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7页)此即后世所谓小学、辞章、义理三学之滥觞。而义理之学,实包儒学与所谓异端,即儒学之外的诸子与道、佛二教,如熊赐履《学统》即以诸子与道释二教为异端。清末宋恕当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明确提出救世之策在于复兴"周末诸子之教"。在《致夏穗卿书》中,梳理两千年来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2.
正儒商,一般是指"儒者"与"商家"的结合体,其一方面具有儒者的才华和操守,另一方面具有商家的睿智与聪慧,儒商既是儒者的翘楚和楷模,又是商界的豪杰和精英。学术界认为,儒商往往呈具以下精神特质:注重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秉持儒家义利观和价值取向,弘扬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恪守商业规则和市场法度,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仁爱之心和救世济民思想,承负达则兼善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儒商"无  相似文献   

3.
<正>述而不论与反映观点两者间似乎是对矛盾。既然"不论"为何又有"观点"?是否要"论"?怎样"论"?志书为何既要讲述而不作,又要提倡述而有作。探讨这些问题对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志书必须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按朱熹注解:"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愿意是只阐述前人著作,无自己的创见,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用于地方志编写引伸为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这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志书讲  相似文献   

4.
黄璞《闽川名士传》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元 《文献》2003,(2):59-69
《新唐书·艺文志》,黄璞《闽中名士传》一卷.璞,原居侯官(今福建福州),后迁莆田(今属福建).字绍山,一字德温,大顺三年(891)进士,官至崇文馆校书郎.昭宗时,杜门不仕."黄巢兵入闽,以璞儒者,戒毋毁其居,逐灭炬勒兵而去"(《弘治八闽通志》卷六二).自号"雾居子".除了《闽中名士传》,《新唐书·艺文志》还录有其《雾居子》,二书均佚.其从弟黄滔,晚唐五代诗人,文论家.滔《寄从兄璞》诗,有"新诗说人尽"之句,足见璞亦能诗.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君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早期儒家更为强调君父分立的一面,战国政治、社会的巨变则使"如何沟通君父"成为儒者普遍且持续关注的思想课题。战国儒家文献中的"民之父母""孝顺""礼敬""爱敬"诸说,既体现了当时儒者对此问题的多元诠释与不同思考,亦呈现出当时儒学内部认知、定义君臣关系与家国秩序的不同方式,还为秦汉以后的政治建构与政治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述而不作”是首轮新方志编修的一条基本规则,其意是说只记事实,不加评论。这一著述思想出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言说。“述而不作”原本是史书编纂的一条原则,其后才演化为修志的专业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明代心学宗师,世称白沙先生。《明史》称:"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1]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亦推崇陈献章,称其为先生,即"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2]毋庸置疑,陈献章开启明代心学,他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一个转变学术方向的重要人  相似文献   

8.
周德美 《文献》2003,(3):200-205
《〈尔雅文字考〉序》一文最初见于孔继涵微波榭刊《戴氏遗书》,后段玉裁经韵楼所刊《戴东原集》、《安徽丛书》编印处所刊《戴东原先生全集》及现行其他刊本,尽皆收载.这篇文章提出"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①的著名论断,倡导"援《尔雅》以释《诗》《书》,据《诗》《书》以证《尔雅》"、"旁及先秦已上凡古籍之存者"、"而又本之六书、音声"②的训诂原则,在中国学术史上、特别是在经学史和训诂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志书客观真实地记载一地地情,具有资料性,应该坚持“述而不作”;也有人认为,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地地情,具有著述性,必须“述而有作”。志书编纂究竟坚持“述而不作”,还是采取“述而有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方志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全国二轮新志编修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故有必要议之。笔者不揣浅陋,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述而不作”考析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刘金印“述而不作”是编修方志的一条重要原则。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述而不作”的解释和理解不同,在学术观点和实际运用上也截然不同;因而,其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也就不同。这种不同的观点,影响了方志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影...  相似文献   

