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我省诗坛颇呈崛起之势,其间代表诗人首推郑珍、莫友芝、兼之二人又是亲戚,交谊亦厚,所以后世并称为“郑莫”。特别是郑珍,其诗作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为诸家文学史无不提及,大名赫然在目,为我地处边隅的黔省争光添彩。也正因为个缘故,今日我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著名的贵州诗人郑珍,堪称有清一代诗坛巨擘,以其《巢经巢诗钞》称著于世,被文学史家划归为“宋诗派”之坛主实际上,他的成就更以学术造诣和散文成果见长,所以,他生前好友、另一位著名诗人莫友芝在《巢经巢文钞》中称誉:“论吾子生平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在郑珍一生中,我们看到他除了诗歌创作取得卓异成就,在其他方面的著述也是相当丰富可观的:道光中,他受郡太守聘撰《遵义府  相似文献   

3.
遵义沙滩黎氏,是清代中晚期兴起的“书香门第”,诗、词和古文作家辈出,有诗文集传世者十余人。以诗词而论,成就最高的当推黎兆勋。黎兆勋一生写了千数百首诗词,晚年严加删削,仅余诗四百多首,词一百四十余阕、编为《侍雪堂诗钞》六卷,《葑烟亭词》四卷。他与郑珍、莫友芝并世,而名在其次。当时礼部书潘祖荫评论说:“郑子尹、莫子偲、黎伯庸,皆黔之通人也。”以诗歌创作而论,黎兆勋远逊于郑珍,也不及莫友芝;但词的成就则为郑、莫所不及。莫友芝在《葑烟亭词序》中  相似文献   

4.
白雪华  湛庐 《文献》2006,(4):151-158
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贵州著名的学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郑珍皆被人目为西南巨儒,在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上都很有贡献.他生平著述繁富,除已刊刻行世的《郘亭诗钞》、《郘亭遗诗》、《影山词》、《郘亭遗文》、《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遵义府志》(与郑珍合著)、《黔诗纪略》、《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樗茧注》(郑珍著,莫友芝注)、《韵学源流》、《古今集联》、《持静斋藏书记要》等十数种外,散佚人间的重要未刊手稿还有很多,如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善本室的《甲辰家规》(甲辰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收在莫友芝手稿《郘亭文集》中.其封面有庸斋题记:  相似文献   

5.
3月28日,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在贵阳举办了“莫友芝学术研讨会”。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生于我省独山,成长于遵义,殁后葬于遵义。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也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术化开拓者之一。他与郑珍二人被称为“西南二巨儒”。他著的《韵学源流》一书,至今为语言学家称道。所著的版本目录学,部分译为日文,至今仍为研读我国古代学术著作、考证版本目录的津梁。他与郑珍合编的《遵义府  相似文献   

6.
毕鹏瑶 《黑龙江史志》2013,(13):211-212
魏源、郑珍是清代诗坛的佼佼者,创作了大量描写祖国山河壮丽的山水诗。二者创作主题大都集中在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反映民间疾苦。魏源在山水诗中擅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郑珍在山水诗中擅长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魏源山水诗意象多为山谷,而郑珍山水诗意象多为山。  相似文献   

7.
黔中巨儒郑珍与莫友芝,比张之洞年长二十多到三十岁,是乃父张锳结交的朋友,因《遵义府志》的修纂把三家联结在一起。之洞生长在黔中大地,受黔文化濡染,对郑、莫两儒衷心景仰。后来与莫友芝结为忘年交,招邀郑知同为幕宾,尽力刊行郑氏著作;处处关心莫绳孙的命运前程,解其诸多危难,事迹感人。虽"管鲍情谊",不是过也。  相似文献   

8.
东汉尹珍北上中原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学成归教南域,在南中首先传播许氏之学。莫友芝称尹氏之学为“毋敛学”,自称为其传薪人,与其友郑珍等共同弘扬“毋敛学”,成绩斐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贵州“四圣”,也称“四硕儒”的遵义人郑珍、赵乃康,黔南人莫友芝,黔东北的廖袭华,除郑珍近年已有《巢经巢诗集》面世和研究莫友芝书法等一批论文发表外,其余二位尚未见其著作及评介文章发表。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通志总纂陈福桐老先生曾为《印江自治县志》没有廖袭华的传而深感遗憾。廖袭华,字葆珉,号西山,又号海,印江自治县峨岭镇长坡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廖袭华先生自幼熟读“四书”、“十三经”,尤喜读《周易》、《尚书》,重《礼仪》、《丧服》。青年时代,先生深受通经史的印江知县龚炳琳的赏识,便邀他随子龚藕田赴…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在收集莫友芝《鄙亭逸诗》时,在贵州省博物馆发现一本《郑珍莫友芝诗词原稿》(1957年黎庶昌侄孙黎竹君售),其中有郑珍诗17首,各种印本,均未收录,今特钞录于后,以供爱好郑诗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郑珍的诗歌创作历程中,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歌值得关注。“当时海禁已开,国家多故,具有敏锐感的文人更觉得前途暗淡不安,于是言愁愈愁,其表现力量,也就更能深刻而真挚。黔中诗人莫友芝和郑珍,尤足为代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于诸多原因,郑珍反映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数量不多,以至成为一些论者攻击他耽于诗艺、不问时政的把柄。探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可以修正对他不应有的一些成见和偏见,而且可以管窥到他感时忧世之情和经世济用之志,领略到他诗歌质朴感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清代咸同年间,遵义郑珍以朴学大师雄踞西南;所作诗歌气势磅礴,独辟蹊径,尤为近代学者推崇,梁启超称之为清代第二诗人。其为世所重,可见一斑。郑珍书画,虽为余绪,亦堪称当时黔人之佼佼者。郑珍字子尹,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且同亭长、五尺道人、小礼堂主人等,一八○六年(嘉庆十一年,丙寅)生予遵义西门外天旺里。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岁成拔贡,为贵州提学使、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程恩泽赏识。三十二岁中举,次年与莫友芝受遵义知府平翰之聘,同修《遵义府志》。后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因故未能成行。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甲  相似文献   

