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7月,江苏常州市电讯器材厂建造住房时,出土一方铜铸官印。铜印通高3.8厘米。印略呈长方形,长5.3、宽5、厚1.2厘米。板纽委角,素面无孔,高2.6、厚1.3厘米(图一)。印面阳文篆书"方山县酒税务朱记"(图二)。印背纽两侧自右至左分两行浅刻阴文楷书"崇宁三年四月少府监铸"。"方山县"历史上有二处:一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仪征县之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曰六合,  相似文献   

2.
1987年4月中旬,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征集到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的一方官印。此印铜质。印面正方,边长7.9、印厚1.6厘米;圆柱形直纽高7.7厘米。印面边框宽1厘米,左方刻阳文篆书"都督之篆"4字,右方刻阳文曲形阿拉伯字,汉译为"苏莱曼"(图一)。印背纽两侧均刻阴文款,右款为"壬戌年造"4字;左款为小儿经文4字(图二)。  相似文献   

3.
1985年2月,简阳县海螺乡万年村农民挖竹坑时挖得铜印一方,现存简阳县文化馆。铜印长6.5、宽6.3、厚0.6、矩形纽高4.5厘米。印面阳文篆书"道经师宝"(见图)。纽两侧刻阴文楷书,右为"正德三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勉县文物考古工作者,从废品中拣选出一方珍贵的汉代铜印。印为方形,瓦纽,通高2.3、纽高1.2、印宽2.4厘米。印文为白文篆书,文曰"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见图),属铸造的多字汉印。  相似文献   

5.
1984年4月,河北省遵化县新店子乡东南宅村一农民在院内挖沼气池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挖出一方宋代铜印,当即送交文教局。1987年文教局将此印移交给县文物管理所。此印印面呈长方形,长5.3、宽5厘米,印体厚1.8厘米。矩形直纽,纽高3.1、宽3、厚1.5厘米。印面刻阳文篆书"广勇右第一军第八指挥第四都朱记"(图一)。印背  相似文献   

6.
1986年11月,旬阳县平安乡出土汉代“章威猥千人”龟纽铜印一枚。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25,座高0.8,通高2.1厘米。纽龟作爬行状,背部隆起,腹甲内瘪,昂首前视,口微张开。印面为阴文篆书、文曰“章威猥千人”。五字分三行,首行和中行各二字,末行一字。此印与印谱中所见白文“折冲猥千人”汉印的格式、布局完  相似文献   

7.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8.
1994年春安康市早阳乡东湾村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一枚龟纽银印。现藏安康市博物馆。该印银质,正方形,印边2.35、高0.9厘米,重69.5克。白文篆刻“裨将军印章”五字(图一)。龟纽,纽高1.1厘米。龟纽经转辗摩挲,棱角突出部位成色光高莹润,背甲及鳞趾纹理清晰(图二)。此印印文风格严谨,“将”“军”“裨”字,书体一笔不荀,方圆得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均见银印龟纽的“裨将  相似文献   

9.
1987年7月,河北省盐山县曾庄乡谢家园村一农民在村南锄草时,发现一方铜印并送交县文管所。此印印面近方形,长方形柱纽,中间有孔可穿系。印面边长3.6×3.5、带纽通高2厘米。印面阳文篆书"顿首再拜"四字(见图),纽顶端有阴文"上"字。  相似文献   

10.
徐志芬 《文物春秋》2006,2(6):72-73
<正>开州之印,铜质,椭圆形柱状长直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3厘米,厚1.7厘米,通高10.8厘米(图一)。印面为满汉文对译,右汉文篆书“开州之印”2行4字,左对译满文篆书二行,中间手写体满文一行(图二)。印背纽右  相似文献   

11.
1985年6月,贵池市灌口乡苍埠村一村民在秋浦河滩先后两次发现3方铜质官印。今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现简介如下: (一)宜春县印印重267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带纽通高4.1厘米。扁长方形纽,纽上端成弧状。印面朱文篆书“宜春县印”四字(图一)。印背左上角镑一“上”字,楷书。 (二) 萍乡县印印重238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厘米。纽残。印  相似文献   

12.
西汉金“诸国侯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秋,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村民在农耕时发现一枚金印,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该印呈扁正方体,有龟形纽(图一、二)。边长2.5、通高2.1厘米,重96克。印面凿刻白文篆书,为“诸国侯印”四字(图三)。印文布局严谨,似为急就之作。龟纽背部隆起,龟首向前探出,四肢外伸呈站立状,龟尾内收。龟甲饰六角纹,甲缘饰一周圆圈纹。四肢均饰鱼子纹。小桥村一带为汉代墓葬区,曾出土过西汉时期的彩绘陶壶和陶鼎。据《汉旧仪》记载,  相似文献   