11.
被称作"乾嘉三大考史著作"之一的赵翼《廿二史札记》,是仿《日知录》而作的读史"札记"。钱大昕赞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纵观《廿二史札记》的历史考证特点,具体表现为:统览钩稽、参互校勘的"博"之"记诵";以类相从、线索串连、主题引领的义例选择;客观公正、不存成见的历史评说;疏经重史、以古鉴今的宏远识见。多重的人生经历和无门户之见的学术包容,成就了《廿二史札记》"可坐而言"、"起而行"的"有体有用"。  相似文献   

12.
王光汉 《文献》1998,(1):274-278
前人在整理唐诗时,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全唐诗>亦复如是,基本上保留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不定其是非,更不擅自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的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未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可补正史之不足。从孙氏迁黔始祖孙华落籍清平至孙应鳌之子止,已历九世。从武弁入文儒的家世,对孙应鳘青少年时期思想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勇 《江淮文史》2021,(1):137-150
前不久的亚东图书馆遗珍展中,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等手稿原迹得以向公众展示,不禁让人回想百年前那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 科学之兴 中国文化人历来不懈追求新知,如果用儒家的理念说,就是"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并不盲目拒斥外来文明,不论是秦汉之前本土异质文明的整合,还是秦汉之后域外文明的引进,中国对未...  相似文献   

15.
按照修志传统,方志述而不作,“寓褒贬于记述之中”,“据事直书,善否自见”,是修志的一条原则。但近年来,随着修志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主张对“述而不作”的原则作适当灵活掌握的意见纷纷出现。如胡大宇主张“述而略作,作必合道”,说“‘述而不作’的提法似乎太武断。……作为地方志书,在体例  相似文献   

16.
自从孔子开辟儒家教育事业,到孟子便有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自觉与基本定位.由此之后,历代儒者可以不作官、不造论,但却不能不以教育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到了王阳明,其对儒家的教育思想更是大用发皇,虽然人们往往从理论学理的角度称其为心学,但其心学理论却主要是通过教育与教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其教育思想则主要表现为"寓教于乐",并通过"各适其性"与"随材成就"的途径,从而生动地凸显了儒家"成己成人"的关怀.王阳明的教育与教化实践,也向当代的儒学研究提出了一个究竟应当如何认领儒学传统价值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谈《易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易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其符号部分之八卦、六十四卦,与文字部分之《卦辞》、《爻辞》,当分别言之。关于八卦的作者,旧有伏牺画卦之说,始见于《系辞传下》,曰:“古者包牺氏(即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自汉以来儒者皆信此说,从无异词。但伏牺这个人物,与有巢、  相似文献   

18.
正韩琦(1008—1075年),字秩圭,河南安阳人。历相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拥立英宗、神宗即位,以其文武全才,忠义情怀,阔大胸襟,实干精神,镇安国家,救民疾苦,呵护英俊,立德、立功、立言,为世垂范。封魏国公,谥曰"忠献",世人常敬称之谓韩公、魏公、韩魏公、韩忠献。一、功安社稷孟子说:"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韩琦以"安社稷"为自己的使命,也在"安社稷"中享受着一个儒者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丰稷(1033-1108年),宋代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相之,死后朝廷赐谥"清敏",故典籍中常称作"丰相之"、"丰清敏"、"丰清敏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多著政绩,特别在皇帝昏昧,党争激烈,群奸肆虐,政局残酷多变的哲、徽两朝,始终不忘儒者修齐治平之初心,气节高直,公忠不阿,勇毅敢为,正己心,正人心,正世心,如泥潭青莲,如高松清露,如深夜孤鹤,广受时人赞誉,史家褒  相似文献   

20.
陈野 《中国地方志》2010,(12):33-35
第二轮修志的创新需求和途径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已有修志规范原则中不合理、不科学和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等因素的改进和完善,破除不合理的传统观念桎梏,寻求与时俱进的合理性创新发展。比如对述而不作这个通行志界的编纂原则,需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完全意义上的述而不作不可能做到。志书中的"作",可以理解为研究、编排和论证、论述、评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