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今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墨西哥人向美国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20世纪初前后,概而观之,除20世纪30年代因大萧条而短暂中断外,墨西哥移民一直呈现出持续的高水平特征。墨西哥人移民美国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四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942年美墨双方签署《布拉塞洛计划55301964年该计划终结;第三次浪潮从1965年移民法颁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间大量墨西哥无证件移民流入美国;第四次浪潮从《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至今。墨西哥人移民美国源于一系列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根植于美墨两国总体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3今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墨西哥人向美国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20世纪初前后,概而观之,除20世纪30年代因大萧条而短暂中断外,墨西哥移民一直呈现出持续的高水平特征.墨西哥人移民美国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四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942年美墨双方签署<布拉塞洛计划>到1964年该计划终结;第三次浪潮从1965年移民法颁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间大量墨西哥无证件移民流入美国;第四次浪潮从<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至今.墨西哥人移民美国源于一系列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根植于关墨两国总体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3.
<正>(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  相似文献   

4.
明政府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后从海洋退缩,开始长期实行海禁并限制海外贸易,于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在17世纪开始受到西方的殖民扩张及19世纪工业文明的冲击。明季肇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从海上纷至沓来,欲打开封闭的中华帝国的庞大市场,多次努力受挫后即采取战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吸收国际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移民局统计,1820-2002年间,美国的外来移民总数达6821.75万人。从时期划分上看,移民进入美国的高潮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1880-1930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为2757.26万人,而1960-2002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为2637.65万人,二者合计占1820-2002年间美国外来移民总数的79.08%。  相似文献   

6.
朝鲜,历史上曾经叫高丽,直到1897年,朝鲜的大王可以称帝,从这年开始,朝鲜不再是中国的属国。琉球,从14世纪开始,琉球一直就是中国的朝贡国,1652年归化清朝。19世纪中叶,日本强占琉球。琉球国王在1879年曾两次秘密派人到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日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的印第安人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这给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重大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变化。20世纪初联邦政府的印第安人政策是上一个世纪同化政策的继续,其目的是最终将印第安人纳入美国主流社会。颁布于1887年的《道  相似文献   

8.
自15世纪末以来,世界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有三次:第一次是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第三次是二战后至今。第三次大规模国际移民主要有三种类型:持续的殖民地移民、临时的劳工移民和难民。二战后,难民在国际移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东南亚是国际移民的重要区域,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吸纳了大批国际移民;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的人不断向海外迁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东南亚国际移民是在东南亚各国之间进行的,例如,印尼人移居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移居新加坡等。  相似文献   

9.
Gracie 《世界》2010,(5):28-28
哥本哈根的象征——美人鱼从1913年开始就从未离开过她的码头,近一个世纪后的2010年,她第一次出远门就一口气游到了上海。坐落在上海世博会丹麦展台中心的美人鱼池中,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从各外角度欣赏她的倩影,体验丹麦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史学观念的现代化为基本思路,阐述20世纪史学思潮变化的大体趋势,并认为20世纪史学观念的现代化形成了三次高潮:从五四运动后到30年代中期以前的十多年时间;从建国初期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的十几年;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这三次高潮,反映了20世纪史学发展的波浪式进程。  相似文献   

11.
程宏  刘志光 《百年潮》2015,(3):64-68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  相似文献   

12.
林忠  张超 《文史博览》2008,(7):11-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英国崛起中的尼德兰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崛起存在外来因素特别是尼德兰因素的参与和推动。从11世纪到18世纪,尼德兰人移居英国经历了四次高潮,这种移民既有尼德兰人逃离内乱或寻求生存和发展新环境的动机,也有英国方面的主观因素,即政府和民众的欢迎态度。对英国崛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经济现象,如呢绒工业的发展,乡村毛纺业的兴起,棉纺业的起步,农业革命的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准备,都与尼德兰移民和资本的到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林忠  张超 《湖南文史》2008,(7):11-14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5.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罗马从公元前6世纪末(509年)开始摆脱具有氏族制色彩的“王政时代”,进入共和制的城邦国家。罗马从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小城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竞发展成为号令意大利半岛(波河流域除外)的霸主。罗马势力的迅猛膨胀,无疑是罗马人胜利地对外征服的必然结果。在这大约两个半世纪内,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主要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东欧犹太人掀起了移居美国的一次高潮,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俄国及其周边地区在此期间不断爆发的反犹浪潮。其中绝大多数人准备永久定居于美国,故他们一般举家迁徙,返回东欧的人极少,其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也比同时期的其他“新”移民群体平衡。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战略西移。第一次从 2 0世纪 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经济发展重心从东部逐渐向西部转移 ;第二次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两次战略西移所面对的国情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其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却不同 ,因而采用的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在完全不同的体制条件下进行的。比较研究两次战略西移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和体制选择 ,对于实施 2 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塔尔族是跨国民族。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的伏尔加河流域和卡玛河渡口一带。塔塔尔族称这里的塔塔尔人为伏尔加塔塔尔人,也称喀山塔塔尔人,是世界塔塔尔人的主体。中国的塔塔尔人是19世纪初期从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喀山市、乌法市、阿克莫拉市迁来的,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根据第五次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