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傣族同盟会员刀安仁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但辛亥武昌起义后,未能参加九月初六夜的腾越起义。因此,起义成功后出任新建革命政权腾越军都督府都督的不是刀安仁,而是发动和领导这次起义的张文光。刀安仁在腾越"自称都督"不足一月,期间也无所谓对民主革命的"重要贡献"。蔡锷向南京临时政府状告他唆使永康刀上达"肇乱",鼓动土司闹分裂,谈不上"诬告陷害"。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因为刀安仁是傣族,便罔顾事实,而凭空塑造其"高大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吃",从单纯为了生存到逐渐衍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衍变是长久复杂的。从"吃"文化在当代社会文明中的衍变入手,可以着重探讨出"吃"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精神价值,及展望这种文化价值的延伸趋向。  相似文献   

3.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册,每一页都无不血泪斑斑。远离祖国内地的云南边疆干崖地区,自一八八五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占领缅甸之后,也遭遇了同祖国内地一样的命运。出生于云南干崖宣抚使司的刀安仁,不仅因目睹了被英国侵略军赶出缅甸而逃亡到干崖的缅王孙太子莽达拉疆括一行的凄惨情景,亲耳听到了他们亡国的痛苦呻吟,而受到很大震动,而且,正当刀安仁正式承袭干崖宣抚使世职、成为干崖第二十四任宣抚使的一八九一年秋末冬初,贪得无厌的英帝国主义者,竞以勘界为名突然入侵干崖地区的铁壁关,杀掠我边寨人民,强占我神圣领土。刀安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从刀安仁呈文到《建设腾龙边区各土司地意见书》,腾龙边区傣族土司多次提出边地建设计划,力图提高边疆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防中的地位,借以向中央及云南省政府表示归附与忠心,充分反映出腾龙边区傣族上层国家认同意识的加强与发展。而《建设腾龙边区各土司地意见书》是由时任土司代办、"国大代表"制定的边疆开发方案,其最终目的是在改革之下保留土司制度,立意并不高明,但书中的建设主张,仍多洞悉边情、娴熟于边疆治理的务实之论。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8,(8)
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兵器展览室"已正式展出。展览室里可以看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使用的许多兵器。商周时代主要是青铜兵器。到战国时期鉄兵器开始出现。从汉代的鉄剑、鉄刀等,可看出当时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1912年2月,刀安仁辗转缅甸、昆明等地,抵达南京。随即因唆使永康刀上达"肇乱",鼓动土司闹分裂,经李根源、蔡锷电请,孙中山批准,被南京临时政府拘捕。后移押北京,为袁世凯所"开释",并非孙中山、黄兴"营救"出狱。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严格遵守充分占有史料、认真辨析史料、科学运用史料等基本原则,不能情绪化、想当然。  相似文献   

7.
李学智 《史学月刊》2020,(1):97-116
社会时代对于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与生活的变迁,五四运动研究也相应地经历着某些值得关注的变化。特别是在运动的性质、领导权、与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关系及某些关键人物的评价等问题上,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与思想倾向均对学界的相关认识与评价发生着明显的、强烈的影响,使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衍变。总地看来,70年来学界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是愈来愈深入,愈来愈全面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反映。历史认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现实社会状况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或制约也相应地更为明显。人们对于五四运动认识与评价的衍变证明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同志到武汉筹备成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下旬成立.地址在汉口府西一路安仁里二号(现汉口民意一路安仁里二号).处长是李湘龄(即李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安仁古建筑的历史谈起,介绍开发现状,分析了安仁古建筑开发的作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元康 《百年潮》2004,(12):76-77
鲁迅曾两次在日记里提到陈安仁,一次为1927年3月25日,另一次为1927年3月31日.最近朱洪先生在<百年潮>2004年第8期发表<陈延年与鲁迅在广州的两次见面>一文,认为<鲁迅日记>里的"陈安仁"即陈延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撰此小文向朱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以"采铜于山"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学术原创性的重要性.原创性的研究不只是要从原始史料上入手,从思想史研究上说,从原著、代表作入手,要站在一个时代的理论高度从根本上进行阐释,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学术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要注意到"述"与"作"的关联、"众手修书"与"成一家之言"的关联,还要注意到比次之业、考索之功与独断之学的关联.学者应有原创性研究的自觉意识,意识到这是关系到学术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邓沛 《文史春秋》2009,(1):32-35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博南,出永昌、腾越,就进入了傣族聚居的今德宏州梁河、盈江等地。盈江县旧称干崖,在中国近代史上,这里出现过一位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边塞伟男”的革命志士——刀安仁。  相似文献   

