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吏 《江淮文史》2022,(1):38-45
<正>采访汪佑志老人缘于一次偶然,在参加单位组织的红色文物展览参观活动时,听到展馆主人谈及有件珍贵的藏品来自一位百岁老兵,我们当即眼前一亮,产生了采访的兴趣,可主人紧接着就介绍说这位老人已于近年去世了。惋惜失望之际,他又提供了一条线索,就在合肥,还有一位百岁老兵仍然健在!带队领导、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当即  相似文献   

2.
张天 《文史春秋》2002,(9):45-48
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忠烈故事:1630年。抗清大将军袁崇焕在北京被崇祯帝冤杀。贴身保镖余义士冒死偷葬袁帅首级。并立世训:代代为将军守墓。300多年过去了。余家第17代传人余幼芝老人仍守着袁将军的墓。一位美联社记采访守墓人后泪花飞溅。说: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们余家却为一个人守了近400年的墓。可敬可赞!有人问究竟为了什么。余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近日。笔特意赶赴北京。几经周折。见到了余幼芝老人。首次独家全方位采访了这位女守墓人。走进了一个惨烈而感人的真实的曲折故事。  相似文献   

3.
束华静 《铁军》2014,(6):10-11
约好的下了飞机就去黄福林(又名小黄河)老人家中采访,结果飞机延误,采访时间一改再改而推迟至次日下午。去之前担心老人会对此“置气”,谁知老人不仅全然不提采访改期之事,还关切地问我初到云南习不习惯。关切的话语,和蔼的面容,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们来到四川中江县参观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得知与黄继光一起炸敌堡的“上甘岭三勇士”唯一幸存者萧登良,现就在中江县城北农村,就立即前去采访。在一破旧不堪的农家院内我们见到年近70的萧登良。便摆谈开了,一幅战争画卷展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5.
肖舟 《文史精华》2001,(7):40-47
1970年12月初的一个早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被家属匆匆送到上海瑞金医院(当时称东方红医院)急诊室,经过医生们一番检查,发现老人胃癌已近晚期,便摇了摇头,开了一点药,打发家属将他带回家去。 老人回到家里刚刚躺上床,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停在他家门口。车上跳下几位医生,说是要将老人接到医院去。 老人的家属有些纳闷了,“去医院?今天早晨我们才从医院回来……” “那……是误会了。”领头的一位医生回答,“其实我们也不清楚,这是上面交代下来的政治任务。” 这一回果然大不相同,救护车将老人接到医院,立刻被送至一间…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冬,笔者多次采访著名编审(《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常务副馆长周明。他与文坛世纪老人冰心交往40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采访中,周明深情回忆了冰心一生不改初心"爱的哲学",以及近半个世纪交往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7.
黄惠昆 《纵横》2008,(9):30-34
在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师范学校,有两位青年学生:一位是河北省安国县的谷雄一,另一位是河北省乐亭县的王兴纲。他们两人都是1905年4月出生,同庚加乡谊,使他们在学校里互相帮助,亲如兄弟。1923年,在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影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抗美援朝50周年。近日,我们来到四川中江县参观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得知与黄继光一起炸敌堡的“上甘岭三勇士”唯一幸存者肖登良现就在中江县城北农村,我们立即前去采访。在一房屋东倒西歪已破旧不堪的农家院内我们见到年近70的肖登良。我们摆谈开了.一幅战争画卷展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9.
余玮 《文史博览》2007,(8):12-14
叩响国家语委宿合楼的一户门铃,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迎候了我们,他就是记者所要采访的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相似文献   

10.
日前 ,笔者采访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曾 4次与白求恩相处共事 ,为白求恩当过助手的燕真老人 ,聆听到他深情口述不为外界知晓的有关白求恩的一些生动故事。(一 )今年 82岁 ,离休定居在兰州生物研究所的燕真老人 ,一提起白求恩来就感慨万千。燕真是河北定州人 ,1938年 18岁时 ,在晋察冀军区参加了八路军。因为他在地方上学过一点医 ,部队把他分到三分区卫生处。第四天 ,卫生处首长又通知他去五台县军区卫生部医训队去学习。他们集体去耿镇河西村参观白求恩的“医院”。就在那里 ,燕真第一次见到了白求恩大夫。他说———我们是上午到的 ,一看 ,这…  相似文献   

11.
李传玺  徐静 《江淮文史》2021,(3):89-107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英勇渡江作战.在安徽省望江县漳湖回民村一带,127名回民船工自愿组成回民渡江船工突击队,勇敢担负起运送大军渡江的重任.近日我们对回民渡江船工突击队唯一健在的老船工董玉发进行了采访.老人从他所记得的日军暴行、土匪劣行说起,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为...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本人为了编写抗联名将冯仲云传,有幸多次采访了冯的夫人、老共产党员薛雯。最近得知,薛雯老人已于2003年6月6日在北京自家的小院里,平静地度过了她九十年生涯,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走近聂华苓     
<正>以前只见过读者簇拥着名作家,而在香港浸会大学见到聂华苓,却是另一种场面:读者之外,一些名作家围在她身边,也在“众星捧月”。聂华苓是我们武汉人,当她2009年11月到香港浸会大学讲座时,我们武汉电视台一路跟拍她在校园的活动,约好专题采访,近距离走近了这位84岁老人。影响世界文坛的“计划”聂华苓一来,“爱荷华”就听人说得多了。浸大的国际作家工作坊,借鉴了“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习练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六十多年的于志钧老先生答应接受采访后,我们兴冲冲地前往老人的家。除了采访外,我心里还有个额外的想法,就是见一见真的“练家子”。  相似文献   

15.
近日,记者怀着景仰的心情进走了叶刚老人的家中。叶老是一位历经坎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如今76岁高龄的叶老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副主任委员。面对采访,老人言谈晏晏地向我们讲述了他那历尽沧桑的风雨人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已走过了50个春秋。在新世纪的头一年,我们迎来了建馆50周年大庆。为此,本刊通讯员就二史馆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及馆庆50周年等诸项问题,专门采访了本馆馆长周忠信研究馆员。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建毛泽东和党中央移驻西柏坡60周年前夕,笔者慕名来到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栲栳台村,采访了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的老房东阎文习夫妇.年近八旬的阎文习见到我们来访,非常高兴,便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18.
我是鬼子?     
金梦顺,离休前是辽宁新宾县教育局长,2001年笔者采访时79岁。老人个头不高,瘦削儒雅,眼神不好,头脑、记性都好,近几年写了近百万字的民族民俗志,已出版两本。金梦顺老家是在朝鲜,父亲不到20岁逃难来中国,他  相似文献   

19.
严金贵老人年近九旬,精神矍铄。当年,他为响应"两航"起义,实现航空报国的夙愿,克服重重阻力,不畏艰险,从台湾转道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在几十年工作中,恪尽职守,为新中国的民航仪表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由于他多年为人低调,相关媒体也从未报道过他的事迹。为庆祝"两航"起义70周年,谷峰老师有幸采访老人,并深为老人的宏大志向和曲折人生经历所敬佩。  相似文献   

20.
经盛鸿 《百年潮》2014,(5):51-56
正2007年2月1日,南京古城一个严冬的日子,我来到了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的一户人家,采访一位已94岁高龄的抗战老人。他身材不高,穿着平常,但十分精干,手脚灵活,头脑清晰,谈吐不俗,一点儿也看不出是已近百岁的老人,更看不出他就是曾在抗战期间,在日伪统治下的沦陷核心区南京城里,凭着一腔杀敌复仇的爱国热血与勇敢机智的行动,制造了震动海内外的惊天事件————"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毒酒案"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詹长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