑的砖室墓,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砖砌成,砖的外面磨光。墓室长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寬2.70米,高1.80米,方砖鋪地,东西北三壁最下面用单砖平砌两层,再往上向內凹进2厘米,成束腰状,束腰部分雕刻有花紋装飾,束腰上面又用单砖平砌两层,再上各有倚柱八个,分隔成七段,中間一段为一小龕,龕左右相隔的一段  相似文献   

8.
陕西绥德出土半两铜合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4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绥德县征集了三合铜质半两钱范,另有一合已被绥德县博物馆收藏。钱范是绥德县辛店乡邓家楼村村民挖窑洞时发现的,共有四合。邓家楼村位于无定河西岸,北距绥德县城约4公里。出土地点在绥德通往子洲公路旁约五、六百米二层台地的斜坡上。埋藏距地表2、3米处,同出有灰陶罐残片,周围并无其他遗迹、遗物,钱范应属窖藏。 钱范均为长方形铜合范,面、背范扣合严密,范首浇铸口呈漏斗状。表面有黑色烟炱,当系铸钱所留痕迹,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合:面范长175、宽83、厚4.5毫米,重488克。范面有…  相似文献   

9.
1980年春,在四川省西昌市北山白骨塔东侧农田里,农民改造耕地时发现多座古代火葬墓,其中一座出土5件较为珍贵的铜俑。北山位于西昌城北门外,发现火葬墓的地方为一处古代火葬墓区。据调查,此处地表原立有许多石质墓幢和圆形墓标,后在垦荒中被清除。这批火葬墓均发现于地表下50至200厘米处,火化后的人骨置于陶罐内。出土铜俑的墓发现于地表下约50厘米处。墓为竖穴土坑,内置依次套装的四重罐,罐下置一砖,砖长32、宽18、厚4.5厘米。外三重罐均为陶质,已残毁。最外一重罐有盖,盖顶有桃形把手,器外壁塑七瓣莲花瓣纹,花瓣间各饰一乳丁。口径约36、腹  相似文献   

10.
刘双智 《文博》2002,(2):75-76
1993年5月20(即农历四月初八日)。长武县昭仁镇东关村村民崔天发修庄基挖土时,在距地表80厘米处,发现一批铜质造像,造像和泥土、炉灰、废铜渣混在一起。县博物馆得知后随即赶到现场调查清理,参加清理者有刘双智、李拴昌、崔天发等。共计清理出造像39件,其中有佛像12件;菩萨像26件;武士像1件;造像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1.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10,(1):36-38,I0008
一、陕西华阴发现“襄阴二”钱 2008年3月,在西安一古玩市场,发现二十余枚“半两”钱,其中混杂一枚“襄阴二”钱。据了解,这批钱发现于陕西华阴地区。  相似文献   

12.
对陕西山西出土商代铜大刀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山西部分地区,自古是我国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聚居之地,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历年来,这一带屡有商周时期青铜器出土,由于其社会发展程度、特定生活环境、习俗与中原华夏族的差异,其遗迹遗物也显示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陕西和山西地区出土的数件颇具地方风格的商代青铜大刀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3.
陕西出土汉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均与当时社会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社会生活、铸造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风貌。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时代特征,在考古发掘中,它也可以作为对共存遗物进行分期断代的参考。因此,对铜镜的研究在文物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陕西长安,是西汉王朝的京城,也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陕西出土汉  相似文献   

14.
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我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银器皿。金银器制作艺术的顶峰在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风行,笃信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益寿延年,又刺激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西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银加工工艺,与传自波斯萨珊、栗特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结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是全国唐代金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八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西四十华里的安居公社车岗九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单鋬尊(图1)铸有铭文,现介绍如下。此尊体略呈椭园形,敞口,长颈,腹下部稍鼓,(?)底圈足。腹部有一兽首鋬,鋬下有小珥。鋬的两旁各有四个“(?)”形纹。腹部饰凸弦纹间隔稍远。圈足内敛,近腹小饰凸弦纹一道。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二行八字:“鄂侯弟(?)季作旅彝”(图2)。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季卣铭文相同。(见《文物》1964年第七期马承源的文章。)尊高19.5,口径  相似文献   

16.
洛阳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出土大量西周青铜器,大口尊数量虽不足20件,但颇具成周特色。本文就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大口尊作较系统的梳理,认为该地区青铜大口尊是以商式无肩、无扉棱觚形大口尊为主体的。不仅如此,该地发现多件铅制仿商铜觚形大口尊及仿商青瓷大口尊,反映的是洛阳作为关中地区和中原郑州、安阳地区的连接区域,虽为西周王朝的东都,但文化面貌明显更接近商文化。尤其是武王灭商后迁殷遗民于成周,更进一步形成在周人统治下的殷周文化特色,这是该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面貌区别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特质。这些大口尊一些是殷遗民铸造的青铜器,一些可能来自其他方国,一些则是典型的周人青铜器,面貌异常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7.
叙永县文物部门新近收藏了一件出土完整的珍贵文物——古代青铜鼎,它对深入研究古代川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只鼎是叙永县定水中学(原定水寺)修建花台时出土的。鼎由青铜铸造,呈长方槽形,长18厘米.宽14厘米,高21厘米,长直立耳,高圆柱空心足,重1.5公  相似文献   

18.
1978年10月,林县城北11公里的姚村乡史家河村出土一尊唐代释迦牟尼造像。现收藏在林县文化馆。石刻造像通高90厘米,长方形双层束腰须弥座长42、宽32.5、高36厘米,佛像部分高54厘米。须弥座下层束腰处雕八个负重力士,鼓目突睛,或坐、或蹲、或跪、或爬,各具形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大口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南方地区,历年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青铜礼器,其中有一类大口尊出土范围广,发现数量较多,在南方商代青铜器中非常重要。从50~80年代初,安徽、湖南、重庆和陕西等地就不断有大口尊零散出土。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两座器物坑,从坑中又出土一批大口尊。特别是近年来,在湖北等地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学术界对三星堆出土的包括大口尊在内的青铜器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对四川地区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青铜文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四公社,在1961年春修建铁里氏盖山灌渠工程中,发现了一批铜器。特克斯县,居天山北麓,特克斯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