13.
核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原爆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出来的原爆文学的新形态。考察井上光晴的核文学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到日本社会的心理悲剧分析;从广岛、长崎的个案,到核能的存在所引发的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建构起井上光睛核文学的核心。可以认为,这也是战后日本原爆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当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决定论"到"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以及"和谐论",不断深化.但这些思想都各执一辞,没能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本文认为,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并注意历史分析.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对人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遗产》2012,(5):10-11,8
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这种发展还反映在全社会对遗产关注点的变化,即:从关注遗产点的时代断代到关注遗产点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从关注文化到关注文化与自然的互动;从关注物质遗产到关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共生:从关注物质遗存到关注物质遗存与社会和人的关系;从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到关注全民参与保护,保护惠及民生的实践.这种认识上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体现出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6.
酒令虽为助酒游戏,其设置之初却是为监督人们喝酒。从春秋时期的监酒官,到唐代的酒令“章程”,都说明它虽是游戏但更重规则的性质。古往今来,酒令之乐,亦是游戏规则之乐。回忆近代以来酒令在中国社会的传承、衍变,我们仍可从中触摸到社会游戏规则的脉动。  相似文献   

17.
宗法制的起源、发展和衍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上古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一般人的印象中,宗法制从春秋时代开始,就已经和礼乐制度文化等一样趋于崩溃瓦解,到了战国时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宗法制在战国时期是承西周春秋时期的发...  相似文献   

18.
“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割裂的时代。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以纠正以往研究的缺失,丰富我们对新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引入到现当代史的研究,这亦是社会史研究应有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軍戏。"至北宋时期,"歌舞戏"与"参军戏"虽已相互参合成为所谓"杂剧",但仍分两类,一为以歌舞表演故事;一则以詼諧嘲弄为主。前者,囑"歌舞戏"范畴;后者,則由"参軍戏"直接衍变而来。到了南宋又有所变化。南宋时代,与女真族的金邦以淮河为界分治南北地区,但一般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无截然相异之处。因此,北宋时期的杂剧演出形式,一方面随宋室的南渡,流传到淮河以南的南宋轄区;一方面仍存留于金邦統治之下的淮河以北,不过彼此的称謂已有不同。在南宋轄区,一般地名为"杂剧",或称"官本杂剧",意即"通行的杂剧";在金則名为"院本",或作"行院之本",意即"行院所演杂剧"。(行院指  相似文献   

20.
你刊本年第八期所載魚易同志的"东周考古上的一个问题",涉及了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現提出一些看法,与魚易同志和大家商榷。該文认为,如把已出土的先秦鉄器都判归战国时代,則与文献記载和社会发展均有矛盾。关于后者,我們只想指出,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是西周晚期以来变革的继續,似不能从有变革这一点就得出鉄器出現的推論。这里,我們想主要談一下文献记载。魚易同志不以"詩""秦風"的"驖"字作証,这种謹慎的态度我們是完全同意的。从文字衍变看,"戜"和"(?)"自应早于"铁"。周康王时代的班簋題銘已有"徒馭戜人",相当于春秋时代齐叔夷钟的"(?)戜徒",是一种服兵役的自由民,"戜"与新出鄂君启节"郢"字相校,确是"戜"字,但这些和"铁"都沒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