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正伟 《史学月刊》2004,(3):126-128
在中法交涉中,有关黑旗军抗法和清政府对黑旗军的态度问题,史学界论著颇多。通常观点认为,清政府借法人之力消灭黑旗军,而刘永福实际上成了中法议和的牺牲品。关于参与中法交涉的重要人物曾纪泽对黑旗军的态度,以及曾纪泽提出并尽力实践的“红江通商”与黑旗军处置案的关系并未涉究。本文拟对上述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长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按照官方的规定,广西边疆地区属于官盐粤盐的引地。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广西边疆地区距离盐产丰富的越南较近,出现了“向食夷盐”的现象,这在内地省份是很少见的。“向食夷盐”现象与中国的盐法制度相悖,特别是中法战争后,法国统治下的越南盐向广西边疆地区倾销及私贩,盐务治理难度增大。面对强大的法国,为维护盐利,中国对越南盐的态度有所变化,由中法战争前官方明令禁止、实则默许转变为中法战争后按章截缉、大力抵制。  相似文献   

4.
王松 《民国档案》2003,21(2):60-66
抗战初期中国政府联合英美谋求停战议和的策略 ,是中国政府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同日本进行外交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虽然没有、也完全不可能立刻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根据已公布的历史资料 ,对这一方针进行探讨。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请求英、美调解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政府决策层认为 ,在中国据有重大利益的西方列强必不赞成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因此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政府的策略是 :力求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敦促列强出面讲话 ,请求英、美调解 ,借列强之…  相似文献   

5.
在19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中法战争时期,<申报>作为中国创办最早且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之一,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和正义的立场上,揭露法国据越侵华野心图谋,为抗法斗争建言献策,鼓舞斗志,反对妥协投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新觉醒,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镇南关大捷以后,李鸿章力主“乘胜即收”,这是在正确分析中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决断。他的“议和”,是要为中国的“自强”争取时间,创造条件,而不是投降卖国。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结束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民往居。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的“调停”事件入手,探讨哲宗朝政治从“更化”向绍述转变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首先辨析史料,分析元佑後期太皇太后高氏以及串执的政治态度与相应的部署。其次,剖析在朝中高层官僚士大夫的政治动向及其所代表的主流政治文化。认为元佑後期的政治部署与主流政治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冲突,这是绍述前夜最重要的政治背景,推动了绍述的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先后占领柬埔寨和越南南方,并向北方入侵,严重威胁着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云贵总督岑毓英为了维护国家边圉,积极提出办防设想。本文从岑毓英力拒洋人入关的防御思想、“以人为本”的防御观念、暗助刘团与“衅不自我开”的防御策略、重视防守设施建设的防御部署四个方面探讨了中法战争前岑毓英的边防思想,肯定了他的功绩,分析了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刘青峰 《史学月刊》2023,(10):34-43
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意图“据地为质”。因台湾孤悬海外,清廷屡饬沿海督抚援台。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对台援助积极,随着战局的变动,不断调整援台策略,反映其相关判断及利益考量。依靠沪、港、闽相关人员,张之洞与台湾建立联络,获取台湾情报,并转运兵勇、饷械。法舰封锁台湾后,张之洞派遣坐探赴台,并秘密札派委员于闽粤交界小口对台潜运军火。中法战时,张之洞对台情报获取与饷械转运,助推了台湾抗法,牵制了法军力量,终以镇南关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对张之洞而言,其积极援助台、越,获得醇王奕譞和军机处的赞许,为其赢得了一定的政治退路,摆脱了马江之战后的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1.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派出大规模部队参与战争,成为美国盟国中派兵规模最大的国家。韩国参战并非美国压力的结果,而是主动请缨,但从韩国提出参战到实现派兵的整个过程无不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大背景及韩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参加越战对美韩关系及韩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韩国参战后,美国提高了本已削减了的对韩经济军事援助,停止了驻韩美军的削减,美韩安全合作的新领域得到拓展,两国关系的不平衡结构亦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12.
13.
The Second World War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British Agriculture, with state intervention at an unprecedented level cementing the idea of a ‘National Farm’ in both the popular and the governmental psyche. Critical attention has recently begun to refocus on this period, adding to the somewhat celebratory meta-narratives written in the official histories. Draw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micro-historical research and recent work in geography tha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landscape ‘from withi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mall stories’ can affor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everyday existence’ and bring greater depth, nuance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se ‘larger’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British countryside. Utilising oral histories from farms in Devon (UK),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icro-geographies which shaped as well as destabilised the national farm message as it was translated into the loc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