13.
1982年12月,青年社员刘定全在重庆市江北区聚贤岩附近的嘉陵江边拾得一方龟纽金印,捐献给了重庆市博物馆。此印方形,边长2.4厘米,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重108.95克,经测定含金量为96%,金光焕发如新。印文为白文篆刻“偏将军印章”五字。(图一、二)从印的形制和文体来看,当为汉代官印。然查两汉职官志表,未见有“偏将军”一职著录,仅能从诸纪传之中散见。如新莽时曾置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  相似文献   

14.
1988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查获一方铜印。此印早年出土于青龙县朱丈子乡前白山后村。现简介如下。此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纽,印边长6.2、带纽通高4.1厘米。印面刻阳文九叠篆书"都统府弹压印"6字。印背纽两侧均刻阳文楷书款,左款为"弹压"2字,右款为"天赐二年"4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图一、二)。"都统府"为金代官府名。《金史·兵  相似文献   

15.
(一) "管军上百户之印"一方湖南省博物馆藏,系收集品。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2.15、边厚2厘米。有柄,通高6.85厘米。重900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右一行为"管军上百户之印";左两行为"中书礼部造","大德元年十一月日"(图二)。按元代官制,上百户从六品。 (二) "管军下百户之印"两方湖南省博物馆藏。一方系收集品,另一方在1980年出土于资兴县厚玉公社。收集的一方,铜质,正方形。边长6.1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1.6、边厚1.5厘米。有长方条形直柄,通高6.3厘米。重675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  相似文献   

16.
1984年4月,固始县南大桥乡董营村农民在菜地整地时发现一方宋代铜印,后由县文管会征集。印面长方,有矩形直纽。印边长5.4、宽5.1、通高5.2厘米。印面阳刻篆书"□□第三指挥第四都头记",前二字残缺(见图)。印背有款,阴刻楷体,右款为"大观元年十月",左款为"少府监铸"。大观为北宋徽宗年号,大观元年为公元1107年。"指挥"和"都"是宋军队的两级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临颍县文化馆在全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西南角的董村征集到四方铜印。这些铜印的造型基本相同,均为扁正方体,边长2.3、厚0.9、纽高1.3、通高2.2厘米,重约64克(图一)。印背面有龟纽,龟昂首站立,四足张开呈鱼鳍状,龟背满布龟甲纹(图二)。印面均无格无栏,阴刻篆书。现将印文分别介绍如下:第一,“奉车都尉”,二行四字(图三∶1)。第二,“偏将军印章”,三行五字(图三∶2)。第三,“殿中都尉”,二行四字(图三∶3)。第四,“广野将军章”,三行五字(图三∶4)。这四方印为同时、同地出土,而且除印文外,形制相同,其时代也应接近。…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到河南省舞阳县一同志送来的银印一方。印面方形,龟纽。边长2.35、通高2厘米。重67克。印面刻阴文篆书"扫寇将军章"5字(图一、二)。《宋书·百官志》称:"凌江将军,魏置。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万成、威万、威寇……扫寇……凡四十号。"扫寇将军列为第29号。又称这些官职"或是后汉及魏所置,今则或置或不置"。同书《礼志》称:"鹰扬、折冲、轻车、扬烈、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永善县发现清土司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善县档案馆藏有清政府颁发给土司的铜印1方。此印铜质,方形,印边长7.4、印体厚1.8厘米。带纽,纽为圆柱形柄,高11.8厘米,上窄下宽(图一)。印为阔边朱文,印面刻“阿兴土千户印”,满汉文对照(图二)。有刻款:“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  相似文献   

20.
1988年5月,吉林省蛟河市青背乡东升村黄地沟屯一农民在水田中拾得1方元印。后由蛟河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提供给吉林市博物馆入藏。此印黄铜质。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5、印厚1.5厘米。杙纽,高6厘米。印面为八思巴字阳文篆书:"辽阳等处打捕鹰房红花总管府印"14字(图一)。印背有较深的沙眼,磨光后在纽两侧刻阴文行书汉字;右侧款为印文的汉字对文;左侧款为"中书礼部造"、"至顺二年四月(?)日"。纽顶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