13.
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文献》2007,(1):125-130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是钱仲联先生<论近代诗四十家>对晚清宋诗派代表郑珍(字子尹)和莫友芝(字子偲)的赞语,郑、莫两人虽处西南边陲,但学深诗雄,名动全国,不愧为贵州历史文化宝库中两颗极其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4.
《续遵义府志》的编写方法和书中若干详实的资料,可供编写新志作参考。遵义在明万历时和清康熙时,太守孙敏政和县令陈瑄,先后修过志书。清道光时,遵义太守平翰和继任的张瑛、黄乐之,聘请郑珍、莫友芝纂修过著名的《遵义府志》。辛亥革命后第二年,麻哈人周恭寿(铭久)署遵义知县,在杨兆麟(次典)倡议下续修《遵义府志》  相似文献   

15.
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清同光间诗人,其表现力深刻而真挚者,“黔中诗人莫友芝与郑珍,尤足为其代表”。这里提到的莫友芝(1811—1871),贵州独山人,字子偲,号郘亭。传世诗篇九百余首,其早期之作,在诗人生前便已有《郘亭诗钞》六卷刊行,而自咸丰二年到同治十年逝世这二十四年间的作品,则于光绪元年由次子绳孙委托江宁汪士铎、遵义黎庶昌厘为《郘亭遗诗》八卷,收诗凡五百四十六首,光绪六年(1880)在江  相似文献   

16.
道光二十一年(1841),80余万字的《遵义府志》编修成书,后人评论可与《华阳国志》相媲美.近百年后,梁启超先生也称赞为"天下府志第一".其作者便是被张之洞称誉为"西南两硕儒"的郑珍(字子尹,1806-1864年)、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1811-1871年),其修志过程,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7.
郑珍对韩诗的学习研究,已为学术界重视,本文着重谈谈郑珍学习韩诗的经过、成果,以及其自号柴翁的年代。一、郑珍“模韩”的提出研究郑诗的文章,常提到他“早年胎息眉山,终模韩以规杜”。最早提出这个见解的是郑知同,他在《敕授文林郎征君显考子尹府君行述》中说:“其于诗,溯骚赋汉唐而下诸名家,靡集不窥,择其尤脍炙者汇钞成册,含咀有年,而风骨则力追盛唐。早年胎息眉山,终模韩以规杜。要之,名作如林,不持一格,第觉横肆遒逸之概溢于毫素”。在此之前,没有人说过郑珍以韩诗为学习模范,例如咸丰二年(1852)郑珍刻《巢经巢诗钞》九卷,当时诗坛名家翁同书为其作序,序中说郑珍“其在诗派于苏黄为近”。定郑珍为宋诗派人物。王柏  相似文献   

18.
张明 《文史天地》2022,(12):24-30
<正>偶然得知1949年贵大有王姓毕业生是王阳明裔孙,不禁十分好奇,于是搜考清末贵州文化名人资料,果然发现晚清“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的交友圈中,有来自浙江山阴的王姓父子。他们在晚清贵州政界和学界十分活跃,捐赠阳明遗像,重刻珍稀古籍,在贵州掀起一股王学热潮。他们在贵州活动的时间,由道光年间延续到光绪年间,前后长达40余年。  相似文献   

19.
陈恒安(1910—1986),名志谦,又旬恒堪,号宝康,贵阳人。著名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文学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31年因母病肆业回家。得著名文人杨覃生、乐嘉荃、王仲肃诸人指教,在文学、诗词、训诂、书法、考据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书法,郑珍、莫友芝、郑知同、何威风、姚华、王仲肃等大师的影响下,反复揣摹其神风,  相似文献   

20.
汤涛 《文史天地》2022,(6):31-36
<正>王伯群幼承庭训,长而渊博。他的父亲虽行伍出身,但诗礼传家,淹通儒学。在父亲的督促下,王伯群规行矩步,得到初步的传统经典熏陶。及至总角,随“京华第一通人”姚华习儒家经典和数理学,接受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的完整教育。王伯群一生手不辍卷,常常以诵读《诗经》《杜诗》《唐诗》《资治通鉴》为乐,奉“西南巨儒”郑珍和莫友芝的诗词为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