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长达1794公里。江苏是古运河的重要流经地,大运河在江苏穿越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江苏大地留下了大运河的骄傲,也写满了古运河的沧桑与变迁。在京杭运河还没有开凿之前,江苏境内就有了最早的运河———邗沟。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今苏州),先后打败了南方的越国和西方的楚国,又进一步想讨伐北部的齐、晋、鲁、宋等国,以图称霸中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以沟通江淮水路交通,由今江都引长江水东北流,直到射阳湖中,再由射阳湖通到末口(今淮安市楚州北神堰)注入淮河。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夫差一度把都城从姑苏迁往邗(今扬州)。因运河流经邗城城下,故历史上称为“邗沟”。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了中国。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先后开凿了山阳渎、江南运河、通济渠与永济渠。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共有4段,除了永济渠外,其它3段都与江苏密切相关。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开凿山阳渎。山阳渎沿袭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旧道,北起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引淮水南流,经江都(今...  相似文献   

2.
正大运河在淮安境内的河段为淮扬运河淮安段,流经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等四区一县。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隋唐运河,再到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淮安始终是沟通江淮、黄淮,保障运河南北通畅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是河道治理的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历史遗存丰富,价值突出。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可以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又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公元前218年至214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命监御史史禄率卒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等。它全长36.4公里,沟通湘漓二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相似文献   

4.
“活着”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对横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统称,历史上主要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兴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需要竞相开凿运河。其中,位于扬州的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是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运河的开凿,最早记录于《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邗城(今江苏省扬州西北五里)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末口(今淮安北五里)开挖“邗沟”,沟通江淮,后人称这条水道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夫差开凿邗沟主要是为了向北扩张,争霸中原,但客观上对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也起到一定作用。后来邗沟也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一、运河的来历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天然的水道不叫运河。"运河"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比较规范的名称,古代的史志上不一定能找到"运河"的名称,因为它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称渠,有的称沟,有的称渎,例如南京的破岗渎实际上就是运河。江南的运河比较发达。今天打开江南水乡那些大比例尺的地图,可以发现有些河道很规整,比如就是个直角或方块,其实这些河道在古代有一部分就是人工开挖的。由于江南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天然的水体很密集,在这里开挖运河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7.
<正>"活着"的大运河大运河是对横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统称,历史上主要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兴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需要竞相开凿运河。其中,位于扬州的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是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二是隋朝时期,为连通南方经济中心并满足对北方的军事需要,隋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江南运河,疏通浙东运  相似文献   

8.
魏怡勤 《江苏地方志》2022,(4):29-31+43
<正>京杭大运河自元朝开凿贯通以来,历经数百年,其南北漕运、盐运等运输功能不断增强与改善,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社会的大动脉。本文以“徽班进京”事件和“十番锣鼓”形成发展为例,论述运河经济对运河沿线城镇的民间戏曲、音乐文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扬州运河,位于淮水以南、瓜洲以北,是江北运河的关键段,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活态特征最明显的运河河段。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大概线路走向为引长江水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河,主要依照江淮之间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自然形势,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条最初的水系。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扬州运河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描述,“公元15—16世纪,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从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1000多年的时间,直至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终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因经济、政治、军事等原因开凿了大量连通自然水系的运河,在运河沿岸,也兴起了大量滨水城市,依水而兴,因水而困,城市兴衰和运河发展紧密相连。文章主要研究了扬州古运河与扬州城的历史沿革过程,总结了扬州古运河的功能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运河遗产及其保护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锋 《中国文化遗产》2011,(6):12-20,10,11,6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各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动态性和在用性等特征表现为尤其困难.我国是最早开凿和利用运河的国家之一,也是拥有运河数量最多、长度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运河保护面临问题最多、最尖锐的国家。以拟申遗的中国大运河为例,阐述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运河遗产保护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期望对解决我国运河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有一狭长的陆地,这就是著名的中美地峡.就是这狭长的地峡,隔开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人们早就想在中美地峡开凿一条运河,把太平洋与大西洋沟通,成为南北美洲东西两岸的捷径.开凿这样的运河,当时有好几个路线方案,其中最为热门的有两个:一个是巴拿马方案,另一个是尼加拉瓜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突破自然河流的局限性和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或治水防洪,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运河的开凿。运河遗产是人类认识水性、利用水系、发展农业、预防洪灾、开展水运的智慧体现,运河遗产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运河遗产保护不仅因其反映了人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等方面演进的历史而显得格外重要,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遗产调查、遗产评估、保护规划、遗产管理、遗产监测等方面都因其时空演变复杂、跨水系甚至跨流域、遗产体量巨大、  相似文献   

15.
张向芳 《风景名胜》2013,(10):12-18
每个杭州人心中都有一条河。每个杭州人都有运河情结。杭州人长期枕河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享受着运河,品味着运河,点缀着运河,保护着运河,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贯穿中国东部,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中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正>"悠悠大运河,不仅承载了丰厚的过去和历史,还将繁华的今天送往灿烂的未来。"2017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3周年纪念日,运河大讲堂——杭州运河文化之旅在杭州大运河畔隆重举行。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京、津、冀、鲁、苏、浙、豫和皖8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全线贯  相似文献   

17.
运河访谈录     
每个杭州人心中都有一条河。每个杭州人都有运河情结。杭州人长期枕河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享受着运河,品味着运河,点缀着运河,保护着运河,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贯穿中国东部,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中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陆安 《文史春秋》2011,(11):41-45
一提起运河,人们往往会想到赫赫有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确,京杭大运河作为贯通中国南北、世界古代最长的运河早已彪炳史册,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明遗产。除了这条大动脉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洋运河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元明时期开凿的胶莱运河。  相似文献   

19.
山东运河位于京杭运河中段,由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和元代开凿的济州河、会通河连接而成,运河所过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海拔38米,是整个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号称“水脊”。元、明两代先后修筑了济宁会源闸枢纽和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解决了会通河“水脊”槽运水源问题,构筑了元明清三代南北唯一的水路大动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问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2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最大水系。大运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对于历代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笔珍贵的遗产,不仅需要后代子孙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而且迫切需要今人加以认真的发掘、总结和继承。[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