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1]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  相似文献   

2.
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是考古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多样而丰富的遗迹和遗物集中存在于墓葬和基地中。故而,墓葬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死者生前所处家族与社会情景的缩影。而生者对死者的诸般安顿与繁杂的祭悼规范,又是彼时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李如森同志的《汉代丧葬制度》一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即是以大量汉代墓葬材料为基础,与先秦典籍及汉代文献紧密结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交界处,居住着一支一万余人的民族,这支民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里素质,丧葬制度等方面都有别于其它任何民族,史学界把这支民族称为白马人。  相似文献   

4.
奚玥 《丝绸之路》2021,(2):84-87
丧葬文化一直都是众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故有丧有葬之说.丧,谓之亡也,每逢家中有逝者时感伤而怀念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丧葬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终结的一种处理方式和心理态度,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确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5.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维护封建中央政权之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等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兴太学置博士弟子员五十人。这是汉代正式创立太学的开端,亦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正式大学的滥觞。随着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出于政权需要,汉代太学得到了发展。汉代首创太学,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在招生制度、教学组织形式、考试制度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多途径的招生办法汉代太学生的来源是多途径的。或由“太常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始于虞舜,称为燕礼,夏称乡礼,殷称食礼。《礼记》曰:“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是也。”实行养老制度,一是怜惜有困难的老人,二是体恤有功于国家者,三是教化臣民慈顺,倡导臣民的孝悌观念。古代养老之地,《礼记·王制》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  相似文献   

7.
石宇 《沧桑》2008,(6):13-14
汉代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选拔人才制度。作为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察举制度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大大促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这一制度越来越被官僚地主所把持,成为滋生门阀世族的工具,直接影响汉代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九卿在汉代经历了由最初泛指同一秩级的若干官职到逐渐特指太常、光禄勋等九个官职的演变历程。西汉前期,九卿泛指二千石中职掌实际事务的中央机构长官;及武帝前期中二千石秩级形成,改指中二千石中的同类官职。迄至西汉灭亡,九卿仍未特指九职,不过西汉后期太常九职渐居同称"九卿"的其他中二千石之上。王莽基于汉制传统及模仿尧舜禅让,缘饰以经说,创造了以三孤卿+六卿的另类九卿形式。东汉承袭王莽九卿诸多设计的同时又接续西汉传统,确立以太常九职为九卿,并通过整饬机构,最终建立成熟的九卿制度。九卿这一演变,显示其制度形成乃是经典古制、传统故事、理性行政及政治意图合力推动的结果,复古改制并非唯一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汉代墓葬出土较为常见的大尺寸玉璧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丧葬礼俗中的具体功能,进而扩展讨论丧葬仪式中经常出现玉璧的象征意义,揭示这一过程背后的生死观理论基础。作者认为,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尺寸较大的玉璧大多数是作为沟通现世和异世界的通道而出现的,人死后身体中的气被引导穿越璧门,到达天门所在的异世界,之后重新聚气为“仙”,从而实现最终的“永寿”。  相似文献   

10.
11.
丧礼,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中"凶礼"的重要内容,丧葬制度也历来为后代所重视。人去世之后的丧礼、埋葬、丧服制度都体现了形式繁复、等级分明的特点。一些丧葬仪俗被制度化,是宗法社会伦理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发兵”制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3.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蒋非非《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后期官吏的确切人数:“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是如何维持自身规模与规范内部流动的呢?自古及今,学者多将察举征辟制作为汉代主要的仕进制度,然而,如果我们将“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相似文献   

14.
两汉之世,青铜礼乐器的使用渐趋衰落。西汉出土的完整编钟资料已不可与先秦时期"同日而语",东汉时期更未有完整编钟出土。尽管如此,通过研究发现,西汉时期编钟至少有三种以上组合情况,包括"5甬14纽""4甬9纽""5甬10纽"及其他,且这些编列制度在东周时期皆有所本,可能分别源自"5镈""14纽""4镈9纽""10纽"的传统。其中西汉皇室所采用的"5甬14纽"制度是战国中期之后日趋盛行的新兴礼制系统,而较为古老的乐制版本则主要见于中小贵族及地方勋贵群体中。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21,40(2)
监察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古代监察立法丰富的经验积累,对国家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汉代监察制度的内外部两种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制度设计到外部机构运行,展现汉代监察体系既复杂又系统的特征,开创政治体系中权力执行机关和权力监督机关权限逐渐分化、分工逐渐明确的制度先河,使监察制度日益成为专制国家立法和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郎官系统是战国秦汉间发展起来的一支庞大的近侍官僚系统,在大一统郡县制确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兴至武帝时期,内外朝格局渐分,作为近侍官僚系统,其职能得到了质的提升和扩展。在武帝以内御外的政治格局中,不仅参与机枢,议决朝政,更承担起构建帝国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任务。他们对汉代儒学的独尊、不断统合、扩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恤刑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在诉讼中给予老、幼、残、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恤刑的对象主要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恤刑制度体现了统治者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定罪量刑、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方面。我国已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记载了汉律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部分案例。  相似文献   

18.
程政举 《文博》2006,(1):83-86
一、录囚制度的产生及其形成原因录囚,主要是指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上级负有监管职责的司法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监狱,讯察狱囚,以便平冤纠错,决遣淹滞,酌予原囿,以维护公正司法的一种诉讼制度。录囚制度作为一种理论最早源于《礼记·月令》的记载:“仲春  相似文献   

19.
经学与汉代的选官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成为刘汉皇朝选官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成为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精神力量。察举、征辟、博士弟子课试及茂才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或出于儒家经典,或本于经学之旨,体现了对儒家经学的特别重视和对治经儒者的特殊关照。经学与选官制度结缘,使刘汉皇朝适时地改变人才观念,更新用人标准,拓宽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从而造就了一个名士云集、人才辈出的政治局面。这既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又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还有利于经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汉代选官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后来科举取士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秦汉墓葬的大量发现 ,是新中国考古的重要成就之一 ,秦汉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是直观而又丰富的。韩国河博士的新著《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99年 1 2月出版 ) ,利用大量的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秦汉魏晋丧葬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一、认知全面、论述深刻。韩著全书共分为五章 :一、秦汉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的发展轨迹。该章是全书的重点 ,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首先论述了先秦的丧葬制度 ,以“丧葬溯源”、“丧礼的形成” ,进而论述了“三礼”中所展示的东周丧葬制度 ,这种方法更便于把握秦汉魏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